北京劲松南路人行道上竖围栏 治理游商占路怎能一“隔”了之?
“这些护栏把路隔开,是为了防止摊贩占道停车,不过,这种管理理念也有点太过落伍了。”近日,有市民向本报反映,在朝阳区劲松南路西向东方向,两条护栏将人行便道分成了三路,有碍美观不说,也给一些行人带来了不便。对此,专家表示,用这种方法治理游商欠考虑,城市管理也不应一“隔”了之。
探访
最窄处两人无法并排行走
昨晚,记者来到劲松南路,在一块写有“朝阳区潘家园界”的牌子西侧发现了护栏。这段护栏东西走向,长度约200米,有的将便道隔成了两路,有的隔成了三路,最窄处无法容纳下两人并排行走。“如果前面和对过有人走,尤其是遇到推小孩车的和坐轮椅的老人,特别不方便。如果没有护栏,可以向旁边躲避或超越,本来路不窄,让这护栏一隔变得很窄。”一位途经此地的市民说。
在劲松南路与潘家园东路交叉口的南侧也有一段护栏,不过,这里的护栏将路一分为二,宽度足够容纳下两台并排行驶的自行车。“问题就在这,这是人行道,但由于机动车道比较窄,很多自行车也会迎面骑上来,走在对面的行人遇到这种情况,躲避起来也很困难。”这位市民说。
潘家园东路便民服务点的一位师傅告诉记者,他见证了该十字路口治理前后的巨大变化。“过去很多卖菜的在这儿摆摊,吸引很多市民在此停留,逆行现象非常严重,交通秩序也不好,那时候堵路堵车是常家便饭。不过,立起护栏后,这种情况就消失了。”护栏设置的时间大约有两年,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游商在此摆摊。现在,随着周围便民服务设施逐渐完备,管理力度加大,昔日混乱的场景已一去不复返。这时,护栏的存在就多少显得有些多余了。
专家
立护栏治游商治标不治本
“这种护栏现象,在城市管理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不过,只建不拆的管理思路还是比较粗放的。”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朱涛说,从部门思维来讲,用这种方法治理摊贩确实欠考虑,因为忽略了行人不便的问题;从属地管理思维上讲,这样的做法或者只会让游商从这个地方流动到了其他地方,治标不治本。因此,治理小商小贩不能一隔了之。
城市管理的问题要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越是超大城市,管理越要精细,而且,要用群众的满意度来衡量。朱涛表示,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或许应该多听听民众的需求,问问护栏到底要不要拆,而且不光倾听民众的需求,摆摊摊主的诉求也该问问。“摊贩现象是一个国际性难题,规范到位确实比较困难,但总的来讲,通过精治、法治、共治三管齐下是可以实现的。”
“精治”指的是精细化治理,“法治”即依法治理,“共治”是动员社会力量。“依靠群众发动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他们共同参与到城市治理中,往往事半功倍。”朱涛认为,这两年,北京的城市治理中多了诸如小巷管家这样的方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透过护栏现象看,精细化治理还处于过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