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蓝天救援队演绎超人故事:队员自掏腰包买装备 感谢能赶走疲累
10月22日,房山十渡发生驴友坠崖事件,直升机飞往山顶营救前,带上了两个人,一个是医生,而另一个则是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从天而降的救援队员,在被困者眼中,是否和超人一样呢?同样都是在危机时刻,换上行装,奔赴现场,不求回报,只愿挽救生命于一线之间。但是,超人是传说,而他们却是实实在在、普普通通的人。
房山蓝天民间救援队是怎样的一群人?记者近日陆续采访了的7名队员,他们隐藏于平凡生活的角角落落,却演绎着现实版的超人故事。
脱下围裙 她从厨房赶往深山
微信群里突然蹦出的救援信息就像警铃。看到驴友十渡坠崖的信息时,“浮萍”正在厨房给丈夫和女儿做晚饭。“浮萍”今年35岁,南方人,话柔语轻,在药店上班。她和自己丈夫都是房山蓝天救援队的队员
“我老公问我,‘你去不去?’”“浮萍”用围裙擦了擦手,“我去了谁给你做饭呀。”
“我自己做,你去吧。”得到丈夫的支持后,“浮萍”解下围裙,迅速换上蓝色的队服,背上装备,搭上其他队友的车,钻进夜色,驶向深山。
和“浮萍”一样,成立五年来,房山蓝天救援队吸收的队员都是这般“普通”,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朝九晚五的企业员工,也有退休在家的“闲人”,也有相对自由的个体户。
不管是队里,还是队外,救援队的队员不唤彼此真名,都以彼此五花八门的网名相称,他们身边的同事、朋友甚至都不知道他们还有志愿者的身份。“晓苑漫步”是一名初中政治老师,2013年,在“晓苑漫步”的组织下,房山蓝天救援队成立。“刚成立时只有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已有普通志愿者900多人,正式成员近40多人,成员都来自房山本地。”
每当公安、消防或是蓝天救援热线发出救援信息,“晓苑漫步”的微信群里队员便纷纷响应,谁可以立即出发,谁有车可以拉人,谁做后勤保障,救援小组迅速组建,保险也立马买上。虽然来自民间,但蓝天救援的反应速度,不输公安与消防。
目睹死亡 他决心加入救援队
要繁忙生活之外,开辟一项要上山下水,费时耗力的“副业”,这一选择的原因是什么呢?
记者采访中发现,救援队的队员不少都是登山爱好者,因为热爱登山,他们便将爱好和“副业”结合了起来。“即便在平时的登山中,我们也会带着路标,通过指示牌,把安全的登山线路标出来。”“浮萍”说。
除了因为爱好登山加入救援队,有的队员曾经登山遇险过,知道救援对伤者的意义,也有的队员目睹过生命的脆弱,明白救援的重要性,他们因此让自己多了一个新的身份。
“对,那天上直升机的那人就是我。”“懂事儿”今年40岁,退伍军人,话语凛然,“我在2016年加入了房山蓝天救援队。”
决心加入蓝天救援队之前,“懂事儿”从上班的企业办了病退,心脏有支架的他,本应在家静养。“很偶然的机会,跟着朋友参加了一次救援,在那之后,我下定了决心。”
那是一次水域救援,在溺亡者家属撕心裂肺的哭声中,救援人员在河水中打捞遗体,“当时心里真难受,只想快点把人找到,给他父母一个安慰。”
如今,“懂事儿”已成为房山蓝天救援队的骨干队员,“超过90% 的救援我都参与了。”“懂事儿”说。
加入救援队可以凭一腔热血,但要坚持下来却并非易事。
救援虽苦 感谢可以赶走所有疲累
救援累吗?累!对于50岁的“猫耳山上的羊”来说,每次上山救人都是对自己体能的考验。
今年10月18日,一名驴友拍照时在房山一渡坠崖,接到消息时,“猫耳山上的羊”还在下班的路上。回到家后,他简单收拾,便开车出发了。“到达山下时,是晚上7点左右,等把人抬下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清晨6点,救了一整夜。”
53岁的“平安万福”也参与了这次救援,当时他正在健身房锻炼,衣服都没换就出发了。有着丰富登山经验的他,对这次救援印象深刻,“驴友掉下去的那个深沟,用当地村民的话说,就是自家羊群跑下去了,也不会去找了。”
“山路非常不好走,周围都是悬崖峭壁,我们七八个轮换着抬担架,走到狭窄处,两个人抬,手套都磨烂了。”“猫耳山上的羊”回忆说,“有队员的腰累的直不起来,只能躺在草丛里,慢慢地舒缓。”
到了山下,“平安万福”有点低血糖,人都恍惚了,其他救援队员也都累瘫了,很多人还要赶着去上班。这时候,他们都喜欢拿这句话揶揄彼此:“今天出门又忘记吃药了吧。”
“对,就像着迷了,神经了一样。” 浮萍”是救援队最早的一批队员,在她看来,队员们的动力来自被救助者以及他们亲人的感谢,“那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可以赶走所有的疲累。”
“懂事儿”则把救人当作是自己信仰,“可能与我当兵的经历有关,既然选择了蓝天救援队,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关于驴友 没有埋怨只管救人
和大部分队员的初衷不一样,39岁的“苍穹”加入救援队时,并不是抱着单纯“志愿救人”的目的,他是一名广告从业者,“我入队时就和队长说了,希望和蓝天救援队借助彼此的平台,共享广告资源。”
但在2016年5月,房山八十亩地的一次老人走失事件中,“苍穹”改变了自己的想法。那是一次长达十多天的搜救,随着天数的增加,各路救援人员逐渐撤回。“老人的女儿苦苦哀求,希望我们别走,,继续找下去,找到她的母亲。”
“我也有家人,换位思考一下,我肯定也希望不要放弃。”“苍穹”看到这一幕,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最终他还是忍住了。自此之后,“苍穹”便放弃了之前功利的想法,只纯粹地去救人。
换位思考也是“志诚地基”的做法。今年年初,在房山小清河,两名十七八岁的学生在河中溺亡。“志诚地基”和消防员等救援人员负责打捞遗体,“我的孩子也这般大,看到河面浮上来的孩子脸庞,心里难以平复。”
也许是因为这种替别人着想的意识,也许是都有过登山的经历,记者采访的队员们,对“任性驴友”有着更宽容的态度。
“不会埋怨他们,我们在救援中,只有一个想法,赶快找到被困者,救他们下山。”“苍穹”说,没人愿意拿自己生命开玩笑,既然危险已经发生,怪罪、苛责都是没用的。“把人安全救下来之后,心情都会很舒畅。”
必须专业 队员自掏腰包学潜水
中国蓝天救援队队长远山曾说过,“我们面对的是生命,所以我们必须专业。”对于一群普通人来说,专业救援必须从点滴做起。
一周一次拉练,在深坑、在高山,在酷暑,在寒夜,根据救援的需要,学急救、学绳索,学潜水、学培训,队员从预备到正式,需要记录考勤,攒够一定的积分才能发证。“
每年夏天,我们都能接到十几起水域救援的任务,但有些潜水员‘挟尸要价’,失去亲人本已痛苦万分,再让他们拿出三万元,是不是太残忍了?” 队长“晓苑漫步”说今年房山蓝天救援队的11名队员每人自费4000元,去秦皇岛学了潜水,“问题是,潜水学会了,装备却买不起”
“晓苑漫步”说,一套中下等潜水装备要一万五千多元,有点负担不起。说到资金,“晓苑漫步”面露难色,“我们缺各种装备。”
在上月的一次救援中,队里花260元购买了一副担架,但在抬人的过程中,担架折了,幸好人没事。“作为志愿者组织,我们的服装、设备、器材基本都是自己掏钱买。有时我们还去一些活动做保障工作,可以挣点‘外快’,用来购买装备。”
队员们告诉记者,“晓苑漫步”买了一辆新车,一年的里程数就达到了9万公里了。“听起来是挺苦的,但是对我们而言,这是一件特快乐、特有成就感的事情。”“懂事儿”说,“活干得漂亮,回家都能多喝两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