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岭古长城:在“野长城”造型的正规景点 触摸不加粉饰的历史
在国庆长假前后,延庆八达岭长城发生了两件“刷屏”的事,前一件是“我爱你中国”灯光秀,后一件就是红叶红了。
在延庆人看来,域内的长城春夏秋冬各有风光,但最美的时候还是金秋时节。因地处深山,气温远比城区低得快,因此这里的秋来得浓烈却又稍纵即逝。
对于游客来说,金秋十月的长城宛如巨龙穿行在八达岭漫山红叶与斑斓彩叶酝酿出的氤氲氛围中,登高远望感天地磅礴,抵近城垣品古风列列。而对于当地的长城工作者来说,这也是推广长城文化带、宣传保护长城理念的最佳时机。于是他们决定在这个金秋“从娃娃抓起”,具体如何做,首先先让家里的“未来”遇到最美的“曾经”。
为制作本期“龙脊沧桑望长城”系列报道,延庆区委宣传部和区文委便邀请本报部分小读者家庭共同前往长城脚下参观赏景。既然是文化带,那就不仅限于八达岭长城这个点。在周边的多处长城遗址、山谷林间,小读者们分三路去见证北京长城文化带的精华,去探访近年来长城保护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2018年10月19日,北京晚报对活动进行专题报道。
原味古长城,在这里触摸不加粉饰的历史
在北京现存的500余公里长城遗址中,延庆区占有其中的三成多。作为被写进北京城市总规的“长城文化带”的主要组成部分,延庆现存179公里长城遗址,因此这里的长城也不仅仅是你所熟悉的那座“八达岭”。
八达岭古长城景区开放于千禧年之交,是少数以“野长城”造型接待游客的正规景点,当年在长城保护和长城文化发掘上算是一大创新。
在原来残破坍塌、野草丛生的基础上,八达岭古长城进行了尽可能还原和维持原貌的加固与补坍,配合两边的原始自然风光,古长城的历史沧桑和厚重感更浓。拿起画笔,触摸不加粉饰的历史,绘下所见所想,小读者心中的“江山如此多娇”就是这样的吧。
八达岭古长城虽然没经历过大规模的翻新修复,看上去像是野长城,但作为景区,此段长城两边都添加了木阶梯和铁扶手。同为“八达岭”却又与另外那座闻名中外的“八达岭”迥然不同,五公里之外的这处并不著名的古长城也让八达岭长城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
换个视角望长城,别有意味
直到“长城文化带”建设被写进北京城2016-2035年城市总规当中,长城保护和长城文化推广由此又翻开新一页。作为先行者,近年来新晋的热门红叶观赏地“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为游客在观赏红叶之余,提供了一个领略长城风采的新视角。
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曾是处林场,清静幽雅、峰峦秀丽、奇峰层岩、万木葱翠,素有“长城脚下的绿色明珠”之美誉。在观景台近枫台,眼前漫山红叶,回首城镇喧嚣,带入历史回到现实仿佛转瞬之间。
公园极富区位特色,与长城等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交织融合,承担着八达岭长城风景区生态景观营造重任。虽然开放迄今只有十几年时间,但迅速成为京城赏秋的人们目的地。
公园开放之初还没有长城文化带这一概念,不过思路与现在的不谋而合,突出长城文化这一元素。京张铁路的著名人字形铁路就在景区内,如今已经成为八达岭长城的众多符号之一。遥想百年前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首条铁路从长城脚下穿过,个中艰辛与不挠令人不胜唏嘘。
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最独特的旅行体验是与环抱四周的残长城同行。区别于登长城往下看,这里是贴着城墙往上看。以“攻城”的视角望长城别有味道。
“你还记得老师给你讲过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提到的‘烽火’吗?上面那个台子就是发信号的烽火台”,参与活动家长突然“诗兴大发”……
登上八达岭,在这里遇见最美的“曾经”
除了雄浑的外形,八达岭长城两侧的山峦林海每逢秋天都会被漫山红叶所铺就,与数十公里外的“居庸叠翠”形成鲜明对比。
八达岭长城不但是延庆长城的代表,也可以说是长城北京段的代表,而几十年前栽下的黄栌、元宝枫让这里的历史、风光变得更有看点又相得益彰。
由于八达岭地区气温低,温差大,不但成为北京可以最早观看红叶的景点之一,这里的红叶更是格外艳丽。 在延庆看来,落实长城文化带建设绝不能就长城保护谈长城保护,而当以此为契机,通过对当地文化的发掘、统筹区域协同发展才是应有之义。其中,优化长城文化带地区的生态环境是建设能否成功的基础。
在这个秋天,漫山遍野的红叶与蜿蜒盘旋于山峦之巅的八达岭长城,共同构成出动人心魄的苍茫之美足以说明问题。
让未来遇见最美的“曾经”,如此多娇的江山想必已经让参与活动的孩子们在心底埋下了一颗将它保护好传承好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