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惯直属上司却又不忍辞职?可能是和他们得了同一种“病”
我和我的直属领导都看对方不顺眼,但奇怪的是,我们也互相离不开。
作者:靖远 梁明霞 蔡岫
制图:王金辉
来访者:对领导存在很深误会的公司员工
咨询师:“梁明霞与精神分析”团队,靖远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系
来访者说:喊了两年的辞职
两年来,辞职的想法反复在我心中盘旋,但就是没办法落实。我的闺蜜都听烦了,建议我不妨找个咨询师帮帮我。一开始我挺排斥的,还是想通过自己来解决,但这个过程太痛苦了,尤其是最近,我最要好的共事了十年的同事也离职了,今后在单位连个说话、吐槽的人都没有了,感觉心像被掏空了一般。没办法,我来到了咨询室。
“你是怎么找到我的?”这位咨询师很直接,开门见山地问了我这个问题。嗯,这点我特别欣赏。在这个公司十几年了,我讨厌死了那种假惺惺的客套、拐弯。我的直属领导张总说我不成熟,我心说他太虚伪。奇怪的是,我们互相看不顺眼,但却互相离不开。
每个月他都需要我做一堆的报表,上传、申报、审批,这些工作在我看来超级简单,但他就是找不到更合适的人来做。干活就干活吧,张总却只是表面上对我客客气气,私底下没少给我穿小鞋。有时我就气不过,你有本事直接来啊,干嘛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最讨厌这个,他曾经拐着弯地表达过,说我说话太直接,不给他留面子,我心说:“面子是你自己争取的,不是别人给的。”
闺蜜怼我:“既然这么看不上这个领导,离开不就完了。”这句话还真是噎得我哑口无言:奇了怪了,他离不开我是因为我能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我离不开他是为什么?
咨询师说:爱厂如爱家
既然一个人带给自己如此大的困扰,为什么不避开?
弗洛伊德早就说过,人的行为背后都有“趋利避害”的性质,表面上看,来访者从领导那里得到的不过是一份工作、一份薪水而已,那么“利”是什么呢?
“假如离开了会怎么样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来访者。“离开了,心还在吧,我在这里毕竟呆了十几年,每当有人离职,我都会郁闷好久……离开了,家就真的散了!”听着来访者碎碎念她不离开的理由,我想起父辈曾经传承的一个理念:“爱厂如爱家”,那个时候,一份工作对于一个人来讲就是一辈子,一个师傅对于徒弟来讲就如同父亲一般。
我试图和来访者谈论一下她的父亲。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我们和工作的关系多数和我们与父亲的关系有关,但这个概念太笼统,具体到每一个来访者,父亲这个称谓包含了太多的情感体验,有的以正向情感为主,有的以负向情感为主。很可惜,来访者对谈论父亲处于回避状态,在这个阶段,我没有了解到有用的信息。显然,来访者对“父亲”更多的是负向情感。
来访者说:新来的领导很烦人
2006年的时候,我来到这个大型企业。其实当时也特别纠结,虽然我是理科生,但是我更喜欢写文章,我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没办法,在北京先得考虑生存的问题,于是按专业对口进了这家号称世界500强的公司。其实一进来就感觉到岗位并不适合自己,尤其写作的长项发挥不出来,让人挺不甘心的,想换工作的念头一直存在。
两年前,这种想走的愿望达到了顶峰,工作不如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因为我的领导换了。我的前领导玲姐工作能力强,对人也特别好,要不是因为她我可能早走了。可惜玲姐因为一些原因被调到集团下属的一个公司的闲职了,张总成了我的新领导。
张总一来就引起我们很多同事的巨大反感。他干了件什么事呢?业务没怎么管,倒是先开始抓考勤,我们平时八点上班,有的同事要送孩子上学,有的路上堵车,迟到现象屡有发生。迟到固然不好,但张总每天七点半就到办公室守着,看谁迟到,迟到多长时间——这就有点过了。
再后来,我和他的分歧就越来越大,最严重的一次是他说要开了我的助手。我当时就火了,凭什么啊,我的助手跟了我六年,虽然只是一个合同工,但干活任劳任怨,就是脾气有点耿直,和他说不通摔门而去,这让他面子上特别过不去,就要开了人家。后来我说:“他走了,我也不留,您看着办!”他倒是给了我这个面子,最终没有开他,但我们之间的梁子也就结下了,两个人不再对话,只是邮件联系工作。
咨询师说:有爱才有恨
我们的咨询中围绕着来访者的领导讨论了很多,每次谈论的时候,我都能感觉到来访者背后的情绪,这个情绪以愤怒为主,这个愤怒背后有一种“恨”在其中。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有一个观点:只有表达了恨,才能更真实的爱!这种情感多出现在小孩子和母亲的关系中,一味的付出爱的母亲会让小孩子有一种不真实感,也会影响他自己负面情绪的表达,他会潜意识地认为,恨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或者不应该做的事情。但套用一个句式:不管你愿不愿意,恨就在那里,一直会在那里!所以让孩子表达恨就成了养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强大的母亲意味着能够承受孩子的攻击,接得住孩子的恨,以一种真实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的容忍或讨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领导的出现对来访者的成长有利,来访者的那句“他走了,我也不留,您看着办!”给到了我一些信息,她很少用您这个称呼,关键时刻用了这个称呼,说明在其反叛的背后,其实对这个领导有一份尊敬。
我试着鼓励她用一些恰当的方式去表达她对领导的愤怒,其中一个方式就是邮件,基于来访者很好的文字功底,这对于她并不难。来访者听完我的建议,似乎有所触动,但很快又被她否定了,说不想花那个心思。虽然她拒绝了我,但我发现来访者在表达的时候很平和。在探讨她和领导的关系中,我能感觉到来访者在慢慢发生着一些变化,其中的一个变化就是随着对领导愤怒与恨的表达,来访者的情绪不再有很大的波动,而是慢慢趋于平和与稳定。心理学家曾经使用“温和”一词描述功能良好的自我系统的心理过程,我特别同意这个观点。
很多来访者都曾表达过,心理咨询带给他们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内心的愉悦与平和,我在这个来访者身上也看到了,我在考虑是不是咨询到了结束的时候。
来访者说:带着误会长大
我与张总的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某天我和同事在食堂吃饭,大家都说最近新换的保安特别讨厌,明明脸都很熟了,还要查出入证。
奇怪的是保安从来没有查过我,后来我才知道,新换的保安队长和张总是哥们,张总经常去他们那串门。张总知道前段时间因为老同事的离开我火比较大,就和保安队长说我的出入证丢了,正在补办,背后的意思是,这位姐姐火气比较大,别查她,省得惹麻烦。
这件事情给了我很大触动,我才知道,原来他并不像我想的那样,好像之前的很多事情我都误会了,我突然想起咨询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们都是带着误会长大的,我现在才明白,这句话的背后是在说:我在工作中有的时像个孩子,比如助手摔门而去,好像我有时候也会这么做,还有我的那句威胁“他走了,我也不留”,呵呵,换成别的领导,没准早就直接开除了。
我想起小时候,我曾经用离家出走威胁过我爸,结果被我爸一顿打,之后我特别恨他,几乎一年没有和他说话,而张总呢?我想他应该也特别生气,但他并没有把我赶出去,下一次见面他就跟什么都没发生过似的,同事说张总气量蛮大的,而我把那解读为虚伪,或许我真的错了,或许潜意识中我真的把张总当成了父亲,我在这个父亲身上尽情的发泄着自己的不满,而这个父亲却给了我的父亲不曾给过的宽容。
咨询师说:表达了恨才能更好走近
来访者的变化在意料之中,但变化之迅速是我没想到的,这源于她一直和领导在真实的世界里有互动。在真实的世界里,她对领导更多的是彬彬有礼,负面情绪只是体现在内心的冲突上,如果不是她的咨询师,可能很难触及她内心深处的愤怒与“恨”。同时,在真实的世界里,来访者对待工作多数时候还是很认真负责的,包括让她很不满的迟到,实际上,从张总调至她们部门起,来访者就很少迟到了,她的行为在表达着她对领导的认同,总之,从工作的角度,来访者算是一名合格的员工。
但是,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和真实世界的关系不大,更多存在于一个人的主观世界中,来访者为什么离不开张总,在我们没有解开她与父亲之间关系的情结时,可能我们一直会做一个件事:试图解开情结。换句话说,来访者对父亲的恨没有充分表达,那一年的冷战是在表达,和张总在头脑中的热战也是在表达。后者与前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有咨询师的专业倾听与引导。
来访者主动谈到了父亲,是一个飞跃性的进展。有些问题一旦意识到了,就像打开了一扇潜意识的大门,能够更清晰的明白自己的行为。来访者在与张总的互动中,自己意识到了是把对父亲的恨投射在了领导身上。来访者虽有辞职的想法,但潜意识一直在做着相反的事情,她更想做的其实是走近,但早年的恨阻碍了这一现实中的走近。所以我们说:只有表达了恨才能去真正爱一个人,放到来访者与父亲的关系也是类似的情况。
当理清了这些之后,来访者开始像一个成人一样和领导互动。来访者对领导的态度慢慢的由表面上的顺从变得真正的认同,态度的变化带来了情绪和行为上的改变。作为咨询师,能够见证这个转变也是特别欣慰和幸运的一件事情。我们的咨询就在来访者的态度转变中慢慢接近了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