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间艺术区位置偏远临近西山 万方柯蓝等买票来此看演出
北京有很多剧场,大部分位于城区中心,占据地理优势,交通便捷,方便观众前去赏剧。然而,在北京城西,临近西山,接近西五环的海淀区杏石口路地区,却有一大片包括剧场、影院、美术馆、书店、咖啡馆、餐厅、艺术家工作室的艺术园区,名曰“中间艺术区”。
作者:王润
中间剧场
虽然位置偏僻,而且才刚刚成立五年,中间艺术区却凭借自身的各种艺术创意以及令人称赞的作品质量和服务水准,吸引着京城各地很多观众经常不辞辛苦千里迢迢去观影观剧,参加活动。而且几乎所有和中间艺术区合作过的团队,都对其盛赞不已,认为他们设施好,服务佳,特别尊重和善待艺术家与观众,因此在业界也有着很好的口碑。确实,正是因为一直将“艺术”和“观众”摆在“中间”的位置,所以地处偏远的中间艺术区才有了这样的魅力和成绩。
今年,中间艺术区进入第五个年头,也将推出“科技艺术节”等更多精彩创意、作品和活动。从中间艺术区创建之初就投入无数心血,五年来总是日夜奔波于中间剧场、中间影院等艺术区各个场馆,就连怀孕临产时大着肚子还坚守在第一线的中间艺术区总经理杨云,也更加忙碌了。在她眼中,中间艺术区就像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每一年都在发展与进步;而未来,还有更多的潜力与可能,等着与所有喜爱这里的朋友们一起分享。
对谈记者:王润
对谈嘉宾:杨云(中间艺术区总经理,中间剧场、中间影院负责人)
记者:北京有很多剧场,位于中间艺术区的中间剧场可以说是很特别的一家剧场了,作为运营管理者,你认为中间剧场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呢?
杨云:中间剧场最大的特色应该就是远吧!但位置远,就更要坚持做自己独特的东西。我们剧场总监就说,文艺青年都不怕远,这跟酒香不怕巷子深是一个道理。另外中间剧场处在一个艺术区,艺术区里还有美术馆、艺术影院和剧场,综合的优势也是我们的一个特色。我们无论策划也好,选剧也好,都会考虑是否能够引发观众思考,是否能对行业和社会产生有益影响。如果能起到好的正向的作用,我们就会努力坚持。当然这也有一个摸索的过程,有时也许会影响到收益,但我们并不是要靠戏剧来挣钱。一个有生命力的运营团队,必须有能力摸索出更多可以良性运转的生存模式,不能老靠情怀去化缘。我们的企业文化,跟我们投资人的理念有很大关系,他总说:“做人做事,行大于言。”做文化不容易,我们都知道,不仅需要情怀,还需要耐得住寂寞和坚持。
记者:中间剧场的剧目都很有自己特色,有不少在业界引起轰动的作品和项目,而且特别注重扶持艺术家的大胆创作。你们在剧目选择上,会以什么为标准呢?
杨云:我们在作品选择上,一直坚持自己的视角,力求能够建立有自己特色和定位、有独特审美指向的选剧模式。无论是儿童剧还是成人剧,都希望能引领和影响观众的思考,而不是迎合热点。比如我们2013年出品制作的开幕大戏《梵高自传》,2015年出品制作的《前面就是我们的世界》,2016年10月参与出品和制作的李建军导演作品《飞向天空的人》, 2016年至2017年参与制作的《毒》、《呼吸》、《洪水》等作品;2017年独立出品制作的第三部戏《白兔子,红兔子》,以及跟易立明老师的新蝉戏剧工作室合作的《革命》、《阿Q》、《秦国喜剧》、《帝国专列》等剧目,还有儿童剧《我要飞,去月球》;再到我们今年推出的“科技艺术节”的各种剧目……虽然题材和风格非常多元,但都是既有艺术水准,又有思想深度,同时很有社会关照的作品。我们一直重视用戏剧的方式,记录这个时代的人与事。有些引进剧目,虽然不是中国人写的,但文本都属于当代题材,与当下中国人的情感会有很多关联。制作团队都非常尊重文本,而且会努力把原剧本想要传递的价值观用中国观众能够接受的方式演绎表达出来。
记者:今年你们推出的“科技艺术节”也非常吸引人,从各个角度去探讨科技对人的影响,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创意。
杨云:是的,今年是中间剧场开业五周年,过去五年的运作经验和积累,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科技发展对舞台艺术、对人的生活和情感的影响,同时我们也接触到了很多与此有关的作品。再加上我们中间艺术区地处海淀,本身就是一个高科技力量密集的区域。所以大概从三年前开始,我们就有意识地关注科技和舞台艺术融合的项目,希望在合适的时机,能够给海淀做一个艺术节,让更多人关注科技对我们生活,对人与人之间相处方式,甚至对人类伦理道德的影响,同时也关注到科技发展对传统戏剧表达方式所产生的改变。
我们今年“科技艺术节”的开幕剧《好几个》关注的是如果克隆技术应用到人,你有一天突然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有好几个你自己,会怎么样?这个剧目是一个典型的用戏剧创作来探讨科技对人类生存状态改变的话题。还有一部英国剧团带来的VR沉浸式戏剧《蛙人》,是个悬疑剧,需要观众们了解背景和场景时,大家就都戴上VR,其他时候则是通过现场表演来完成。这些都告诉我们,高科技只是为舞台表演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插上了翅膀,让舞台有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替代或者是破坏的关系!科技为艺术带来更多精彩,也为培养新的更年轻的戏剧观众提供了更多可能。所以科技与舞台艺术结合的探讨,无论是情感上的还是内容上的还是纯技术层面的,都是一个有意思的课题。
杨云
记者:中间剧场和中间影院的联动,推出了不少戏剧和电影的跨界活动,这也是你们的一大特色,比如“高清戏剧电影放映”就是中间艺术区的一大品牌。你们在放映前做的导赏,也特别被观众们称道。
杨云:中间影院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以艺术放映为特色的影院定位。而艺术电影的受众群体,和戏剧的观众群体具有高度重合性,这也是支持我们做剧场和影院联动跨界的基础。我们第一次看到戏剧高清影响放映的项目,就觉得特别适合我们,将戏剧用影像的方式传播,跟我们做跨界互动的初衷太一致了,所以就一直积极推动把戏剧影像引进中国。
中间影院的放映前导赏,我们是从2015年北京电影节开始做起的。因为在放映电影前,有人跟观众介绍影片的背景和花絮,有助于让观众更好的欣赏作品。同时,导赏也是我们跟观众沟通交流的方式,通过介绍作品、介绍背景、介绍版权方、介绍艺术区的各种特色活动,以及提示观众尊重版权不要随意拍摄,提示观众注意观演礼仪和必要的观赏须知……这些不仅拉近了我们和观众的距离,也给观众进行了艺术普及。
记者:除了导赏,中间艺术区的各种服务也很受称赞,观众们虽然大老远跑来,但会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我经常看到很多艺术家,像冯宪珍、万方、柯蓝、吴玥、焦刚……也都经常自己买票来中间艺术区看演出看电影。
杨云:是的,我们非常珍惜每一位观众,希望他们来到中间艺术区,都能有归属感,能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尊重。我老跟我们团队说,对观众多好,都不过分!有时候我们两场电影连映,中间休息时间很短,我们会给大家提供提前点餐的服务;放映结束时间晚了,我们会提供给大家到地铁的班车……这些都是我们为观众着想的一些措施。但作为一个艺术园区,对观众最大的好,就是给他们提供好的内容。除了好作品,我们还有免费的胶片工作坊,总监下午茶艺术沙龙,演前导赏,放映露天电影,这些都是好的内容提供。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相同价值观的人之间的彼此吸引。我们的会员群和会员活动黏度都很高,大家来中间艺术区,除了能看戏,还能结交到投缘的人,这很重要。很多艺术家,非常有影响力,能请他们来都求之不得,但他们都坚持自己买票。他们的人品真是散发着人性的光辉,鼓励和支持着我们。所以我们也一定要做好,才能不辜负大家的信任。
记者:作为一家民营剧场,你们在经营上的压力大吗?
杨云:压力肯定有。中间剧场和行业内其他机构一样,房租、物业费、人工、能耗,基本都是支出大头。但我们不穷。第一,投资人在房租上给了我们很大优惠。第二,我们从一开始就制定了不靠戏剧挣钱的原则。因为戏剧本身就很难挣钱,非要考虑经济回报,难免会因为纠结而影响作品质量。所以我们的原则是,努力挖掘场地潜力和商业价值,树立好自己的品牌和品质,自然就会有更多人来找你合作。第三,我们不强弩着做事,有些机会虽然很好,但如果我们资金能力不够或者说时机不到,那就先不做,这样就不会有大风险。第四,这两年政府政策特别注重对文化扶持,所以我们得到政府的支持也很多。第五,我们的团队特别靠谱,虽然大家整体收入不高,但价值观很一致,没有什么内耗,大家都是真正热爱戏剧电影艺术的人,而且能够尝试打破惯性思维去工作。我和我们艺术总监王林,从创建这个剧场就在一起配合,彼此信任默契,这几年来,内容上的把握都是靠他,我更多从经营和管理上多操心,我们俩之间的信任和默契对我们团队也有很大影响,正能量的东西肯定是从上而下逐渐形成的,所谓上行下效。总结一下,就是我们团结一致,开源节流,把压力变为动力,靠自身努力,改变一个文化机构的生存状态。
(原标题:地处偏远,心在“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