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文化

当科技遇见艺术,剧场会变成啥样?

2019-08-23 14:51 北京晚报 TF010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科技、大数据与通讯技术的一次次更新迭代,先进的科技发展成果投射在社会生活之中,渗透在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中。科技发展在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引人关注,大数据时代下的每个个体都无法避免成为数据的一部分。

9月5日至9月15日,由中间剧场策划、发起并主办的第二届“科技艺术节”将邀请来自中国、英国、爱尔兰的5部剧目,用戏剧的形式与观众探讨“科技与艺术”“媒介与沟通”等各种有关当代和未来的话题,并支持国内青年戏剧人的原创发声,同时还将突出戏剧节的特点,策划全天候的“戏剧一日游”活动,让观众可以从早餐开始,就进入到戏剧环境和情景当中,看戏、蹦迪、参加工作坊、交友、吃喝玩乐……充分感受戏剧不止于剧场的全方位魅力。

在这些鲜活有趣的艺术活动背后,不仅是艺术创作者对科技领域的跨界探讨,也促成了创作者与观众在剧场中共同完成全新的舞台艺术体验,展现了“科技艺术节”在科技和观演关系中的积极尝试和探索,以及面对这个“魔幻又现实”的时代思考。科技高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看似无限和未知的可能性,但也无时无刻不在重塑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角度,作为艺术家、戏剧人,应该如何呈现和审视这些冲击与变化?应该如何引导人们更多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中间剧场艺术总监满顶,请他详解“科技艺术节”背后的创意与设想。

记者:中国现在有很多艺术节、戏剧节,但是以“科技”为主题的艺术节确实很特别。你们策划这样一个科技艺术节,是不是也和中间剧场位于科技资源比较丰富的海淀区有关呢?

满顶:中间剧场处在海淀区,距离中关村核心区距离并不远,在话题选择上自然而然选择了“科技”这个主题,一方面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影响,可以为今后关于科技话题的艺术创作积累一些技术资源与可能;另外一方面,科技也是当下年轻人比较感兴趣且能接受的一个话题,这也有利于剧场去拓展更多的戏剧观众。

记者:“科技艺术节”去年举办了第一届,很有反响,有关艺术节的话题和思考,至今仍在延续。那么你们创办这样一个“科技艺术节”,有什么样的初衷和目标呢?

满顶:艺术节可以在一个集中的时间段内,通过多部作品讨论一个相对的固定话题,作品的多样性不仅能够呈现话题的多种维度,同时也非常体现机构的策展和制作能力。因此中间剧场是在经营了五年之后开始举办自己的艺术节,这也是对剧场节目规划与制作能力的进一步要求。其实中间剧场在成立之初,就动过艺术节规划的念头,当时的计划,是按照城市主题做一个“西山好时节”,也想过与既有的成熟的艺术节合作分场地,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型。

这几年,中间剧场独立出品、联合出品、联合制作了不少作品,这些作品也有很大一部分被大家所认可,而对我们而言,最大的收获是收获了一个成熟的节目管理与制作团队,这也是中间剧场从2018年开始举办科技艺术节的基础。因为做一个艺术节,不只是简单的邀请剧目,我们的长远规划是:每一年科技艺术节的所有节目,都由我们本地创作;不断发现新的艺术家;让大家在这里总能看到新的不一样的作品,这是我们的目标。

记者:“科技”与“艺术”是两个特别有意思的话题,它们彼此之间可能会碰撞出很多火花和想象的空间,作为剧场人,你们对“科技”与“艺术”是什么样的态度呢?面对科技对艺术的各种刺激和影响,你们是热情拥抱,还是冷静反思呢?

满顶:从剧场对这个话题的思考角度来说,我们认为科技不是冰冷的技术本身,也不只是积极进步的代名词,科技对人类社会结构和人性自身的影响,是艺术机构应该去讨论的,也有责任去讨论的。任何无法抗拒的变化都值得警惕,值得挖掘深层次的关联。科技艺术节的初衷就是尝试了解变化本身,做出更理性的判断。我们不反对技术的进步,对于任何新的事物,通过艺术作品去探讨已经发生或者尚未发生的各种可能性,能够让我们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时能够让我们在面对未知的时候不恐惧、不迷茫。

记者:和首届科技艺术节相比,今年的第二届科技艺术节的剧目有哪些新的突破和看点呢?

满顶:今年的第二届科技艺术节主要将媒介作为讨论的切入点,讨论社交媒体如何重塑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其背后连接的数据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今年的5部剧目中,《狗还在叫》《静态人像》由本土青年戏剧编剧创作、艺术节出品制作;《光》(左图)《失衡》(上图)《黑色鲶鱼火枪手》则来自英国、爱尔兰的剧团。我们希望通过这5部剧目和观众对话,完成对此次科技艺术节“媒介与沟通”核心问题的探索。而且我们会把来自不同国家相同年龄段的艺术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一个相似话题的作品,放在同一天不同时间段演出,让观众可以对比观看。

例如由本土年轻编导何齐创作的《静态人像》,关注当下中国人的社交网络话题;来自爱尔兰麦勒普洛剧团的《黑色鲶鱼火枪手》讨论互联网虚拟陪伴的命题,都是探讨网络、沟通与人际关系的主题。另外,由年轻编剧胡璇艺创作、知名导演杨婷创作的《狗还在叫》通过家中摄像头的切入点关注当代独居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英国AD无限剧团的黑光肢体剧《光》由斯诺登的棱镜计划为切入点,讲述了一个科幻故事,两部作品视角不同,但通过室内室外两个摄像头的“观看”,探讨了既相似又不同的主题。由英国乔利·维安剧团带来的肢体剧《失衡》则用肢体讲述故事,用失衡探讨平衡,刻画每时每刻都在“登录”的重度手机和网络依赖者群像。

记者:用艺术去探讨关于科技主题的作品,国外比较多,但是感觉中间剧场非常注重扶持中国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每年都会推出中国年轻创作者的原创作品。

满顶:是的,支持国内青年戏剧人的原创发声一直是科技艺术节策划的一个重点。像今年科技艺术节的开幕作品《狗还在叫》,就是让成熟导演与年轻编剧合作,这也是中间剧场扶持年轻创作者的一个模式,希望通过为年轻创作者配备成熟的创作与制作团队,让年轻人的作品能够更好地呈现,更好地介绍给观众。剧场通过举办一个艺术节去营造一个相对容错率高的平台,能够给更多年轻创作者或者是比较特殊的创作想法试错的机会。

我们目前主流的戏剧环境相对容错率比较低,一个没有完整作品呈现过的年轻创作者是很难获得创作机会的,而基于市场回报需求等因素,大多数制作机构也更倾向于选择相对成熟的创作者。年轻创作者的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这中间必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成熟制作团队的扶持,同时也需要观众更多的宽容与关注。而当下的某些错误与失败,其实恰恰是未来的可能性。因此营造一个相对宽容的观看语境是一个艺术节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其中包括给观众提供多样性的观看路径选择,在演出之外节日气氛的营造等等。

记者:除了剧场演出,本届艺术节好像还有很多剧场外的活动?

满顶:是的,艺术节期间的戏剧体验也衍生到了剧场外。例如现在非常火的创作者徒有琴和黄冰团队创作的《迷途指南》,将从剧场附近的地铁站出发,一直行走至剧场,让一段通勤路程成为一次行进中的戏剧体验;世界寂寞协会带来的无声迪斯科也将带领观众穿梭在剧场的各个空间,体验各种表演空间的多种感受;临时黑匣子中的社交实验室装置可以检测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时间长短……艺术节用不同的活动为观众的场间时间填充趣味性的体验。

记者:我看到今年中间剧场科技艺术节还做出了“京郊戏剧一日游”的策划,这是为了响应当下文化和旅游结合的趋势吗?

满顶:一个好的艺术节,旅游属性必不可少。这其中不仅包括对于时间的充分利用,同时也包括演出之外的环节计划。中间剧场的位置远离城市核心区,对观众来说,来剧场观看演出的时间与交通成本比较高,所以我们今年把艺术节剧目的时间规划得更加紧凑,提供一个“一站式”的解决办法,将所有演出与活动都浓缩在五天内完成,同时每天安排了三出不同的剧目,每一个剧目一天演出两次,这样可以让观众实现前往两次中间剧场,即可参与艺术节所有活动,为观众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我们还推出了“天票”和全天候的“戏剧路线图”,不仅可以帮助观众减少选择困难,同时还对观众的其他需求给予了考虑,比如部分票品包括了酒水饮品以及餐食,可以让大家在中间剧场吃喝玩乐一整天。

对谈嘉宾:满顶(中间剧场艺术总监)

 

 

来源:北京晚报 王润

分享到

上海大剧院举办特别活动,重温剧场美好时光

剧场新陋习!观众演出中掉手机砸乱演员心,黄磊无奈发文劝导

北京十二时辰:戌时(19时-21时) 小剧场游乐园的惬意时光

改编自毕飞宇同名短篇话剧《男人还剩下什么》亮相人艺实验剧场

北京中间艺术区位置偏远临近西山 万方柯蓝等买票来此看演出

两岸三地齐聚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

小剧场戏曲是回归还是创举 缘何异军突起?

2016北京演出票房突破17亿 “戏剧界的横店”年排演超3800次

九个女作家“玩转”小剧场 77剧场内隆重开演

北京冬夜剧场那些小事儿 《驴得水》剧组火锅店吃庆功宴

“小猪”之后再脑洞大开:在剧场里拥有自己的床

九位历史文化遗存负责人登台,《国家宝藏》第三季启动

原创戏剧《新西厢》中西结合,重解“中国古代爱情”

上周4部新片票房表现不佳,《金刚川》上映10天票房过7亿

2021北京风景年票正式发行 新年票出游新增4家知名景区

多部纪录片献映,还原70年前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往事

被赞今年最美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讲述叶嘉莹的诗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