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这次没有好好讲故事? 影评:《邪不压正》关乎个人追求
看完《邪不压正》,很多人对姜文表示失望,断言这部片子的失败在于,他是个不会讲故事的导演。支持这一判断的理由来自两处:其一,此前的《让太阳照常升起》和《一步之遥》都是七零八落的一堆情节,拼接不出一个完整故事;其二,《邪不压正》把原著小说《侠隐》里一个讲得四平八稳的故事改编得逻辑不通,相当混乱。
作者:金力维
资料图:白继开
讲不好一个故事是《邪不压正》的败笔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认为先要确认是不是所有电影都在讲故事,以及姜文是不是一个会讲故事的导演。
通常商业片必须要讲一个所谓“古典叙事”结构的故事,需要满足的要求是:情节发展有逻辑,有明确的结尾,主角始终是故事的中心,叙事视角保持客观。很显然,一心讨好观众的商业片之外,名垂影史的大导演们还折腾出了各种各样的电影叙事风格,也就是说,讲故事并不是电影的目的。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就更明确,远的不说,姜文在《让子弹飞》里曾经显示出他其实很会讲故事。那么,为什么一个会好好讲故事的导演偏偏不好好讲故事呢?我想,这关乎姜文的个人追求。
姜文是个对“约定俗成”有抗争的人。迄今为止,他执导过六部电影,不论成败,他不做别人想象中的事,他的电影永远无法预期。小说《侠隐》讲了一个江湖复仇的故事,最让读者念念不忘的其实是故事背景里老北京的日常生活、吃食玩物。可这些,姜文全舍了,他压根没想踩着小说卖巧。拍老北京的镜头十有八九会放在市井街巷,红墙绿瓦。可姜文拍出来的老北京是连绵不断的房檐瓦片,他让你从空中俯视雪后一片白茫茫,看那不沾尘染垢的样子。他假想着在没拆的城墙上散步是多么惬意,那神秘钟楼里面究竟是什么样子。至于北京人的讲究,他不赘述,蓝青峰为了口醋,包了顿饺子,一次煮七个,趁热吃完再煮。只有老北京人,才能领会那种贴骨到肉的质感,一言已尽。
作为导演,姜文其实很厚道。虽然他出现在新闻里总是气场十米高,可在电影里,他并不跟观众使劲显摆自己有多高明。很多大众喜闻乐见的电影里有的那种特别抖机灵的台词和段子,姜文不用,他的台词也幽默,但水草似的,离开了电影就不成段子了。人们总觉得创作者一下说出自己感到、想到而表达不出来的话就特别高明,但姜文似乎总想用电影在观众心里撞开点什么,逼人家自己琢磨,恍然悟了,顿时觉得是自己挺高明。《邪不压正》把交代故事的台词压缩到了最少,留了很多疑问给观众慢慢琢磨着玩,比如,蓝青峰口口声声布了二十多年的局目的是什么?李天然刚到协和医院时对着宣誓的那个“肾”跟这个故事还有什么关系?等等。这些问题只要钻进脑子里,答案就会在人生的一个时刻出现。
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邪不压正》,可以明显感觉到姜文的电影越来越激烈,《邪不压正》全片几乎都在一种“嗨”的情绪里,静不下来,还有几处血腥暴力镜头。这是让我不太适应的部分。姜文对表达生命感受的兴趣远大于讲故事,于是,他用电影的激烈感来平衡单向的表达可能带来的乏味,也在有限的时长里提升了电影的密度。任何人的一生被写成故事,也不过只有几个情节高潮,而姜文的电影里的人物总在激烈地冲撞,不断反转,密集地起落高潮。死亡、背叛、好运,姜文电影里发生着各种刹那之间的意想不到,或许这就是他要向观众表达的。人生的荒诞就像那颗被错误摘除的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李天然和他所遭遇的所有人,都是作为彼此的工具存在;人的处境就像李天然一个人杵在房檐上放眼北京的感觉,天地广阔,孤身一人,无可依靠;谁都是带着恐惧,给自己披上好多层外衣,扮演着各种角色,半蒙半骗的生活着;想要摆脱恐惧,巧红告诉李天然,脱下外衣,奔赴目的,别再让自己的借口骗了自己。
(原标题:姜文不会讲故事吗?)
来源: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