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地理

奥森百亩向日葵花开正旺:明朝引入中国 曾用名“丈菊”

2018-07-05 10:42 北京晚报 TF011

眼下,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百亩向日葵花开正旺,而京郊房山、大兴、通州、延庆、密云、怀柔等多处景区的向日葵也悄然盛开。向日葵别名葵花、向阳花、太阳花、朝阳花、望日莲,因花开时常朝着太阳而得名。那么,古时候的向日葵叫作什么?中国从何时开始种植向日葵,这种花卉又与北京有怎样的渊源?

作者:户力平


 

户力平 摄

宋代就有了“向日”的葵花,却不是今天所说的向日葵

早在唐宋时期,诗文中就已出现了葵花。唐代诗人戴叔伦《叹葵花》曰:“今日见花落,明日见花开。花开能向日,花落委苍苔。自不同凡卉,看时几日回。”李涉《黄葵花》曰:“此花莫遣俗人看,新染鹅黄色未乾。好逐秋风上天去,紫阳宫女要头冠。”宋代诗人们则咏叹了葵花“向日”的属性,梅尧臣《和石昌言学士官舍十题·葵花》曰:“此心生不背朝日,肯信众草能蘙之。真似节旄思属国,向来零落谁能持。”司马光《客中初夏》曰:“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金朋说《葵花吟》曰:“绛萼累累承晓露,含英蕴质并朱云。庙廊忠梗谁堪比,能展丹心向日倾。”刘克庄《记小圃花果二十首·其八》咏葵花曰:“生长古墙阴,园荒草木深。可曾沾雨露,不改向阳心。”由此可见,唐代时已有了“葵花”,宋代时人们就发现了一些葵花有“向日”的习性,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南宋马和之所绘《幽风图》(局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然而,经植物学家对上述古诗中所描绘植物形态及花色、花期的多方考证,认为诗文中的“葵花”和“向日葵”与现在通常所说的向日葵并不是同一物种,而是蜀葵。据《北京花卉》载:蜀葵属锦葵科,原产中国,因在四川发现最早,故名蜀葵,为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因其在端午前后开花而称“端午花”。又因植株直立,高两米以上,从中部至顶端每腋生花,开花时多向着太阳,色彩艳丽,所以也称“一丈红”。其花叶大、花繁、色艳,花期长,是园林中栽培较普遍的的花卉,也是历代诗人时常赞美的花卉之一,吟赋时多以“向日葵”或“葵花”而称。

其实,古诗中所说的“葵”,最初并不是指花卉,而是指可食用的葵菜,最早记载于《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烹)葵及菽。”由于种植季节的不同,葵菜又分为春葵、秋葵和冬葵。元代王帧《农书》说:“葵为百菜之主,备四时之馔,本丰而耐旱,味甘而无毒,供食之余可为菹腊(咸干菜),枯枿之遗可为榜簇,子若根则能疗疾。”葵菜生长于中国各地,不仅能食用,根、花及种子均可入药。

明代李时珍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种之者颇鲜。”唐代以后,随着大量新菜种的引进和培植,葵菜的重要性逐渐减弱。从中晚唐开始,“葵”不再单指葵菜,也指观赏植物葵花,如秋葵、蜀葵等。从唐宋诗文对“葵花”、“向日葵”的形态描述看,与蜀葵相差无异,与今天的向日葵的形态相差甚远,非同科同目。

向日葵在明朝引入中国,因“茎长丈余”而被称为“丈菊”

明代王象晋所著《而入听群芳谱》

那么,我们如今所见的向日葵,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据《中国植物大观》载:“向日葵为菊科向日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干直立,花大如圆盘,花色金黄明丽,因花序随太阳转动而得名向日葵,被视为追寻阳光的象征,所以也被誉为‘向往光明之花’。其原产于南美洲,驯化种由西班牙人于1510年从北美带到欧洲,最初为观赏用。十九世纪末又从俄国引回北美洲,明代被引种至我国。”

目前最早记载向日葵传入中国的文献为明代万历年间学者姚旅所著的《露书》,该书称:“万历丙午年(1606年)忽有向日葵自外域传至。其树直耸无枝,一如蜀锦开花,一树一朵或旁有一两小朵。其大如盘,朝暮向日,结子在花面,一如蜂窝。”明代金石学家赵崡撰写的《植品》一书对向日葵也有记载:“又有向日菊者,万历间西蕃僧携种入中国。干高七八尺至丈余,上作大花如盘,随日所向。花大开则盘重,不能复转。”

明代传入中国的向日葵也被称为“丈菊”、“西番莲”。明代农学家王象晋天启元年(1621年)辑《二如亭群芳谱》,在《花谱三·菊》中附“丈菊”条曰:“丈菊,一名本番菊,一名迎阳花,茎长丈余,秆坚粗如竹,叶类麻,多直生,虽有分枝,只生一花大如盘盂,单瓣色黄心皆作窠如蜂房状,至秋渐紫黑而坚,取其子中之甚易生,花有毒能堕胎。”其描述的植物形态与今日所见向日葵大致相同,只是书中未称“向日葵”,而是因其“茎长丈余”称“丈菊”。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园林设计师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则记述到:“葵花种类奠定,初夏花繁叶茂,最为可观。一曰向日,别名西番莲”。

向日葵如何传入中国,历来说法不一,大约有四种途径:一是从与沙俄接壤的边境引入黑龙江、辽宁地区,再向其他地区推广;二是西班牙或荷兰人将向日葵传入南洋,然后从越南引入云南。三是由“丝绸之路”传入新疆等西北地区。四是由“海上丝绸之路”传至南洋,再由菲律宾传到我国江浙一带。

据传,明代后期在南海子(南苑)已有向日葵栽植。万历年间的一个春天,有外国使团到京觐见,并进奉多种贡品,其中有葵花子。礼部官员认为洋品种不宜在御园内种植,遂令人将其种在南海子(南苑)大红门内一片空地上,到了七月,葵花盛开,格外耀眼。此时万历皇帝到南苑狩猎,刚进宫门,便看见一片金黄,于是走到跟前,驻足观赏,但见其花硕大,甚是艳丽,虽然御花园里植有百花,但从没有如此巨大之花,越看越喜欢,便令海户(明清时南苑内从事蕃育鸟兽、栽培林木和蔬菜种植的户民)按时令种植,花开之时,便到此观赏,后被引种到西苑(今中南海)。

郎世宁曾将向日葵引种到圆明园,乾隆皇帝赐百官到御园观赏

到了清代,有关向日葵的记述逐渐增多。康熙年间臧麟炳、杜璋吉撰写的所撰《桃源乡志》称:“葵花,又名向日葵,色有紫黄白,其子老可食。”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谢方在《花木小志》中言“向日葵处处有之,既可观赏,又可食用。”光绪五年(1909年)《京畿杂录》载:“直隶及京畿植有向日葵,一名西番葵。高丈余,六月开花,每杆顶上只一花,其形如盘,随太阳回转,如日东升则花朝东,日中天则花直朝上,日西沉则花朝西。”

据传,清代乾隆年间圆明园里也有向日葵了,是意大利传教士、宫廷画家郎世宁引种的。乾隆十二年(1747年)郎世宁参与了圆明园内长春园欧洲式样建筑物(俗称“西洋楼”)的设计和施工。建成后的第二年四月,郎世宁将自己从意大利带来的葵花籽种在方外观甬道两旁,到了七月初葵花盛开,无比艳丽。与中国传统花卉相比,向日葵的花朵硕大,花色金黄,纯朴自然,极具观赏性。乾隆皇帝从未见过这么大的花朵,观赏后甚是喜欢,并赐百官到御园中观赏。郎世宁还绘制了一幅《向日葵蝴蝶图》,呈送给乾隆。只见两只蝴蝶翩翩在向日葵上,着色艳丽,栩栩如生。乾隆遂令造办处依此图制作珐琅彩玉盘,赐予近臣。

乾隆曾问郎世宁:“向日葵何以围着太阳转?”郎世宁也不得其解。如今,科学告诉了我们答案:原来向日葵的生长素是背光分布的,在阳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在向日葵背光一面含量升高,刺激背光面细胞拉长,从而慢慢地向太阳转动。在太阳落山后,生长素重新分布,又使向日葵慢慢地转回起始位置,即朝着东方。

据《花卉园艺》记载,清代中期向日葵已在华东及西北地区广泛种植,但不再只是观赏性的花卉,而成为油料作物。此后传入华北地区,并以直隶(即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地区)作为传播中心。不过,至少在光绪年间,北京的向日葵还没有大面积种植,只在农村的屋前屋后、地边地堰有零星种植。因葵花多籽,在崇尚多子多福的年代,人们在庭院及房前屋后栽植几株向日葵,寓意多子多福、家丁兴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向日葵在京郊已多有种植,但仍未形成较大规模。

近十余年来,向日葵作为时令性景观花卉在北京形成区域种植,先后出现了“千亩葵海”、“葵花小镇”、“消夏葵海”、“芳香葵园”、“葵花迷宫”和“向日葵主题公园”等景区,品种已有30多个。仲夏时节,葵花盛开,绽放出美丽的“笑脸”,成为一道道令人赏心悦目的靓丽风景。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北京丰台怪村向日葵花海盛开,好一派田园风光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周边又添一景!千亩葵花拍出秋日“大片儿”

在多伦多生活有何不同?当心你满院的向日葵成松鼠“食堂”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向日葵绽放招“馋猫”,路人摇头

北京城六区最大向日葵花海盛放 丰台怪村等您到月底

英拉合影向日葵贺新年 脸上无霾

北海道150万株向日葵绽放 远望一片花海(图)

本周四“双星伴月”,夜空将绽放“歪着嘴的笑脸”

文津楼:与北海琼岛隔水相映,是当年全国规模最大的图书馆

七夕正赶上出伏头一天,天文专家:今晚头顶最亮的就是织女星

55年前《人民日报》的一则读者来信 引出北京胡同改名旧事

本周日夜空将上演“火星合月”,南大西洋等地还可见月掩火星

“保卫华北”!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北京植物园樱桃沟红色纪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