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10周年特别报道:十年牵挂
忘不了被定格的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抹不去的举国上下对于汶川的牵挂。
去过映秀的人,都忘不了汶川特大地震漩口中学遗址中,那块巨石铸成的时钟;忘不了时钟上化为时针分针的两道裂纹;忘不了被定格的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某种意义上,这个时间既是终结,也是开始。正如数万人的生命,在这一刹那终止;也正如更多的生命,在这一刻浴火重生。
十年很长,“北京速度”下的什邡,已成为灾后重建的经典之作;十年很短,冲不淡悲壮山河的国恸家殇,抹不去举国上下对于汶川的牵挂。
于是每一个地震的亲历者,都会用这十年,来书写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一个承载着血泪、记录着拼搏的故事。
什邡人陈雨秋的故事名叫“成长”,她还记得十年前,家中通往医院的老路坎坷漫长。十年后,这位山里出生的女孩,走上了北京援建的平坦大道,实现了当年许下的承诺——“长大也要当医生,要救更多的人”。
程世林的故事,则该叫“坚守”。2009年,在地震中垮塌的红白中心学校开始重建,身为校长的他,一路陪伴来自北京的施工团队,眼看着密实的钢筋被浇筑于地基中。如今的红白小学,是北京对口援建什邡的重点项目,“能抗8级地震,设防9级。”
有些人的故事惊心动魄,有些人的故事则淡然超脱。在灾后参与救援,救出十余名受灾者的杨云青,曾是闻名一方的“平民英雄”。现如今,眼瞅着家乡日新月异的发展,他乐得成为每日刷刷手机的“老人家”。
杨云青眼中的映秀,仿佛成长了二十年——由都江堰市走都汶高速向西北,穿龙溪隧道向西拐,再过中滩堡隧道。出隧道口向左一拐,就能看到高悬在路中央的红色标语:映秀人民的新生活很“带劲”。
十年前,这条路要走上两三个小时,多是险峻的盘山路;现如今,全程高速只需30分钟。天堑变了通途,“蜀道难”终成过去时。
路为后来人而铺,生活在此处的年轻人,也获得了难逢的机遇,毕业后留在家乡创业卖山货的赵海伶,就是其中之一。从没场地没网络没快递,到成为汶川大地震新生榜样,她用了九年时间:“尽管有伤痛,有亲人离去,但你能真实地感受到,大家都在努力创造新生活。”
陈雨秋、程世林、杨云青、赵海伶……如果我们将这些故事交汇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一个立体的汶川十年,读到民族不屈奋斗史中的一页。至于下一个十年,人们也许无法记住故事主人公的名字,但我们仍会记得5·12汶川大地震,记住中华民族的倔强与辉煌。
更多阅读
5·12坚守:全新什邡红白小学能抗8级地震 与北京崇文小学结成对子
5·12成长:地震中“最勇敢小女孩”如今成白衣天使 实现梦想救更多人
5·12蜕变:女大学生回到家乡青川创业 带领4000农户一同致富
5·12心援:曾在废墟中被困四天落下残疾 如今成几十个自闭症孩子的妈妈
5·12超然:“映秀好人”抗震时9天救出12人 见证灾后重建不忘做公益
5·12守望:青川县城重建获新生 保洁员为15个亲人“扫墓”
5·12新生:电力老兵震中失去5位亲人 用光明抚平创痕点亮北川老城
5·12执著:老寨村支书曾在险中带村民自救 规划盘活当地旅游业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吴楠 赵喜斌 白继开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