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清洁焚烧中心 每天1800吨生活垃圾“浴火重生”
2018年3月27日讯,在北京,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超过2万吨。这些垃圾最终去向何方?又将以怎样的方式被处理?近日,记者前往位于朝阳区金盏乡高安屯的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探访日处理能力1800吨的北京朝阳清洁焚烧中心。与很多人想象中的蚊蝇乱飞、恶臭扑鼻不同,这里的环境干净整洁,没有一丝异味。高科技无处不在,生活垃圾在这里变废为宝。
透过玻璃幕墙,工作人员可以看到垃圾仓全貌,并操作抓吊。
利用 焚烧产生的热量 带来年发电量2.9亿度
下午两点半,一辆满载的垃圾车经运输引桥驶入卸料大厅,从指定的卸料门将垃圾倒入垃圾仓。这里有长80米、宽30米、深28米的巨型垃圾池,有效存储容积多达3.5万立方米,足以储存8天待焚烧处理的生活垃圾。
“刚运来的垃圾有水分,需要先在这里放置5到7天,充分沥出垃圾中的水,保证垃圾燃烧更充分。产生的渗沥液,也就是俗话说的‘垃圾汤’,通过‘生化+膜处理+反渗透’处理后成为中水,补充到焚烧厂循环冷却,部分用于园区的道路降尘和绿化灌溉。”透过清洁焚烧中心垃圾吊控制室的玻璃幕墙,工作人员可以一窥全貌,却闻不到任何异味,总工程师陈辉指了指对面墙体上的黑色“窟窿”,“这些一次风取风口,会不断抽取垃圾仓里的臭气,通过空气预热器加热后送到炉膛里,起到干燥垃圾和助燃作用,同时也让垃圾仓内始终保持微负压,防止臭气外溢,原理类似于厨房里的抽油烟机。”
垃圾仓上方,三台同轨道运行的垃圾吊伸开“钢爪”,每次抓起8吨脱水发酵后的垃圾,准确投入给料口,下方的推料器把垃圾推入炉膛内进行焚烧。作为二期工程,清洁焚烧中心于2016年5月投入运行,配设3台焚烧炉,每天可处理1800吨生活垃圾。
“焚烧后产生的炉渣会进入除渣系统,经过除渣机冷却,进入渣池,再由渣车运到隔壁的填埋场。待园区内的建筑垃圾处理厂建成投产,还可以把这些残渣做成再生砖,实现废物再利用。烟气经布袋除尘器分离出的飞灰属于有危险的废弃物,会进入灰舱,由密闭罐车运往有资质的水泥加工厂进行螯合固化处理。经过净化的烟气则会提取一部分,顺着管道重新吹回到炉膛内。”焚烧产生的热量还将通过余热锅炉,实现汽水分离,产生饱和蒸汽,输送到 2台汽轮发电机组,带来年发电量2.9亿度,年上网电量2.26亿度的附加效益。
清洁焚烧中心按照国内最新清洁焚烧标准建设、运营,记者观察发现,在厂内各生产线全部采用自动化控制,密封式处理,各类管道设备纵横交错,却几乎看不到工作人员穿行其中。二层中控室的电视墙上,各种监测画面和数据实时滚动更新。全厂按“五班三倒”工作制,一个值只需七人便可掌控全局,“值班人员每两小时要巡检一次,维检人员也要每两小时排查一次,一天下来总共12次,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环保 烟气中的二噁英含量 远低于最严格的欧盟2010标准
中控室的电视墙上,各种监测画面和数据实时滚动更新。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垃圾焚烧就意味着要冒黑烟,排放的烟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记者从一进厂就对烟气处理给予了特别关注。”陈辉表示,在项目建设之初,技术人员曾先后与多个国家的焚烧企业进行技术交流,走访了国内11个城市的19个焚烧发电厂,收集了各类炉排、烟气处理的特点、优势和不足,并引进传统火电厂的先进经验技术,为主要设备和技术的选型打下了坚实基础。
目前,清洁焚烧中心使用的炉排炉为业内领先的吉宝西格斯炉排,这种炉排有助于使炉内垃圾上下翻动,使垃圾燃烧更充分,热值达到最好的转换。
“公众最担心的二噁英,其实可以通过控制炉内主控温度不低于 850 度及烟气停留不少于 2 秒抑制二噁英的合成。此外,我们采用高速旋转喷雾器喷射石灰浆的方式进行脱酸,再加上炉内脱硝和炉外脱硝的工艺进行脱氮,还在烟道中按烟气量自动喷射活性炭,再次吸附烟气中的重金属和二噁英,并把管道设计成有一定阻力的文丘里管道,保证跟烟气的反应更充分。”在二层展示区,陈辉拿起一个白色长筒状布袋模型介绍道,“烟气排出前,还要经过布袋除尘器,PTFE覆膜滤袋的材质可以阻挡99.8%以上的粉尘和颗粒物,252个这样的布袋组成一个舱室,总共6个舱室。”确保了烟气的净化。
陈辉表示,经过一系列烟气处理流程后,清洁焚烧中心还在国内首次创新使用了烟气再循环系统,有效降低了焚烧炉出口氮氧化物的含量,减少尿素的消耗量,达到节能减排目的。
自从投入使用,清洁焚烧中心除在厂大门处设置了对外公示牌外,还将24小时在线监测数据实时上传到环保部门,并于每个工作日在其官网公布三台焚烧炉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和一氧化碳排放情况,同时委托国家环境测试分析中心每年监测两次烟气中的二噁英含量。最新检测的数据显示,三台焚烧炉排放的二噁英分别为0.0099纳克、0.014纳克和0.0081纳克,远低于最严格的欧盟2010标准0.1纳克。
蜕变 从村民怨声载道 到专门来拍婚纱照
“相比起传统的填埋来说,垃圾焚烧可以实现减容90%、减量80%的作用,但更关键的还在于对环境的保护。”陈辉清楚地记得,2008年高安屯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启用前,生活垃圾只能靠填埋,尽管会用铲车、碾车进行处理,再覆土,但还是无济于事,整个园区总是弥漫着难闻的异味,甚至对周边环境都会有不同程度地影响,“那时候在这边工作,屋里房顶上几乎看不到白的,黑乎乎的全是苍蝇,车辆往那儿一停,用不了一分钟,苍蝇就全满了。”
如今,走在园区里,俨然一副郊野公园的模样,“到了夏天,这里绿树成荫,附近居民会过来散步、健身,还有人专门来拍婚纱照。”
对于工作环境的变化,运行部副经理王士也感触颇深。2009年从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他进入浙江的一家垃圾处理企业。“一开始进入这个行业时,难免有顾虑,家里老人就觉得每天冒黑烟,担心这种环境对身体有影响。那时候,垃圾焚烧技术确实不成熟,毕业一起去的四十多个人,后来只剩下十来个了,其他都转行了。”
2015年,王士来到建设期的清洁焚烧中心,“虽然同样是做垃圾焚烧,但环境跟之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过去工作服超过两天不洗就忍不了,浑身都是臭的,现在如果只是上班穿,一周换一次都没问题,这边的工艺流程、排放指标都有很大提升,现场整洁程度也完全不同。”
作为值长,张兆衡也表示,这里的工作远比想象中先进很多,“我之前在钢厂的自备电厂,自动化程度要低很多,原来一台锅炉一台汽机就要每值12个人,现在三条垃圾焚烧处理线,再加上两台汽机,也只要7个人。工作内容也有很大变化,这里对技术要求很高,要不断更新学习新工艺、新系统,一个人同时盯着两到三块屏,监测不同设备的运行状况和参数,一旦出现问题,随时进行处理。”他所在的运行团队里,80后成为主力军。
这些变化,不仅让工作人员深有体会,也让越来越多公众大开眼界。为增进公众的了解,园区于2009年7月实现对外开放,每周组织“垃圾文明一日游”活动,并通过焚烧知识文化墙、焚烧中心展厅等方式,向公众科普垃圾减量、分类及科学处理的知识,每年参观人数从最初的三四千人增加都一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