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120年:“中国出版第一人”张元济和商务印书馆
今年2月11日,是张元济先生一生事业所系的商务印书馆创办120年纪念日,此外,今年还是张先生诞辰150周年。1899年9—11月间,日本《万朝报》记者内藤湖南赴上海专程采访张元济,因参与戊戌变法,张此时被清廷“革职永不叙用”,经李鸿章推荐,投奔盛宣怀,在南洋公学译书院任总校兼代办院事。内藤湖南与张元济以笔谈交流,内藤发现张屋中科技书甚多,称赞张为“白皙伟岸美男子……能通英文,盖江浙间一俊才也”。
作者 唐山
四角号码检字法,提振了商务印书馆的业务。
在笔谈中,张元济说:“我国四十年多年前就有变法的主张了,效法西方的人也不在少数,可是成效甚微。现在的所谓洋务人才,只知道皮毛而不得精髓,正是因为他们舍本逐末,不能以培养人才为先。”
这番话引起内藤共鸣,内藤在东京见过康有为和梁启超,他评价康:“其人才力有余而识量不足,缺乏沉着态度。又志欲共济一世,而必以学义异同,喜自我标榜、与人辩驳,所以,其事易愤。”他评价梁:“太过自我辩解,攻击西太后动辄涉于猥琐,适见其为人不高而已。”
然而,内藤与张元济的兴趣点不同,内藤关注东南独立,张元济则乐谈启蒙、育才,最后张元济写下本文开头这首诗赠给内藤,两人在互相误读中结束了这次愉快的笔谈。
张元济不会想到,内藤湖南后从新闻转向学术,成为日本汉学重镇。内藤也想不到,张元济会由政入商,成为中国出版第一人。
海上相逢一叶槎,愤谈时事泪交加。
愿君椽笔张公论,半壁东南亦辅车。
——张元济
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
1867年,张元济生于广州,祖籍浙江海盐,九世祖张惟赤创“涉园”(清初江南著名藏书楼),六世祖张宗松兄弟9人中,6人以藏书著名,可惜张氏一门藏书至嘉庆、道光年间散失严重,“自更洪、杨之役,名园废圮,图籍亦散佚罄尽,而先世所刻书,更无片板存焉”。
张元济之父张森玉靠捐纳入仕,后补实缺,在湖南会同、海南陵水当过知县。14岁时,张元济回原籍准备县试,不久父亲死在任上,张家“布衣蔬食几不给”。
张元济举业顺利,17岁即中秀才,23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据张忠礼先生统计,清末中秀才平均年龄为24岁,中举为30岁,中进士为35岁),入翰林院任庶吉士,与蔡元培同事。蔡与张生于同年,亦同年中举、中进士。
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3年后,举行散馆考试,成绩好的留在翰林院任职,成绩差的任官(还需进一步选拔,并等待机会,可能终生得不到任命)。在1894年的考试中,蔡元培名列第31,成功留任,张元济名列第36,转到刑部。2年后,张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总理各国事物衙门,任章京,品级虽不高(六品),实权却相当大。
1897年2月,张元济与陈昭常、张荫棠、何藻翔、曾习经等人集资,创办通艺学堂,以践行“今之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的理想,学堂常驻教习一人,即严复的侄子严君潜。因张身份特殊,张之洞、王文韶都曾资助通艺学堂,王文韶“月助敝馆百金,甚属难得”,所以“开设两年有余,堂中洋文书籍、图画以及仪器等件,亦均小有规模”。
因为不差钱,张元济甚至提出“愿以千金聘一英汉俱通者”来当教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