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新衣”的传统日历受热捧 是潮流单品还是营销?
日历书、手帐、行事本……传统日历穿上了各式“新衣”,让读者眼花缭乱了一两年。前年用了《故宫日历》《日课》、去年用了《修心日历》《物种日历》,到后来已经感觉呼哧带喘,赶不上趟了,肯定有人浮上心头的想法是:别再来啦!
作者 须叔
时光转瞬即逝。2016年底,人们又该感慨起2015年底买的那些个日历本该怎么处理了。
日历书、手帐、行事本……传统日历穿上了各式“新衣”,让读者眼花缭乱了一两年。前年用了《故宫日历》《日课》、去年用了《修心日历》《物种日历》,到后来已经感觉呼哧带喘,赶不上趟了,肯定有人浮上心头的想法是:别再来啦!
近两年,文创日历大受欢迎,因为它们颜值高、气质好,突然提升了产品形象的段位,同时凸显了使用者的品位。《故宫日历》大气、《红楼梦日历》婉约、《汉字之美日历》细腻、《物种日历》极客萌等等,一拿出手简直格调高出银河系。但真正使用起来的感受呢?和以前的小记事本也没多大区别。
烫金、精装?小包塞不下,每次出门都犹豫再犹豫、最后果断放下,解脱了肩膀的重量。
博文、求知?有那工夫,好好坐下来读读大部头的书多好!手攥个沉甸甸的砖头怎么挤地铁呢?
百科、收藏?过了一年,人难免就头疼手上用完了的日历怎么收藏,家中空间有限,哪里还塞得下这些“过时”玩意儿呢?
说实话,这些文创日历就跟铅笔一样,没有哪本是真正用完了的,都是想起来记一行、再想起来就是俩月后了——本来嘛,不方便携带,又怎么能做到随时使用呢?最后,出版社苦口婆心预备的种种好处,基本都浅尝辄止甚至荒废了。一开始,还满怀愧意,觉得辜负了好物,后来渐渐变成一种心理负担,偶尔咬牙挤时间写两笔。突然有一天发觉自己成了日历的奴隶。
反过来再看“行事历”,似乎明白了这个东西是怎么蛊惑住我们的,它们更像是商家的一场华丽营销秀。
对于年轻人,记录日常安排最便捷的,当然是手机。会议表、日程、活动组……没有什么是一部手机搞不定的;如果有,那就是你没有好的日程APP。赶紧下载一个好用的APP,分分钟安排好你的周计划、月计划,定时提醒,绝不推诿,专治拖延症。日历能帮你做到的,手机都可以,而这本来就是数码时代的发展趋势。
再看看今年岁末年初“繁荣”的手帐市场,还有什么新花样?
总体说来,内容上还是差别不大,不外乎学习、记录、便笺等基本功能。但文艺青年追捧的《企鹅手账》万年不变;《红楼梦日历》出第三季、开始介绍书里出现的花花草草;《美术日记》再次把老家底翻新、每日一图;《汉字之美日历》反正汉字多的是、唧唧复唧唧再印三千字……数《天天有喜》日历最无感,展示了上千多种“囍”字——这不和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一样事儿了么?并不是否定每一本日历的文化构成,而是怀疑到底有多少人有闲暇揣摩品鉴呢?
最有“新意”的恐怕要数《单向历》了。每日一撕,撕的可是来自村上春树、伍迪·艾伦等文艺偶像的格言,于是“让每一天都不再平庸”。今年还特别加入了增强现实的AR增强现实技术,下载单向历APP后,扫描当天日历上的码就可以看一小段短视频。
好炫酷,真是开了眼了:纸书都过渡到电子书了,我们还要用这种方式强行从纸日历过渡到APP短视频?其实,各种日程APP、搜索引擎、乃至微信,都已经可以无缝连接到视频了。走这一步,不知是前进呢还是倒退呢?再者,说好的AR视频,然而实际效果也不过是普通视频。这羊头可挂得真好。
纸历的发展,和纸书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最终走向小众,但会成为藏品为小部分人鉴宝。但纸历的这个过程一定会比纸书更快,因为日历终究不是文化底蕴深厚的纸书、本身就是快消品。在这方面,便捷一定是第一位的,数字化是最体现优势的。
从今年起,文艺青年不用“剁手”了。文创日历不是值得追逐的时尚潮流,而是加倍损耗树木纸张资源的花头。而且它们动辄100元左右的不菲身价,或许可以阻止你冲动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