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人们能坐在屋里吹电扇,或是享受空调带来的凉爽,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昔日,北京因严重缺电不得不频繁拉闸限电,为了支援生产建设,市政府还曾号召全市节约用电。伴随着“9511工程”“9950工程”等多项工程的完工,这种局面得以改变。如今,北京正打造国际一流的智能电网,四通八达的电流串起高楼大厦和千家万户,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节约照明用电支援生产建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经济建设及文化事业迅速发展,新建和扩建的厂矿不断增加,用电负荷增长很快。但是,当时电力工业基础薄弱,短时间内难以跟上城市发展步伐,导致北京严重缺电,部分工业生产用电受到限制,市区常轮流停电。
1958年,为了节约用电,某部队要求宿舍一律换成15瓦的小灯泡。 野雨摄
1962年,北京供电局工人在郊区线路安装变压器。王一波摄
为支援首都生产建设,1954年3月,市政府召集全市各级机关、团体负责人开会,动员全市机关、工厂、学校、部队、商店和市民大力节约照明用电。号召一经发出,大家纷纷响应。据本报1954年3月17日2版《用实际行动响应节约用电的号召》报道,市运输公司所属各办事处、运输站、中队都制定了节电计划,保证减少用电量15%至20%。新华书店华北总分店用15瓦、25瓦和40瓦的灯泡,换下了40瓦、60瓦、100瓦的灯泡113个,节约用电50%。京西矿区人民政府把走廊、办公室、宿舍、饭厅和厕所的大灯泡换成小灯泡,全机关节约用电30%。
从1954年3月中旬到3月底,全市节约了80万度电。这些节约的电力用在生产上,可以炼钢1200多吨、造纸1600多吨、制面粉66.7万袋。(1954年4月13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二十天中节电八十万度》)虽然节约用电的效果明显,但部分企业在电力使用上还存在浪费现象,比如有的企业没有用电定额,设备利用率低,致使电力供应和需求不能很好地配合。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家计划委员会和电力工业部联合指示北京、天津、唐山地区从1956年1月1日起实行电力计划分配办法,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电力的生产和需要逐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1955年10月7日《北京日报》1版,《研究明年实行电力计划分配办法》)
1954年3月17日,《北京日报》2版
此后,北京每年都会要求机关、团体、企业、学校等单位制定节电措施,号召市民节约用电。市供电局还会按月把用电定额下达给各有关单位,协同他们搞好用电定额管理,仅1962年全市就有30%的单位实行了用电定额管理。(1963年1月14日《北京日报》1版,《全市去年节约四千多万度电》)
1963年1月14日,《北京日报》1版
那些年,由于宣传广泛,节约用电意识深入人心。很多老辈儿人关于“随手关灯”“人走灯灭”“不黑不开”“不用不开”等习惯,就是在那会儿养成的。
缓解电力紧张实行用电包干
上世纪80年代,冬、春两季仍是北京用电的高峰。尤其是每年进入11月后,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住宅取暖设备全部投入运行、郊区农村小麦冬灌等,使得季节性用电大大增加。再加上工业超指标用电现象时有发生、不少市政民用设施陆续交付使用,北京的局部地区常发生停电现象。
1985年9月,国家重点工程——华北第一条大同至房山50万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建成。图为华北电力试验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进行系统调试。王宝琴摄
1981年5月,国务院发布“节电令”,要求严格实行定量用电,采取“谁超限谁,超用扣还,节约归己”的办法,限制超额用电单位,鼓励节约用电。1982年5月,国务院批转了水电部《关于按省市自治区实行计划用电包干的暂行管理办法》,从当年7月起,全市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市人民生活等用电单位,分期分批按单位、按系统、按地区实行定量分配,包干用电。首批执行此政策的首钢等189个重点企业及部分地区,按分配的电量指标实行日考核和电力负荷调度,化工、机械、仪表、医药公司等15个工业局和公司按包干电量实行旬考核、月结算,超用电和各种违章用电会受到相应处罚。
包干办法实施后成效明显。1982年,北京头5个月超用电严重,拉闸限电次数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倍,5月份平均每天拉闸限电70多万千瓦。实施计划用电包干办法后,7月份北京地区实际用电量没有超过规定指标,拉闸限电明显减少,比6月份下降96.5%,与上年同期比较,也大幅度下降。(1982年8月14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实行计划用电包干节电效果显著》)
1982年8月14日,《北京日报》1版
1984年,北京开始对超指标用电单位收加价电费,对于超出部分,在当时电价的基础上,每度电加收0.08元;实行高峰电力指标的单位,如在高峰时间超用电量,每度电在原电价基础上加收0.16元。(1983年10月19日《北京日报》1版,《明年起对超指标用电单位收加价电费》)1987年,节约用电的规定进一步加强,对于超计划用电的企业,要按当时电价5至10倍加价收费。
1983年10月19日,《北京日报》1版
在那个年代,严格计划用电管理对于缓解京城电力紧张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北京依然严重缺电,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加快电力建设步伐。
1995年12月23日,《北京日报》1版
1994年1月10日,《北京日报》1版
居民生活用电不再拉闸
上世纪90年代,京城市政、商业、居民生活用电猛增,尤其是电扇、空调、冰箱等电器大量进入家庭,令夏季成为一个新的用电高峰。持续高温的日子,常发生设备故障和拉闸限电。
1992年9月11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参加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开工仪式时提出,争取1995年底北京做到基本不拉闸限电。为落实这个指示,1993年4月,以1995年11月底北京城基本实现不再拉闸限电为首要目标的“9511工程”开始实施。(1994年11月28日《北京日报》2版,《“九五一一工程”决战——北京拉闸限电问题透视之四》)
为实现这一目标,电力部门加快了电厂和电网建设:
1993年12月30日,为亚洲最大住宅区——方庄配套的左安门220千伏变电站投入运行,解决了十几万人口的供电急需。
1994年2月25日,位于大兴境内的安定500千伏变电站建成投入运行。这是北京地区第三座500千伏枢纽供电设施,也是华北电网、京津唐电网的枢纽设施。1995年二期工程完成后,它的总容量达到160万千伏安。当时,房山、安定、昌平三座500千伏变电站形成了昌平-大兴-房山500千伏U形网,成为首都的电力命脉,为北京地区提供了50%以上的电力。
1994年9月11日,孙河220千伏枢纽变电站合闸并入首都220千伏环网运行,它与东北郊变电站共同承担了向市区东北部及顺义地区的供电。
此外,三环路内外还相继建成了一批骨干110千伏变电站,昌平、顺义、大兴、怀柔、房山、密云等也都有新的输变电设施投入运行。(1995年8月31日《北京日报》2版,《快马加鞭——首都电网建设与改造纪实之三》)
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9511工程”第一阶段目标如期实现,从1995年11月1日起,在计划用电前提下,首都居民生活用电不再拉闸。
1995年,为实现首都居民生活用电不再拉闸,“9511工程”建设快马加鞭。图为工人们在阜成门变电站系统工程中铺设10千伏高压电缆。 庞铮铮摄
1997年12月20日,《北京日报》1版
有电用不上的局面得以改变
虽然北京基本解决了电源不足问题,但四环路以内区域供电网仍然能力不足,变压器过载,线路“卡脖子”。1997年盛夏用电高峰时,电网有电送不出,市民有空调安不上。当时北京的电网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需求不相适应。为改变这一状况,1997年7月,“9950工程”正式启动。
“9950工程”是以消除北京城市电网安全运行薄弱环节为目标的工程,包括新建25项输变电工程、改造已有电网。工程提出,到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时,北京城市电网要在安全、稳定、可靠、经济运行方面跃上新台阶。(1998年6月4日《北京日报》2版,《今夏用电还会掉闸吗》)
一年后,北京新建了6座110千伏变电站;改造了前门、阜成门、天坛、方庄等繁华市区110千伏变电站,令这些变电站地区供电能力增加了40%至50%;对111条配电线路进行分路和倒闸,更换了1600多公里外皮绝缘的大容量导线,所在居民区供电能力提高了30%至40%……1998年入夏后,京城供电可靠率明显提高,暴风雨和高温天气造成的供电设备事故率大为减少,各种供电设施经受住了夏季用电高峰的考验。(1998年8月25日《北京日报》1版,《“9950工程”初战见效》)
作为北京市1999年为市民办的60件实事之一,1999年国庆节前夕,“9950工程”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当时,北京建成了20座变电站,包括西大望、王府井220千伏变电站,以及东单、西单、崇文门、宣武门、广安门、新街口、神路街、白家庄等110千伏变电站。同时,增加了市区电源布点,改善了电网结构,城市电网供电能力提高了30%以上,市区的供电可靠率达到99.961%。以往存在的电网安全运行隐患得以消除,市区东西部供电“卡脖子”、电网南北设备过载的问题得到缓解,有电用不上的局面得以改变。(1999年9月21日《北京日报》6版,《“9950工程”决战告捷》)
1999年9月21日,《北京日报》6版
打造国际一流智能电网
近年来,北京着力建设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
2011年,本市首座220千伏智能变电站——左安门变电站进行了改造。改造后,一旦发生设备事故,可以极大缩短更换保护装置的时间,完成1套10千伏继电保护装置的更换从原来的10小时缩短到1小时,对于用户来说则缩短了停电时间。(2011年9月20日《北京日报》6版,《本市开建首座智能变电站》)
2012年,北京部分地区开始试点智能配电网,一旦有跳闸等停电故障发生时,电网可实现智能“自愈”,并发出抢修指令。过去,监测人员从发现故障到电话通知抢修要费时7到10分钟,抢修人员到达现场后还要沿着线路逐一排查,从找到故障点到修复完成,最快也得一个半小时;而智能电网已经能把发现故障到80%居民恢复用电的过程缩短到100秒之内。(2012年8月9日《北京日报》3版,《北京城区配电网故障可智能“自愈”》)
2012年8月9日,《北京日报》3版
2016年,伴随着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商务中心区等重点发展区域建设,高可靠性的智能配电网建设提速。如今,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共建有16座开闭站,“双花瓣”网架结构让每个开闭站同时位于两个相交的“花瓣”上,每个开闭站具备4路进线和环线,相当于上了“多重保险”,使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99%,年户均停电时间小于21秒。
2019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启用通航。这里有北京地区首座配电网全部采用光纤纵差保护的变电站,一旦发生故障,系统可在百分之一秒内实现10千伏电缆故障隔离,大大缩短户均停电时间。机场的供电可靠性达99.9999%。
2019年,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核心区地下综合管廊电力仓里,智能巡检机器人在对电力设施进行巡检。 武亦彬摄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8月,北京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95%,中心城区配电自动化覆盖率达到100%,智能电表覆盖率达到99.6%。“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坚强智能城市电网’的目标已经初步实现。”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有关人士表示。(2019年8月9日《北京日报》1版,《七十年锻造国际一流智能电网》)
2019年8月9日,《北京日报》1版
到2035年,北京还将打造京津冀特高压环网,构建以特高压为支点的500千伏扩大双环网,进一步确保首都供电安全。可以想象,这张无形的智能电网,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原标题:北京电网升级记)
来源:北京日报
本版文字:贾晓燕
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流程编辑:u008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