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在美术课上
都学习过“三原色”吧?
那你知道什么是“五彩斑斓的白”吗?
在国博收藏的众多宝贝中
有个“显眼包”纯靠颜值火出圈
它就是桃花洞釉灯笼瓶
器因形似灯笼也称为“灯笼尊”
乾隆首创“撞色晕染法”
哪个设计师看了不迷糊?
这件清代瓷器的审美
放到今天依然前卫
白色外壁上黄、蓝、绿、红
以及内壁松石绿的釉色
对比鲜明却色调柔和
形状不规则的色块炫彩夺目
可是谁也没抢了谁的风头
“撞”在一起却产生晕染效果
有种大大方方的朦胧美
仿佛是一场绽放在瓷器上的烟花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
“五彩斑斓的白”?
但很少有人知道
这样审美超前、朦胧梦幻的瓷器
居然是乾隆首创
人家可不只是有“农家乐审美”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韵味
早就拿捏住了
不得不感慨
时尚真的是个轮回
撞色+晕染
这种色彩运用
哪个设计师看了不迷糊?
为何存世作品很稀少?
古人:我们不吃这一套
如梦似幻的桃花洞釉色瓷器
存世作品却非常稀少
这是为啥?
原因有二
一、与烧制方法有关
桃花洞釉瓷器以暖色调的颜色釉为主
采用吹釉法制成
清代陶瓷艺术家唐英这样记载吹釉
截径过寸竹筒,长七寸,口蒙细纱,蘸釉以吹。吹之遍数,视坯之大小与釉之等类而定,多至十七八遍,少则三四遍。 ——清 唐英 《陶冶图说》
在烧造好的白色瓷胎上施釉
用一节竹管
一端蒙上细纱蘸取釉浆
对准器坯应施釉部位吹另一端
釉浆即通过细纱孔附着在器坯表面
如此反复进行
五颜六色的釉浆在白色瓷胎上
便会形成形状大小均不规则的色块
可以说
桃花洞釉是清代乾隆时期
督陶官唐英设计之作
也是“吹”出来的釉色
然后再将瓷器入炉低温烘烤而成
二次烧造才能形成斑斓多彩的桃花洞釉
因此费工费时成本高
二、与古人审美有关
虽然现代人的欣赏力可以感知
这种桃花洞釉色瓷器
是色彩大胆、风格独特的艺术品
但是对于古人来说
却不符合他们的审美
(设计师撕心裂肺OS:你们懂不懂美啊!?)
嫌麻烦……
不喜欢……
所以桃花洞釉只是昙花一现
仅在乾隆时期出现过
存世作品成了稀有的珍品
高饱和暴击!
今夏色彩搭配从这里找找灵感?
桃花洞釉的朦胧美
珐琅彩的绚丽美
乾隆时期的文物色彩
真的和夏天很配!
高饱和度的颜色混搭
让人看了就心花怒放
用取色笔汲取它们的颜色做成色卡
看看什么叫“高级感配色”
这些色彩搭配
会不会成为你今夏的穿搭灵感?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流程编辑:tf028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