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这几座古塔背后的故事,您知道多少?

北京的古塔,不仅是一件独具匠心的艺术珍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曾几何时,古塔还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时代变迁,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已经成为新的城市地标,不过古塔依然在散发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人们前去观赏。西城区作为北京建城肇始之地,有多座知名古塔,本期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古塔背后的故事,看历经岁月洗濯过的文化印记。

天宁寺塔

岧峣雁塔逼云霓

“如果有人问北京最古老的美丽宝塔是哪一座,那么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天宁寺塔。”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执教于北京几所大学的日本早稻田大学竹中宪一先生曾在《北京历史漫步》中如是写道。

八角十三檐的斗拱密檐式古塔结构庄严肃穆

作为一座典型的辽代密檐式砖塔,天宁寺塔久负盛名,也是北京城区现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筑,有着“缥缈龙宫分色相,岧峣雁塔逼云霓”的美誉,也在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广安门桥,沿着天宁寺前街往里走,天宁寺塔高高的密檐越过天宁寺的山门映入眼帘。寺前的一棵国槐已有上百年的寿数,蓊郁成幽,琳琅如玉,投下的树荫能遮住山门前大半个空地,在暑日送出一片清凉。天宁寺占地面积并不大,跨过书有“敕建天宁寺”的山门,绕过供有阿弥陀佛的接引殿,便能见到三两棵绿树后巍峨屹立的天宁寺塔。

天宁寺前的一棵国槐已有上百年的寿数

叹为观止。这是天宁寺塔留给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八角十三檐的斗拱密檐式塔,建在一个方形平台上,下部是高大的须弥座,座下束腰处刻有壶门花饰,转角处有浮雕像。须弥座上则是斗拱勾栏的平座和三层仰莲瓣,用以承接塔身。塔身四周设门,门旁雕有菩萨、云龙和金刚力士等形象,刻工精湛,造型生动,尤其是那砖塔正面的金刚力士,肌肉隆起,怒目圆睁,显得十分威武,给人印象极为深刻。由于塔的内部为实心,所以无梯级可登。不过,在塔前方的告示牌上设有游人可顺时针绕塔祈福的提示。

天宁寺的历史十分悠久,相传为北魏孝文帝(471年至475年)拓跋宏创建,初名光林寺,因此借宿在此寺的清初学者朱彝尊留有“万古光林寺,相传拓跋宫”之句。

隋仁寿二年(602年),该寺改名为“宏业寺”,辽代则在寺后院建舍利塔一座,即为现存的天宁寺塔。元末寺院毁于兵火,殿堂庙宇荡然无存,唯有寺内的这一座高塔得以幸存。明初重建寺院,才改称天宁寺,沿用至今。现存的殿堂建筑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修。因此,天宁寺塔不但是北京创建最早庙宇之一的天宁寺历经劫难的唯一见证,也是北京作为辽都南京时代留下的珍贵遗存。

古塔上的浮雕细致入微

站在塔下不远处,驻足细观天宁寺塔,会发现其各部分比例极为匀称协调,须弥座、塔身、密檐、结顶宝珠等相互组成了轻重、长短、疏密相间相连的造型,在立面上构成了一种看得见的韵律,美学韵味十足。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盛赞天宁寺塔富有音乐韵律,并以此为例来阐述中国建筑艺术的节奏:“由下看上去,最下面是一个扁平的不显著月台;上面是两层大致同样高的重叠的须弥座,再上去是一周小挑台,专门名词叫平座;平座上面是一圈栏杆,栏杆上是一个三层莲瓣座,再上去是十三层檐子;最上是横尖顶,顶尖就是塔尖的宝珠。按照这个层次和它们高低不同的比例,我们大致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节奏。”

此外,天宁寺塔还流传着很多有趣的传说。相传天宁寺塔上原来悬挂着许多风铃,徐善《冷然志》记载天宁寺“每椽之首缀为一铃,八觚交角之处,又缀有一大铃,通计大小铃三千四百有奇,风作时铃齐鸣,若编钟、编磬之相和焉。”为了纪念古塔曾经迎风齐鸣的铃声,至今接引殿后方仍将“灯明三百六十点,最好天宁云外塔;风撼三千四百铃,恨无梯级上青冥”这首古诗写作对联,供游人香客追思遐想。

妙应寺白塔

塔下生活气息浓

妙应寺,全称“大圣寿万安寺”,又俗称为白塔寺,白塔总高51米,砖石结构,白色巨大体躯,造型优美大气,并迎请佛舍利入藏塔中。白塔下部为三层方形折角塔座,向上自然过渡到圆形塔身,上半部的圆锥形“长脖子”,有13节,顶上花纹铜盘的周围悬挂了36个小铜钟。

白塔寺

白塔始建于元朝,据记载为元世祖忽必烈亲自选定修建地址,在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下,经过八年的设计及施工,1279年建成,是元朝时期的皇家寺院。整体寺庙主要建筑分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三世佛殿、七世佛殿等。这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也是百官习仪和译印蒙文、维吾尔文佛经的地方。院内白塔是北京年代最早、建筑规模最大的覆钵式塔,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覆钵式塔之一。明朝在塔前重建寺院,改名为妙应寺,规模不及元代的八分之一。清朝时,妙应寺成了一座喇嘛庙。

清末,众多寺庙开始举办庙会,通过招商收租来补贴生计,白塔寺也不例外,每逢五、六日开市,每个月共开六天。后来它与护国寺、隆福寺、土地庙和花市庙会并称为民国时期的北京“五大庙会”。

据《北平庙会调查·庙会的历史》(北平民国学院1937年5月印行)记载:“北平庙会之最早者,今所确知,当为辽之‘上巳’春游。”而在“五大庙会”中,只有白塔寺始建于辽代。由这段引文是否可以推断出,白塔寺庙会兴起于辽代呢?这还有待专家学者考证。

准确地说,白塔寺庙会应该算是庙市。因为,它在开办时,庙内没有法事活动,游人也不上香礼佛,只是纯粹地购物与游玩、娱乐。在《北平庙会调查》中,白塔寺庙宇面积为1600方丈,庙内集会面积240方丈,庙外集会面积700方丈,合计为940方丈,在“五大庙会”中名列第三,集会商摊共计735个,仅次于隆福寺。

据老居民回忆,汇集各种文娱表演的中院是庙会中最热闹的所在。唱大鼓的、拉洋片的、说相声的、耍大刀的,每家都用幔布临时围起来,各占一方。傅士亭的乐亭大鼓、“小蜜蜂”的滑稽大鼓都很有名气。那些唱小戏的,用布围一下,就在里面演起来,入口处收钱的边收边喊:

“五分钱看两出戏,《三娘教子》《空城计》。”在这里,老百姓花几分钱,就能图个乐儿。

从1958年开始,白塔寺庙会逐渐衰落。1997年,北京市政府提出了“打开山门,亮出白塔”的口号,拆除了商场,重修了山门与寺内建筑。这些年随着“白塔寺再生计划”的探索与实施,白塔下的胡同,正通过设计师的创新与设计,进行着微妙的更新。白塔下的市井生活,也在越来越浓的古都风貌中,红火热闹着。

东夹道胡同可以隔墙清晰看见巨大的白塔塔身

走在白塔寺东夹道胡同里,有不少特意前来的游客,胡同里很有老北京生活气息,漫步其间,可以隔墙清晰看见巨大的白塔塔身,很多游客在胡同里和身后的白塔合影。

胡同口儿的白塔寺药店,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也是个中华老字号。近几年,老药店不断创新、跨界。白塔寺药店总店二层的文创专柜经过重装改造,整层变身“白塔寺药店文创堂”,经营药店自有文创产品及精品中药饮片、养生茶饮等产品。

去年,三层办起养生咖啡馆“耀咖啡”,三楼的露台是距离白塔最近的观景露台。坐在这里喝下午茶,可以俯瞰整个妙应寺白塔全貌,是人气非常旺的网红拍照打卡处。近距离面对巨大的白塔坐着喝咖啡聊天,非常惬意。

妙应寺白塔院门的马路对面,就有家老字号聚德华天的杏园餐厅,在这里可以品尝到一些北京特色家常餐食,比如干炸丸子、酱牛肉、茄子面等等,特色早点有豆腐脑、油饼等。

万松老人塔

几经风雨古韵存

在北京有一条最古老的胡同——砖塔胡同。它是迄今为止唯一自元大都时代即有文字记载并沿用至今的胡同,被称为北京胡同之源。胡同里有一座密檐式砖塔——万松老人塔。这也是胡同名称的来源。古塔几经风雨,见证过历史的沧桑。如今围绕着它,这里盖起了一座正阳书局,成为市民看书、喝茶的休闲文化场所。

万松老人塔位于北京最老的胡同内

推开正阳书局小院的两扇木门,正对面就是这座万松老人塔。仰头望去,砖塔约有9层,每层都有重檐。最上面的尖型筒瓦顶上有刹座和宝珠。正午太阳下,这座砖灰色的塔,塔身散发着明亮的光芒。塔周围一圈被木栅包围,塔前两扇木门,上面写着“礼乐家声远,诗书世泽长”。

这座塔在晴日里、雨中、雪天、月色里不同的姿态,却同样古韵盎然。古香古色的小院,因为这座塔的存在,更显得与众不同。虽然门外就是繁华的大街,但一走进这里就让人立刻觉得内心十分平静。

砖塔是为万松老人修建的。明代著作《帝京景物略》以及清代的《日下旧闻考》都对万松塔有详细的记述,万松老人俗家名蔡行秀,自号万松野老,为金、元时期佛教曹洞宗的高僧,后来成了耶律楚材的老师,万松老人圆寂后,后人建了一座砖塔保存其灵骨。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到了明代砖塔边上竟然盖起了房屋改作酒馆,后来有一个叫乐庵的和尚买下此塔并在此修行守护。现在的九级砖塔是清代乾隆年间重修的,塔内包裹着元代的古塔。民国期间也曾进行过维护。这座砖塔可谓历经风雨。

正阳书局

砖塔所在的正阳书局小院,是一座典型的老北京四合院。院内种的石榴树、葡萄藤、紫藤,都是典型北京四合院里的植物。进入夏季,石榴从青涩开始慢慢染上红晕,而葡萄藤上结出碧绿色的小圆珠子,一颗颗晶莹透亮。院子里一只黑白相间的猫正在屋檐下翻着肚皮打盹儿,丝毫不介意陌生人从它身边走过,极度慵懒又极度自在。小院最里侧,是几个小茶桌。想来,在这老北京四合院内,在藤下,塔边喝茶、看书,也是人生一件极惬意的事了。

小院两侧的厢房里,是正阳书局的门店。这里大部分书,都是关于北京历史和文化的旧书。翻翻这些旧书和藏品,故纸堆里乐趣颇多。比如一本由著名作家张恨水审定的《北平旅游指南》,把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北京介绍得清清楚楚,“哪儿能听戏,哪儿能听相声,进故宫门票多少钱,甚至哪儿能喝到咖啡,这里面都写得清清楚楚。”一本《北京老规矩》,讲了很多北京老礼节,很多从小在北京长大的人,也并不是十分清楚。院内还不定期举办各种有关北京传统文化的展览,每次都吸引不少对北京文化感兴趣的观众到场。

读者在正阳书局阅读

对于正阳书局创始人崔勇来说,正阳书局不再是单纯的实体书店,已成为面向读者、面向社会的重要文化窗口。深耕北京历史文化内涵,正阳书局出版的图书已有10种,图书销量已达数万册,文创产品也成为热门。不仅如此,5万张北京老照片正在进行数字化处理,而与中国电信天翼云图的合作也在进行中,“通过运用5G、AR、数字孪生技术,正阳书局的特色场景、万松老人塔的细节、砖塔胡同的历史变迁、中轴线及老北京城的历史影像都将进行立体、沉浸式呈现。”崔勇说。

万松老人塔所在的砖塔胡同,据说曾经居住过鲁迅和张恨水等文人作家,现在他们的故居已经难寻踪迹,但在这塔下、胡同里仍可以追忆大师往事。

来源:北京西城微信公众号

流程编辑:TF022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西城微信公众号
    2023-06-04 09:09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