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村落名称的变迁
2023-06-01 13:48

明十三陵长陵的汉白玉石牌坊

“明十三陵”即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寝所在地。明十三陵兴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迄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它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伟、建筑独特、体系完整、自然环境幽雅宏丽而著称于世,是中国古代帝陵建筑中的典范。

十三陵所在的地理位置也非常独特,它位于北京城西北50多公里处一个面积约80平方公里的山间盆地之中。这里三面环山,北面为天寿山主峰,海拔高760余米,东有五云山,西有凤凰山,南面又有龙虎二山掎角而立,开向北京小平原。源自西北山地的德胜口沟、锥石口沟、老君堂沟、上下口沟,一到雨季,便会在它的东南汇成一泓碧波。如今,这里便是名闻中外的“十三陵水库”。

明初,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从其侄儿朱允炆手中夺得王位之后,决定迁都北平,并大兴土木,筹建宫殿。“永乐五年七月乙卯,皇后徐氏崩,上命礼部尚书赵羾以明地理者廖均卿等往择地,得吉于昌平县东黄土山”。永乐七年(1409),朱棣亲临巡视黄土山,并且看中了这块山峦起伏,形势险要的良址吉地,下诏将黄土山改名为“天寿山”。

永乐十一年(1413),长陵筑成。“自是,列圣因之,皆兆于长陵之左右而同为一域焉”。它们依次为长、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思,形成了一个以长陵为中心的明十三陵区域。

这十三座陵墓的名字也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比如,长陵的“长”,就蕴含有“绵长久远”的意愿;献陵的“献”,是“聪明睿哲曰献,知质有圣曰献”的概括;景陵的“景”,寓有“大”和“光明”之意……当然,思陵的“思”,既有“道德纯备谓之思”,也含有“痛悼”之意。

因为皇家陵园择址于此,明代时,这里原来的地名也发生了变化。据明末清初顾炎武的《昌平山水记》记载,五代时这里曾有一个窦氏庄,“东山口内二里景陵果园之傍有古槐一株,其大数十围,中空,可容十人坐,相传为燕山窦氏庄,自陵木尽而槐亦伐矣。此皆在陵山以内者也。”明以前,这一带还曾有过一个康家庄,“长陵之东百余步有一土丘,康老葬焉。康老者,国初以前人也。”

如今,到十三陵景区游玩,当越过长陵的汉白玉石牌坊后,站在大宫门极目北望,除了欣赏优美的景色,还会看到数十个村落,散布其间,而且这些村落的名字与明十三陵紧紧相关。比如,这些村落或叫长陵村、泰陵村,或称长陵园、泰陵园、悼陵监;还有的叫德胜口、锥石口、上下口、燕子口,甚至还有东井、西井等。

明十三陵地区的许多村落名称,与明陵原先的设置的机构,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明代,这里除了陵寝,还有一套庞大的服务陵寝的机构。

明朝对陵寝的管理机构由监、卫、署三套机构组成。“监”,即神工监,属内官系统,每陵各设一监。每监分设掌印太监(正四品)一员,佥书、管理、司香及随内使等若干。其职责包括司香火、供洒扫、掌管陵园锁钥、维护陵园安全,管理各陵皇庄(香火地)、果园(或菜园)、晾果厂、神马厂(所养神马约在百匹上下)等。

“卫”即陵卫,系陵寝军事保卫机构,并实行军事保卫制度。各陵卫依制设有卫指挥使等,为了统辖各陵卫的军事,明朝廷还专门设置了天寿山守备(又称昌平守备)。其职责就是“牵敕协同守备专保守陵寝”。

“署”即祠祭署,由太常寺管理。各陵祠祭署下辖陵户,其职责是负责一般的陵务劳作和陵园的看守。

陵域周围还因山就势设有10个隘口,并派兵守护。如中山口、东山口、老君堂口、贤庄口、灰领口等。

当时的陵域作为“皇家禁地”,不会也不可能有寻常百姓居住的村落。即或是明朝灭亡,代之以清王朝统治,出于政治需要,陵区也属于禁地。随着清王朝的覆灭,陵域内原有的设施,日益为居民所占,并逐渐扩展成为村落。原来的“监”“园”“卫”,护陵的山口,甚至连专事陵墓修筑的“工部厂”也都成了后来的村落了。于是,就有了长陵村、泰陵村、茂陵村、裕陵村、庆陵村、献陵村等,还有泰陵园、悼陵监、上下口、燕子口等村落。

值得一提的是,陵域内还有称之为“东井”“西井”和“万娘坟”一类的村落名。“东井”“西井”与明王朝的“陪葬制”有关。皇帝“驾崩”之后,宫廷中的妃嫔要被赐死,给皇帝陪葬。据史书记载,长陵就曾有16名(也有说法是30余人)妃子陪葬。因之,长陵有“东井”、“西井”之设。为什么叫井呢?“其曰井者,盖不设坠道而直下,故谓之耳”。

至明英宗朱祁镇时,陪葬制度才被废止,陵域内也才出现了宫妃的陵墓,后来宫妃的陵墓也演变成村名。

“万娘坟”便是明宪宗纯皇帝(茂陵)万贵妃之墓。“昭陵之左,九龙池上南行二里许为苏山,有万贵妃之墓,宪宗妃也,制如二井,东向,今毁。……又南为悼陵,制如二井,东南向,孝洁皇后陈氏,初谥悼灵,葬此。世宗崩,迁永陵,而其封兆尚存”。

悼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原配妻子孝洁陈皇后的陵寝。陈皇后的谥号为悼灵,其之葬所即称为悼陵。因每座陵墓都有一座神宫监,负责看管悼陵的神宫监也被称为悼陵监,久而久之,也就有了“悼陵监”的村名。

1958年修筑“十三陵水库”,东山口、瓜园(原景陵园)、工部厂、龙母庄等五村的近四百户村民迁往东山口外的朝凤庵村和石牌坊等村,同时又新建两个村,即后来的南新村、北新村。

从汉白玉石牌坊向北延伸的神道,把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的十三座皇陵统领成一个整体,它向人们展示了从永乐至崇祯近240年的历史,而陵域内的村落和它们的名称,则向人们展示了明十三陵这片区域的变迁。

(原标题:明十三陵村落名称的变迁)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朱祖希

流程编辑:u027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晚报
    2023-06-01 13:48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