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大兴区天堂河小区发生了件“奇事儿”——过去一年接三四百件12345派单,不是反映停水停电,就是顶层漏雨、下水道堵了。可现如今,处理不完的热线投诉消停了,取而代之的,是居民陆续送到社区的六十多面锦旗!
曾经斑驳的外墙加固翻新,穿上保温“棉服”;楼顶重做1.7万平方米防水;上下水管道改造更新;具备条件的单元楼加装电梯……
不知情的,光说这个老旧小区改造得好。只有居民自个儿,还有参与改造的各方人员,能把其中的艰难坎坷、酸甜苦辣道明,能把齐心“闯关”的故事讲清。
天堂河小区焕然一新,居民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本报记者 邓伟摄
居民在宽敞的小区会议室里举行拉家常议事会。
“就冲你,这咸菜缸我砸了”
天堂河小区,位于大兴区天宫院街道,曾因天堂河在附近流经得名。为了大兴机场建设,天堂河改道,更名为永兴河。这个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小区,成了历史的见证者。
四十载饱经风霜,天堂河小区一度“疾病”缠身。
“红砖墙面,斑驳脱皮,有的人家木窗都掉渣儿。”天堂河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刘凤玲拿着老照片感叹,居民三天两头打12345投诉,“今天下水道堵了、停电跳闸了,明天屋顶漏雨、路面积水了。冬天冷,想把暖气烧热点吧,管道又撑不住,爆裂了……”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回应民众诉求,又是让人民生活幸福的关键。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治病”去根儿,天堂河小区被本市列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眼看好日子要来了,居民们却有了新烦恼。“一改好多个月,带户作业,生活太受影响了。”天堂河小区老年居民多,60岁以上老人占比66.7%,一些老人不想折腾。但按规定,三分之二以上居民同意,才能启动改造。
为了打消居民顾虑,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社区、施工单位“组团”,爬楼入户给老人们汇报、征求意见。平面效果图不生动,工作人员还制作了视频动画。一位老人出神地看着画面中粉刷一新的小洋楼,“这辈子还能住上这样的楼?”
5号楼一位独居阿姨,担心自家楼层高,施工期间打水不便。“您放心,咱们会把水管引到楼上,不用下楼接。”社工徐静连着一星期为阿姨送菜送水。“行,我相信你们不会不管我这个老太太。”
与旧生活告别,并不是件容易事儿。老一代人,节俭惯了,有用的没用的攒了不少。连着好几个晚上,志愿者、楼门长挨家挨户劝,“断舍离,该扔扔。小区改造,就跟咱装修房子一样,得腾地儿啊!”
北区一位大爷,楼上楼下放了十几口腌咸菜的大缸,还有破旧椅子。听说要清理,大爷急了,跑到居委会理论。“别急别急,要不这样,我给您拿两把好椅子,旧的不结实别把您摔了。”刘凤玲跟大爷拉起家常,从东北老家到腌制酸菜,从苦日子到这次改造,老人渐渐想通了,“都不容易,就冲你,这咸菜缸我砸了!”
小区清运垃圾时,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大车来来回回拉了五百来趟。楼道里没了堆物,终于敞亮了。
“有事大家议,治理省力气”
2022年4月,天堂河小区改造正式动工。刘凤玲却更紧张了,听说某小区改造时,一天就接到一百个投诉。
改造专班各方下定决心,未诉先办,把居民可能遇到的麻烦想在前头,提前想出对策。由街道、城管、综治、物业、施工方等组成的临时党支部也成立了,社区吹哨,各部门报到。
头一件要“预防”的,就是施工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我们协调施工单位,优化施工方案,分时段、分批次停水断电。室内施工时,厨房、卫生间不同时进行,保证一处有水使,虽然这样会延长工期,但能最大化方便居民。”天宫院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德民说。
“我家老头儿,得了癌症,我腿脚又不好,社区知道情况后,连着八九天给我们送饭,直到厨房改造完。特别感动。”年过八旬的王阿姨说。对于同样行动不便的老人,社工、施工工人还扛着桶装水入户。
“有委屈不怕,就怕大家没地儿说。”刘凤玲打开居民微信群,“有人反映窗玻璃花了,我们马上在群里弄了个‘接龙’,谁有同样担忧,咱给他一起解决。”专班紧急“会诊”,原来不是玻璃污染了,是保护膜没揭,粘上土了,一场虚惊。
涉及28栋楼、1266户的改造,没有一点不和谐声音是不可能的。有了矛盾,居民议事厅里议一议,商量商量,总能想出解决办法。
就说停车位这事儿,有人建议多划点,有人认为影响绿化,还有人嫌窗户底下停车有噪音。几次讨论下来,方案有了——利用边角地新增车位,离窗户太近的空地种花,楼间小广场用于活动,增加健身器材,皆大欢喜。
“有事大家议,治理省力气。”刘凤玲感慨道,很多时候,街坊邻里劝两句,比外人说一百句都好使。
甲7号楼1单元加装电梯前,低楼层住户不积极,家住一层的李雪梅阿姨给邻居做工作,“我支持加电梯,虽然我沾不上光,但咱这楼老人多,谁都有老的一天,出不去门可太难受了。再说,电梯一加,咱这房价都得跟着涨。”最终,全楼协商一致,不仅电梯加了,连廊部分还给每户增加了几平方米面积。
街道还成立了由城市管理办公室、社区、施工单位、物业等部门组成的24小时应急维修队伍,工程质量问题投诉,第一时间响应。
“履行社会责任,义不容辞”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要改外露的“面子”,更要做好惠民的“里子”。楼顶漏雨、管道破裂,根治顽疾,免不了“伤筋动骨”。
上下水改造时,瓷砖拆了;改造厨房时,“老古董”橱柜破损了……一些居民不干了,“这都是钱啊!”
“按政策,这些损失不需要施工单位赔偿。但从情感上说,我们特理解居民的感受。”北京天恒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该项目负责人李鹏说,为了安慰居民,施工单位也做了变通——居民买了新橱柜,帮着安装上;新买了瓷砖,防水、贴砖免费做。街道社区也帮着做工作,给大伙儿讲清政策。
不在改造方案中的项目,陆续增加。“过去三天两头停水,原因就在于水管老化,每个单元没有专用阀门。一户‘跑水’,得关整个小区的阀门。”李德民介绍,改造中,企业主动承担数万元材料费,免费给小区加装了一百余个分阀门。
改造期间大车进出频繁,考虑到旧井盖存在安全隐患,企业给免费换了70多个井盖。小区监控探头增加、主机需要扩容;居民抱怨没地儿晾衣服,希望加建公共晾晒区……不在旧改“菜单”上的项目,企业没“打磕巴”,能力范围内的都承担了下来。
“不计成本,先干了再说。我们公司前身是国企,履行社会责任,义不容辞。”李鹏说。
更让居民、社区感动的是,在疫情期间,社区管理人手不够,工人们就地“兼职”,跟社工、志愿者一起站岗值守,帮着给老人送水、送饭。
老旧小区改造,改出了人情味,改出了基层治理新气象。
将心比心,再轮到自个儿花钱时,居民们都积极配合。“看这断桥铝窗户,双层特隔音,颜色也漂亮。”65岁的王真秀阿姨热情地拉记者进屋参观,外窗改造时,她家自掏一万多块钱,把漏风的旧窗换了。
“过去下雨,满地摆盆,滴滴答答没完没了。顶层冬天冷,屋里返潮,转圈都是霜。苦日子过去了。这回防水做了,保温层也加了,你看我这屋,大冬天还要开窗户。”王阿姨说,她现在也能带着小孙子,在整洁的小区里,玩玩健身器材了。
在北京,不少老旧小区通过“居民出一点、企业投一点、产权单位筹一点、补建设施收益一点、政府支持一点”资金分担机制,实现了改造更新,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接诉即办作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正充分调动各方主体主动参与,激发全社会活力,推动实现“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助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案例
“老白家”的噪音争端
辛10号楼与万和世家小区,同在西城区白纸坊街道,这对“老白家”的“近邻”只有一个栅栏之隔。然而相伴二十余年,一直有个心结让双方关系不太融洽。矛盾症结,就出在建于两个小区间的儿童活动设施上。
“孩子尖叫,上蹿下跳,篮球咣当当”“噪音听得抑郁了,整宿睡不着”……辛10号楼渴望宁静的老人抱怨。“游乐设施建在小区红线内,并不违法,孩子玩闹声不是噪音……”万和世家小区的业主说得理直气壮。
一边是老人,一边是孩子,各自都有理。这可难坏了街道、社区、物业各方管理单位。
新年伊始,北京卫视“向前一步”节目将录制现场搬进两个小区附近公园,双方居民代表,律师、噪声专家、物业专家等组成的“城市沟通团”围坐对话,尝试解开居民心结。
对话开始,“火药味儿”极浓。辛10号楼的老人们坚持要求拆掉儿童活动设施,“这些噪音已经威胁到我们寿命的延续!”万和世家小区的业主也不示弱,“如果从头到尾就是拆,那没什么可谈的了。”
关键时刻,沟通团及时救场,对双方争执焦点一一剖析。
孩子们的玩闹声是不是噪音?“即使是悦耳的钢琴曲,超过一定分贝数也算噪音。”专家拿出数据,生活噪音超过80分贝,就会对人造成影响。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住宅区生活噪声限值为白天55分贝、夜间45分贝。一段取证视频中,孩子玩耍中的尖叫声让现场一位老人下意识捂住胸口。
游乐设施能不能拆除?“目前新小区建设,要求必须配建儿童活动、居民健身等设施。”规划专家的介绍,很多老人显然是第一次听说。而拆除设施,需要万和世家小区业主表决通过才行,辛10号楼的老人们没有主张拆除的权利。
虽然设施建得不违法,但沟通团也公正地提出——通过实地测量,活动设施距离深受其扰的辛10号楼更近,且两个小区间四面“围合”产生回声效应,放大了玩闹声。
“人人都会变老,老了睡眠轻、怕打扰。谁都曾是孩子,童年的快乐非常重要。既然问题出在声音上,我们能否通过管理的办法,把噪音降下来?”心理学专家的话,让所有在场者动容。5个小时的沟通努力,让双方有了新认识,开始理性思考。
“我的意思是,各自后退一步,把问题解决。老人能很好休息,我们的孩子也能快乐成长。”万和世家小区业主提议。“我们也不是要给政府找麻烦,确实想解决问题,共享和谐安宁的生活。”辛10号楼的宣阿姨情绪也平和下来。
眼看协商氛围形成,沟通团带头支招儿。“从加强自身防护角度看,加装通风型隔音窗可以有效降低噪音。”“我们可以架设一个分贝监测仪,提醒大家注意音量。”“对产生噪音的项目进行限制,建议禁止球类运动。”……
一条条切实可行的措施,让双方居民频频点头。物业经理当场表态,“落实管理,增加巡视频次,规范活动时间。”同时,听取宣阿姨的建议,给铁板材质的设施平台加装软垫减震。
“今天所有建议,我们都一一记录下来。街道牵头,跟社区一起搭建平台,商量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咱们都是‘老白家’居民的一分子,有什么事都是能商量解决的,探讨出一个最大公约数的解决方案。”白纸坊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赵旭也有了信心。
“一件事情的解决,不是说谁的理更重。而是能不能兼顾最弱势的人,因为那是一座城市的良心。”经济学者张春蔚的一番话,让所有人做出点赞的手势。
夜幕降临,在摄像镜头的见证下,两个小区的居民不约而同,选择向前一步,跨过了地上那条红线,跨过了心中的“分歧线”。
创办五年,“向前一步”播出240余期,实实在在解决了240余个城市管理难题。每一个录制现场,都是一次各部门报到,管理者与居民同台,直面诉求、沟通协商。当所有人都愿意迈出一小步,就是城市发展的一大步。2023年,继续办好“向前一步”节目,被写进了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
(原标题:一个老旧小区的重生)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孙宏阳
流程编辑:u027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