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节,工作生活节奏加快,“按摩”日渐成为年轻人热衷的养生项目。古朴的北京按摩医院,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面孔。他们在这间“颈腰椎病患者的充电站”“加班打工一族的续命所”里舒缓了疲惫,抚慰了心灵。而医生们期待,面对身体状况短暂“反省”之余,人们能将健康的生活方式持续下去。
按摩时,患者“疼并享受着”
体验
疼的同时挺享受
身高一米八二的程宁(化名)趴在治疗床上,腰部覆着一块白色方巾。按摩医生时而用手、时而用肘,揉捏按压间,这位壮硕小伙不禁握紧了拳头,努力控制着不让自己叫出声来。
“腰椎间盘突出,在急性期,有压痛点。”医生边按边探头询问,“还行吧?”
“可以可以可以”,程宁忙不迭点头。这是他第二次来按摩治疗,“上次按完,回去就轻松多了。医生酸胀位置找得特别准,疼的同时也挺享受的。”
环顾四周,几间治疗室内“躺无虚席”。医生们专注忙碌于各自患者的腿、腰、背、颈,有的站在双杠式踩床上,控制好力度施以踩跷术。被治疗者多和程宁一样,或龇牙咧嘴,或将头深深低埋。一番忍耐过后,起身时不由显露出轻松的神情。
这种既能有效作用患处,又不致让患者“嗷嗷大叫”的力度把控很是微妙。一位正揉搓患者脖颈的医生告诉记者,自己可以透过垫巾感受到患者关节、肌肉紧张僵硬程度的变化。“你看,如果我再加力,她就忍不住要动一动了,我们会时刻观察。”
作为中国现代盲人医疗按摩事业发源地,北京按摩医院创建于1958年,是北京地区唯一的按摩专科医院。午后,阳光将候诊大厅映照得温暖明亮,两棵标志性大树从半透明屋顶穿出,衬得这座传统四合院更为敦厚和缓。不断有患者按预约时间前来取号,记者注意到,正在治疗包括等待的患者,中青年群体不在少数。
现象
患者中出现孩子
对年轻人增多的趋势,推拿二科主任王钲早已有所感知。她介绍,目前周一至周五除白班外,医院还开设下午3点半到晚上9点的夜诊,这一时段来的基本都是年轻人。周六日出诊量能达到总量的60%,也以中青年群体为主。
“工作压力大、姿势不正确、长时间坐办公室、缺少运动……”特需门诊副主任曲怡,点着手指历数缘由。“像脊柱侧弯,颈椎曲度变直或者旋扭,跟电脑摆放位置有很大关系。我们发现不少患者都不是用一块屏幕了,正对一块还侧对一块,总习惯歪着扭着。”
令她触动的是,患者中甚至还出现十几岁孩子的身影。“高中生学业负担重,体态不良,脊柱、颈椎的病变从片子上看非常明显,程度不比老人轻。”
除了“肌肉骨头”,内科疾病也可以通过推拿针灸等方式治疗。曲怡发现受生活方式影响,像“胃食管反流”等疾病也有年轻化趋势。“通常认为40岁到60岁人群,由于括约肌松弛,躺下容易反流烧心,现在好多三十出头的患者就开始反流了,一问就是习惯晚睡熬夜。刚接诊的小伙子9点才下班,吃饭要到10点,每天都12点以后睡。”
在推拿医生杨嘉旗看来,年轻患者增多还与自媒体的发达有关。较之以往的“口口相传”,如今年轻人甚至在看病方面也喜欢分享经验、做个点评,一些热门文章、网帖等对相应群体增长起到了一定作用。
杨嘉旗为患者按摩治疗
另外,他发现患者对健康的关注有所提升,换句话说,更加惜命了。“以前一般是有明确疼痛、功能障碍、消化系统出问题才会来。现在很多人会从形体开始看,比如觉得自己站立的时候腰有些弯,后背有点僵,或者之前哪里疼过,后来好了,但还想看看有没有完全好,以后要注意些什么等等,是比较有预防意识的。”
接诊
身心同调除病因
“位置精准,感觉没有一分钟被浪费”“一拉一伸太舒服,强烈建议有良心的公司引进牵引器”……效果显著还能走医保,算下来治疗一次只需几十元,社交平台上,北京按摩医院被不少年轻人视作充满了“科技与狠活”的宝藏医院。
论及技法,医生们的确信心满满。据悉,院里现有按摩大夫200余人,其中视障大夫105人。大家均为科班专业出身,入院时历经面试、笔试、手法的层层筛选。上岗两年后,择优再跟随老专家拜师。例如杨嘉旗的师父,知名专家齐鸿,就是国内第一个盲人按摩研究生,也是非遗项目“中医推拿按动疗法”第三代传承人之一。
患者走进诊室,站定,简单问诊过后,只消片刻,医生便能从上至下“捏”出其圆肩程度、驼背含胸程度、肩胛骨上角翘起程度……边操作边介绍,患者甚至会发现一些自己都没太意识到的细节问题。
这种交流,几乎马上便可获得患者信任。作为视力残障医生,杨嘉旗有个“绝招”,一搭手就知道来者是谁。一句“你的哪哪疼是不是好些了?”对方往往十分惊喜,“你怎么记我这么清楚?”
他笑言,出诊时医生们习惯留意患者的主要症状,配合叫号,就会结合症状记住名字。几次治疗,连同患者几点下班、生活习惯、潜在风险都会掌握。“患者就觉得特别神奇,有时候会说说心里话,倾诉一番。”
若是留心,你或许可以发现治疗床边时常飘荡着失恋的烦闷、领导的不公、剪不断的家长里短、高谈阔论……由于手法需要专注,医生们不太关注具体“情节”,但会留意捕捉与疾病相关的线索。
“倾诉,在治疗中是有意义的,尤其一些内科病,与心情关系很大。”曲怡称,当察觉到患者存在情绪问题,会引导着他们讲出来,再从医学或者长辈、“过来人”的角度略做开解。“有的患者会感慨,觉得我们非常关心他们。归根结底是希望他们梳理好心情,调整生活方式,从而达到形神同调、消除病因的目的。”
科普
解病痛得“靠自己”
“你老跷二郎腿,骨盆容易歪啊。”详细检查前,王钲打量了一下坐在面前的患者,轻描淡写递过去一句话。“啊?哦哦哦……”女孩闻言,忙不迭将双腿并拢,又着意挺了挺背,正襟危坐。
宣教科普,是医生们在具体治疗外花费很大心力的环节。以最常见的脊柱相关疾病为例,王钲总要絮絮讲解一番。“不仅表现出脖子疼、后背疼,腰疼,还可能带来其他问题。比如膝关节疼,包括我们现在研究的脾胃功能问题、睡眠不好、头晕头痛,都与这根脊柱有关。”
在她看来,患者病症多从日常中来,必然要回到日常中去。“医生手法在急性期效果比较好,但到了缓解期或慢性期,疗效逐渐边际递减,就要靠患者的注意和配合了。像腰椎间盘突出,绝大多数都是‘坐’出来的。治完回去还是天天久坐,时间一长又疼了。”
多活动颈椎、刷手机注意姿势、别跷二郎腿、适当运动……记者发现,不少医生都会将这些“唠叨”挂在嘴边。“说了就比不说强”,杨嘉旗坦言,“现在年轻人是很辛苦,我自己也很辛苦。不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可以实现的,如果没有实现,主要是自己的意愿没有调动。”
他谈及,自己有两个孩子,小的还没上幼儿园。妻子在私立医院,工作更忙。孩子们平日的运动、认字等都是他来负责。“我经常要写一些业内文章,准备科里的材料,还有健身的习惯。我就没有时间去玩游戏,或者出去喝酒之类。平时和患者聊天,对有一些意愿,想要做出改变的人,我们都会积极给予鼓励和指导。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重视健康,归根结底身体的维系还是要靠自己。”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魏婧
流程编辑:u030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