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茹毛饮血到佳肴美馔,中国人的餐桌见证了上万年的饮食演进和文化流变。饮与食,不仅是为了止渴果腹,更成为生活方式的集中表现,调羹弄膳之间,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存思考和生活智慧。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的“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专题展,精选文物240余件(套),从食材、器具、技艺、礼仪等不同角度,系统阐释中国古代饮食的发展变迁与文化内涵,感知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生趣。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留下了不计其数的饮食器具,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新智慧和高超手艺,增加了中国饮食的迷人魅力。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地取材,制作出朴素的陶器作为食具。仰韶文化的陶釜灶,是成套的炊具,釜放置在灶上配套使用。釜,即古代的锅,这种蒸煮炊器在新石器时代广泛使用,是最早出现的炊具之一。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黑陶杯胎薄如蛋壳,也被称为“蛋壳陶”,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这种用来饮酒的高柄杯,也意味着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工酿酒和饮酒便已存在。
妇好青铜三联甗
继陶器之后,古人使用铜来广泛制作饮食器,例如鼎、簋、豆、爵等。出自妇好墓的青铜三联甗是商代王室用器,尊贵气派又非常实用,可以同时蒸制三种食物,符合王室大型祭祀或宴享的需要。商代的青铜爵,前有流,后有尾,杯身有鋬,杯下有三足,端庄典雅,是夏商周时代酒器的代表器型之一。
汉代铜器的造型已摆脱商周铜器神秘、厚重的风格,轻巧灵便,更加适应日常的需要。汉代社会流行以烤肉佐酒的饮食习惯。汉代的铜烤炉,简洁大方实用性强,构造与今天的烤架差不多,长方形的炉内可放炭火,炉上放置肉串或大块肉。汉人还为调料设计出十分精巧的盛放兼加热器具。古人称调味品为“染”。汉代的“清河食官”铜染器,上方有耳杯用来盛酱、盐等调料,下方精致小巧的染炉可给调料加热。长长的把手方便端取,防止烫手。汉人的酒器也很讲究。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银鸟篆文铜壶精巧美观,线条流畅,工艺精绝。这件盛酒的铜壶周身用纤细的金银丝错出鸟篆文吉祥语三十余字,肩、腹部宽带纹上还有龙虎相斗的生动图案,用壶身上的话说,真是一个尊贵完美的壶!鸟篆文是篆书的变体,在篆书的基础上以鸟虫之形组字,似书似画,灵动绚丽,装饰效果极强,而且壶身上的颂酒诗文称赞酒有“充闰血肤,延寿却病”之功效,类似如今食疗保健之法。
除了铜器,漆器也早早应用广泛。战国时期的彩绘云纹漆案质地轻薄,造型轻巧,四沿高起,可防汤水外溢。案内髹红、黑两色漆,黑漆底上绘有红色云纹,色彩明丽,观之舒心畅怀。中国古代有分食制的悠久传统,参加宴会的众人席地而坐,每人一案,案上放餐具。成语“举案齐眉”中的“案”便系此物。
瓷器自出现之后便在饮食器中担纲主力。瓷器雅俗共赏,贫富咸宜。明代的青花花果八格食盘,是放糕点糖果的器具。盘内的格子饰有葡萄、石榴、牡丹、菊花等折枝花果,蕴含子孙昌盛、生生不息之意,放在家中桌上,也是一件带有吉祥喜庆含义的摆设。这种器型的盘子至今仍能在许多老百姓家中见到,逢年过节之时更成为引人注目的存在。
错金银鸟篆文铜壶
至于金、银、玉、牙、水晶、玛瑙等名贵材料制作的食器,通常式样新颖,制作奇巧,是食器中颇为考究的工艺品。唐代的一柄银漏勺,器型和纹饰都精致华美,柄部镌刻有“光启宫乾符三年正月改造晟镂,壹枚重贰两叁钱叁字”字样。光启宫系唐代宫苑,这柄美观又实用的银漏勺当属皇家用器。明代的双耳玉杯甚有巧思,外壁两侧各透雕一凤为耳,凤口衔杯沿,展双翅与杯壁相连。双凤尾贴附于杯身,构成了器物上的装饰图案。以美玉为食器或饮器,清雅脱俗,唐刘真有诗云:“山茗煮时秋雾碧,玉杯斟处彩霞鲜。”华美的器具能在口腹之福以外给人视觉和心理上的美好享受。
中国人自古崇尚以美器配美食、美酒,比如“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葡萄美酒夜光杯”以及“玉碗盛来琥珀光”等,让饮食与美器巧妙搭配、交相辉映,既抚慰肠胃,又赏心悦目,达到食器皆美、两相谐和的完美境界。
陶器之古朴,铜器之庄重,漆器之秀逸,瓷器之清雅,金银器之华丽,玉器之莹润,多种多样的食器融生活智慧与审美观念于一体,让筵席生辉,写就中国古代饮馔文明。透过这些锅壶杯盘,我们有幸一窥古代版本“舌尖上的中国”。
(原标题:美食美器两相宜)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栗河冰
流程编辑:u060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