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 | 一个封管控社区的20个日夜
记者 宗媛媛
2022-05-13 10:10

5月12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32场新闻发布会上,朝阳区副区长杨蓓蓓介绍,朝阳区将劲松街道农光东里社区划为封控区域。自4月23日出现首例确诊病例以来,农光东里社区已经历半个多月的封(管)控。

在此期间,来自周边社区、街道和国企的干部先后赶赴一线,为生活在这个疫情“暴风眼”的居民带去一份温暖和安心。

进驻

24小时待命 没有周末概念

5月11日,朝阳区劲松街道农光东里社区再次新增一例确诊病例。这天晚上,进驻这里的服务保障人员又经历了一个不眠夜。

“需要转运120户,涉及200多人,一直忙到两三点。之后又蹬着三轮车绕了一大圈,把居民家里养的狗和兔子送到亲戚家。”5月12日,董学法躺下休息时已接近凌晨四点。对于这样的工作节奏,他最近习以为常。

4月23日,身为百环家园社区居委会副主任的董学法第一时间来到农光东里社区做支援。

“刚开始只有甲10号楼,后来其他楼也陆续出现病例,工作量一下子大了很多,连轴转也忙不过来。”正当董学法为人手不足而发愁时,劲松街道派出的多名干部于4月27日正式加入。

平安建设办公室副科长刘友便是其中一员。“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六点多微信群就会活跃起来,一直到夜里十一二点。赶上需要转运的时候,基本都得忙到后半夜。”

5月2日,农光东里社区由中风险地区升级为高风险地区,服务保障需求进一步增加。这一天,来自区属国企CBD国际集团的下沉干部进入闭环,与身处疫情“暴风眼”的居民并肩作战。

“由于确诊病例之前去过社区居委会,所以农光东里本身的工作人员几乎都面临隔离,而我们对居民情况并不了解,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挨家挨户扫楼摸底,建立台账以后,再跟社区居委会的信息进行比照,确保准确无误。”CBD国际集团的张凤涛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小伙,性格外向的他打小喜欢跟人聊天,“这下也算发挥了特长,可以在短时间内与居民拉近距离,取得他们的信任。”

进入农光东里社区以后,CBD国际集团的殷亮亮开启了24小时待命的工作节奏。“封控区完全没有周末的概念,每天都在围绕疫情防控开展工作,只有偶尔跟家人联系时,才恍然意识到当天是周末。”

第一次长时间穿“大白”,殷亮亮起初特别不适应,“感觉憋闷缺氧,快要喘不过气,但还是咬牙坚持下来。”白天气温高,刘友和同事们往往在防护服里仅穿短袖,“热的时候脱下来都能拧水,可昼夜温差大,一到晚上又冻得直哆嗦。”

“穿上‘大白’,就脚不沾地四处奔忙,累了也只能坐台阶上缓缓。”对于这份辛苦,董学法深有同感,“农光东里社区相继出现多个确诊病例,每天都提心吊胆的。干我们这个工作,倒不怕自己被感染,只怕感染以后会影响到其他同事的工作。”

在他眼中,年轻的下沉干部给整个队伍注入不少活力和信心。“他们之前没怎么接触过社区工作,也没怎么吃过这种苦,但来了以后干劲十足,迅速进入状态,还发挥各自特长,推进流程优化。”

分工

核酸开药快递 流程日益顺畅

“刚开始只是按楼分工,随着封控范围越来越大,居民需求日渐增多,我们尝试改进策略,在包片基础上,按照内容进行细分。”据殷亮亮介绍,目前服务保障工作主要包括核酸、开药和快递三大模块,这样‘术业有专攻’,越做越熟练。”

考虑到入户核酸检测风险较大,CBD国际集团的刘莉与同事组成固定的核酸检测小组,“这样减少交叉感染,万一我们当中有人出问题,也尽量不影响其他人员的工作。”

每天上午,刘莉和队友都要携带试管、棉签等,与医护人员共同上门,“医护人员只用负责采样,效率大大提高。”得知自己接触过的居民被确诊,刘莉的心理上难免有负担。

“医护人员很贴心,百忙之中总会记得提醒我们做好防护和消毒。”刘莉发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整个团队很快从陌生到熟悉,彼此成为患难与共的战友,配合越来越默契,流程也越来越顺畅,内心的焦虑逐渐被打消。“居民也特别有爱,做完核酸以后,他们会说‘你们辛苦了’,一句话就让我感觉心被暖化了,双向奔赴的感觉真的很好。”

自从承担起为居民代开药的重任,张凤涛便打起十二分精神。“名称、剂型都要逐一核对,丝毫马虎不得。”收集完居民报上来的开药信息后,张凤涛会上门收取医保卡,“如果老人给的是现金,还会现场拍照留底,让老人放心。”

对于常用药,张凤涛可以在社区医院完成代开,“如果这边没有,就要对接闭环外的人员,到垂杨柳医院、广仁中西医结合医院、劲松医院等其他医院开药,这是两套不同的流程,需要提前捋清楚。”

一天下来,张凤涛起码要处理一二十个代开药需求。“一个需求可能就涉及六七种药品。”有一次,张凤涛正要去吃晚饭,突然接到电话,得知居民订的药品刚刚送到社区,于是立即穿上防护服赶过去拿,“袋子里有几十盒药,必须一个一个对着单子核对,再送到居民家里。”

如今,快递链条上的“堵点”也彻底打通。“农光东里社区很大,每天都有很多快递送到北门货架,有的楼离北门很远,又没有电梯,刚开始只能靠有限的人手一趟趟来回跑。”劲松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的孙洋欣喜地看到,下沉干部和保安陆续加入以后,配送效率明显提升,货架上再也不会存在快递积压的情况,“遇到信息填写不全的,也会有专门负责快递的工作人员对接核实,确保居民顺利收到。”

感动

转运固然辛苦 好在居民配合

忙完一天的工作,殷亮亮通常要在晚上组织下沉干部一起开分享会,对当天工作进行复盘,围绕难点问题交流经验。

“怎样让转运工作更有效率?怎样给居民解释外出就医政策?怎样及时了解高龄老人的需求?这些都会一起想办法,拿出应对方案以后尽快投入实践。”殷亮亮谈到,很多高龄老人儿女不在身边,平时几乎不会用微信,这就需要工作人员主动上门,问老人需要什么,同时给老人留下工作人员的手机号,方便随时联系。

作为总协调人,董学法需要处理的事务格外庞杂,仅仅是置顶的农光东里微信群就有二十多个。

“我在社区干的时间比较长,经验相对丰富,可以处理一些突发的棘手工作。”短短两天时间,董学法便遇到四户居民反映家中跑水,“遇到这种情况,必须入户确认。其中有一户是污水主管道堵了,要尽快处理,可是社区原有的物业人员被转运出去了,因此需要街道协调专业人员携带疏通机,全副武装上门维修。”

相比之下,每次突如其来的转运工作更是巨大的挑战。“按照‘十字’判定标准,需要将住高层的感染者同层和同列住户转运,如果是低层老楼,则要把整个单元的住户都转运。”接到转运通知后,董学法总要和下沉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我们会尽力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比如帮忙把宠物送到亲戚家或宠物寄养中心。实在没地方可送的话,我们也会安排工作人员上门喂养,打消居民的后顾之忧。”

“有一次转运,刚好赶上下雨,特别不容易。”听说有老人行动不便,刘友上楼一起帮着抬轮椅,“有些老人上车很困难,我就给抱上去。”在孙洋看来,转运虽然辛苦,但并不可怕,“只要大家配合,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殷亮亮欣慰地看到,农光东里社区居民总能对疫情防控工作给予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在工作中,张凤涛也一次次收获惊喜和感动,“每次送药上门,老人都特别心疼我们,其实能为他们做点事,我们也觉得很自豪。”

在这支队伍里,张凤涛和其他两名干部的生日都在五月。“能在这里过一个特别的生日,非常有纪念意义。”

(原标题:调查 | 一个封管控社区的20个日夜)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宗媛媛

流程编辑:u011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打开 APP 阅读更多
相关

    请点击右上角···分享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宗媛媛
    2022-05-13 10:10

    长按二维码
    查看文章详情

    长按海报点击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