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大批核酸检测样本,被送到金匙医学实验室。刚刚上班的实验员鲍凤茹穿戴好防护服装,走进PCR实验室。接下来的8个小时,她要和十几个同事一起,经历高强度的工作,处理大约1000管样本。每一管样本里,可能是1、5、10或者20个人的核酸检测拭子。
北京市的核酸检测从大筛查逐步过渡到常态化,2000多万人随时都在关注自己的核酸检测报告。而报告的产生,依赖于千千万万的鲍凤茹。因此,有人称他们为“病毒猎手”。
“去一次洗手间,就会耽误200个样本”
每次核酸检测动作结束,拭子被放进样本管内。有时候是单管,有时候是混管(多为10混1或20混1)。从采集到报告出炉,这之间的详细过程,很少被披露。
金匙医学创始人贾雪峰介绍,实际上,样本管被收集后,在专业的生物安全防护之下,由专人专车转运,送往检测机构。到了检测机构,会在专用的样本接收室内,开箱,扫码,录入每一个样本管上的信息。之后,样本管被转入实验室,病毒猎捕环节,正式展开。
“我们每次工作都是团队的形式,是一个班,每一个班十几个人。从开箱录入,到试剂配置、加样提取、核酸扩增、报告解读等,每个环节都有一个小组,一个小组两三个人。”35岁的鲍凤茹作为实验室的“老人”,每一个环节都做过。核酸大筛查期间的每一个夜晚,她几乎都在实验室里度过。
上班前,鲍凤茹跟同班同事们先在更衣室放下所有的私人物品,换上白大褂。到缓冲间内再穿上防护服、帽子、鞋套、手套、口罩、面屏、隔离衣等。这才符合进入负压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实验室的防护级别。
“对每一个新人来说,第一件要学的事,就是穿脱防护服装。”熟练的话,穿防护服需要5分钟,脱的时候要小心谨慎很多,时间因此也更长。“如果有病毒的话,气溶胶可能会挥发到防护服周围。防护服里的汗,也不能乱甩。所以,脱一定要慢。”
实验室内有专用空调,但是也有十几台机器在不断运转,机器散热加上人体自身发热,让防护服内,温度陡升。“我们很多实验员都戴眼镜。眼镜和面屏都很容易起雾,而检测工作,又要求精细。怎么说呢,虽然这是实验员每天都要面对的情况,但还是很难。”
核酸大筛查期间,金匙医学每天要面对大约10万个混管样本。意味着,100万到200万人的核酸报告,由这里产生。为了最小限度影响市民们的生活,样本往往是在白天采集,然后在深夜送到实验室,通常要求结果在第二天上午呈现给市民。所以,实验员经常三班倒,一次工作时间8到10个小时。强度,在凌晨时分最大。
“普通人上班过程中最正常的,吃饭、喝水、去洗手间,对我们来说,都极为奢侈。”鲍凤茹说,每次出入实验室,都有穿脱防护服装的过程,为了节约时间,有时候只能忍着,“去一次洗手间,加上穿脱服装,就是20分钟。对一个熟手来说,能处理大概200管样本了。这就是2000到4000人。所以,耽误不起。”
巴掌大的反应板,密密麻麻96个小孔
进实验室前不喝水,是每一个实验员对自己的要求。8到10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后,往往口干舌燥。有些实验员,甚至因此患有肾结石。鲍凤茹说,为了保证效率,换班时间尽量选择在饭点。如果实在没时间安排吃饭,每个班每次只有一个人出实验室吃饭,然后循环顶替岗位。
核酸检测样本管被转入实验室后,实验员会在生物安全柜内,一个一个把样本管的盖拧开。然后,提取样本,转移加注到反应板上。每一管样本,对应反应板上的一个孔。反应板只有20厘米长、10厘米宽,巴掌大小,却有密密麻麻96个孔。此后,实验员还要把配置好的试剂,添加到已经盛有样本的孔中。这一段的前期工作,也被称为“分杯”,属于高精度体力活,很考验实验员的熟练度和专注度,而且具有一定的风险。
在核酸大筛查期间,实验员面对如山的样本,压力也会陡增。有一些自动化设备,可以减轻“分杯”时实验员的负担。
一家科技企业,和金匙医学同在由昌发展托管运营的生命科学园。“在2020年夏天,北京新发地市场发生疫情,需要进行区域全员核酸检测。当时对响应速度和检测时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单纯依靠人工操作是非常大的挑战。我们听说,一线实验员非常辛苦,因为不停地拧样本管的盖子。即便戴着手套,实验员的手,也经常磨破皮。”镁伽科技联合创始人张琰告诉记者,在此背景下,有核酸检测机构向镁伽提出,能否设计生产一款产品让“分杯”自动化的产品。
当时,国内还没有应对核酸大筛查的超高通量分杯系统,在25天的加班加点研发之后,两台“样品前处理系统”被送到核酸检测现场。“几乎所有员工都投入到研发之中。尽管只有两台,也为疫情防控贡献了绵薄之力。”
经过多次迭代,目前的“样品前处理系统”,单台日处理量已经能达到14万份,大约相当于20个实验员24小时的工作量。张琰说:“实验室资源很宝贵,实验员的时间和安全也很宝贵。我们的自动化产品,能减轻实验员的负担,让他们有精力为抗疫做更多工作,我们还是很骄傲的。”
“最危险的那部分,就不跟家人详细说了”
“分杯”完成之后,样本会进入扩增程序,使用PCR技术,把原有核酸放大。通过仪器,读取荧光曲线,观察是否有对应新冠病毒的核酸序列。这一段,鲍凤茹形容为技术活。她需要同时观察、记录、汇报,同时关注多个机器。而且,要让这些机器处于一个合适的饱和度,不能有机器空闲而影响检测速度。
学的是分子生物学,从事PCR实验室工作11年,鲍凤茹几乎每个工作日都是这么度过的。2020年,新冠疫情袭来,让她所面对的实验对象,开始变得有点特别。“疫情刚来的时候,具有PCR上岗资质的实验员并不多,当时属于没日没夜地干。”随着近两年来具有资质的实验员不断扩充,鲍凤茹又担当起“带队伍”的职责。从穿脱防护服到观察实验结果,她这个“老人”除了做好本职工作,还要想着带“新人”。“我们是一个团队,无论面对什么情况,都要在实验室安全规程之下,冷静面对。”
比如每一个实验员都有可能面对的阳性样本。鲍凤茹说,一旦发现阳性样本,将启动另一套程序。现在回想起来,她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发现阳性样本的时候,我是很平静的,就按照标准流程处理。”
一个阳性样本的确认,标准流程会经过多轮严谨的核对、汇报和复测。实验室,需要彻底的消杀。实验过程中所有接触样本的人员,要进行两次以上核酸检测。不过这些,鲍凤茹没跟家里人提起过:“他们都知道我做分子生物这一行,实验室也是感染类。但是最危险的那部分,我就不跟他们详细说了。”
贾雪峰说,每一个实验员,每一个“病毒猎手”,都是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勇士。对检测机构来说,能做的就是完善管理体系,尽全力做到既不让实验员被感染,也不让样本被污染。
“我们实验室成立的时候,谁也不可能想到,日后会遭遇新冠疫情。但是,实验室本身是为检测病原微生物而建立的,达到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贾雪峰说,从实验室走廊,到缓冲间,到实验室操作间,再到生物安全柜,是负压的状态,空气单向流动,避免病毒污染实验人员和实验环境。“现在实验的很多环节,是仪器在执行,但在某些关键环节,人工操作的依然是最高效的。所以实验员,对核酸检测来说,依旧非常重要。”
(原标题:北京有群与时间赛跑的“病毒猎手”——全流程独家揭秘核酸检测)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毅
流程编辑:u099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