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国睡眠研究会等机构发布《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白皮书调查显示,42%的老年人入睡时长超过半小时,失眠率高达21%。睡不好,成了老年人的普遍痛点。近日,记者来到北京回龙观医院睡眠门诊,医生徐海婷告诉记者,“疫情焦虑”也成了不少老人失眠的诱因。
睡不好是因为“想太多”
“这段时间天天失眠,麻烦您给我多开点助眠药。”一走进徐海婷诊室,年过七旬的朱女士就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她想“囤药”。
朱女士告诉医生,北京出现疫情后,她几乎每夜辗转失眠,感觉自己浑身上下不舒服,担心自己被感染病毒。除了担心自己生病,她还担心自己缺药——“万一哪天,受疫情影响开不到药了,我可怎么办?”
在疫情的心理压力下,几天前,她突然出现了心慌、胸闷,“当时感觉自己快不行了。”家人立刻拨打120,将她送到附近的医院急救。但经过一系列专业的检查,她身体各方面状态都挺平稳,没什么问题。接诊的医生建议她,应该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经徐海婷了解,原来朱女士一直患有焦虑障碍,但经过有效的治疗控制,病情比较平稳。“您突然出现的‘濒死感’,其实是焦虑的急性发作。您最近的失眠问题,也跟焦虑情况加重有关。”徐海婷解释,过度担心疫情是朱女士焦虑加重的诱因,也造成了睡眠的困难。朱女士白天就开始担心晚上的睡眠,这种担心其实就是焦虑,整日的担心再次加重了失眠的问题,失眠与焦虑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
为了给老人心理上的安全感,徐海婷为她开具了安全用量范围内的抗焦虑和助眠类的药物。但对于朱女士的情况来说,更重要的是认知层面的矫正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
“北京没有出现您担心的药品短缺的迹象,就算小区封控了,医院也可以通过邮寄的方式保证患者的用药需求。”医生的话,给朱女士吃下了“定心丸”。同时,徐海婷告诉她做好防护、积极接种疫苗对于防疫的重要作用,提醒她多看权威发布,及时了解准确的疫情信息,不要听信来源不明的疫情谣言,同时要注意自我“屏蔽”一些关于疫情的负面情绪。在户外通风场所适当增加运动量,积极跟家人、朋友沟通。
在医生的耐心开解下,朱女士意识到自己面对疫情有些过分焦虑,并开始注意进行自我调节。
帮孩子带孩子焦虑难眠
有一类老年人群在徐海婷的诊室十分典型,那就是帮儿女带孩子的老年人。疫情严峻时,他们的睡眠问题也更突出了。
“晚上睡不着,白天很疲倦,饭也吃不香,每天都非常累。”65岁的林女士是典型的迁徙老人,从女儿生下外孙,就从山东老家赶到北京来帮忙带孩子,到现在已经快4年了。这段时间,因为疫情,小外孙没法去幼儿园,林女士的育儿压力骤增。
小外孙三岁多了,一天比一天活泼、淘气,林女士感到“跟不上溜儿”。除此之外,听说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强、传播隐匿,这也让她陷入恐惧,“小外孙每天户外活动,跟同小区的孩子互动,万一被传染了怎么办?万一出了点闪失,没法跟女儿、女婿交代。”疫情加剧了责任感带来的心理压力,焦虑在林女士心里与日俱增,也让她时常夜不能寐。
近一周,因为单位在相关的封管控区域,林女士的女婿被要求居家办公了,这也让她感到不自在。再加上挂念家中老伴儿的防疫安全和日常生活,林女士寝食难安,除了睡眠问题外,还出现了情绪低落、胃口变差的情况,“除了带孩子,一动也不想动,什么也不想干。”
通过专业的问诊,徐海婷认为林女士的焦虑抑郁情绪与睡眠密切相关,因此她建议林女士首先应从行为习惯上进行改善和调整。
她指出,林女士应该与女儿、女婿进行沟通,让他们尽可能在育儿方面多出力,“至少晚上睡觉跟着父母,这样不仅能够帮助老人改善睡眠质量,也更有利于建立牢固、良好的亲子关系。”
另外,徐海婷认为林女士存在“昼夜节律失衡”的问题——“白天在床时间较长,包括午睡、躺在床上休息等,会导致夜间睡眠驱动力下降,容易造成失眠问题。”她建议林女士,白天尽量缩短“在床时间”,不要超过30分钟。建议老人多进行户外运动,增加接受自然光照射的时间,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手机等电子产品发出的蓝光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带来睡眠问题。“看孩子本身是疲劳的,许多老人会从电子产品中寻求一点放松和愉快,但如果这种放松是以睡眠为代价,那就需要进行改善和调整了。”徐海婷建议,如果经过行为的调整,林女士的睡眠和情绪问题仍改善不明显,可进一步进行药物的调整。
“胖人”打呼噜有时是种病
“有报道说,肥胖的人感染新冠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还有报道说,肥胖可能会影响疫苗的效力。”虽然不能确认报道的可信度,但这样的说法给“胖人”刘先生留下了“心理阴影”。他认为自己这两年出现的睡眠问题,与此有关。
刘先生60多岁,身高1米7,体重190斤,身材有些肥胖。走进徐海婷的诊室,刚一坐下,他就直接提出了希望医生给他开些助眠药物的要求。
徐海婷仔细询问了刘先生的情况:刘先生晚间不仅入睡困难,还睡眠特别浅,经常睡一会儿就醒了。家人反映,刘先生打呼噜声音特别大,也经常出现打呼噜把自己打醒的情况。睡不着时,他情绪焦躁,反复出现“疫情焦虑”,越焦虑越睡不着。造成他白天疲乏、嗜睡,浑身不适。
“‘疫情焦虑’是加重您失眠的诱因,但并不是根本原因。”徐海婷察觉刘先生有多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特点,推荐他进行睡眠监测,以找出症结所在。刘先生不太接受医生的建议,“我就是睡得不好,吃点药就可以了,还做啥检查啊?”
徐海婷耐心给刘先生解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睡眠相关疾病,在老年人中很常见。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肌肉松弛度增加,气道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塌陷。塌陷较严重者就会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不找到症结所在,对症治疗,一味服用助眠药物,治标不治本,甚至可能会加重睡眠中的低氧情况,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经过一系列的宣教,徐海婷终于说服了刘先生,进行了睡眠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刘先生的AHI指数(呼吸紊乱指数)高达15,确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经过呼吸机治疗,刘先生夜间睡眠的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入睡时间缩短,睡得踏实多了。睡得好了,刘先生的“疫情焦虑”也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徐海婷介绍,睡眠呼吸暂停不仅会带来夜间睡眠问题,也会影响老人在白天的情绪和身体状态。“睡眠呼吸暂停会使人长期处在一个低氧的状态,影响老人的情绪调节。很多老人烦躁、多疑、易怒,还有一些头疼、心慌等生理反应都与此有关,长期低氧还容易增加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生。”
徐海婷说,对于存在相关症状的老人,一定要到专业机构进行检查,确诊病人应接受相应正规的治疗。
同时,她建议:老年人要保持良好的作息、饮食习惯,控制好体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病与肥胖有着很大联系。”戒烟、戒酒,对改善阻塞缺氧问题也有效果。存在这种睡眠问题的老人,要慎用助眠、镇静的药物,“镇静催眠药物一般都会有加重睡眠呼吸阻塞的副作用,应遵医嘱谨慎使用。”同时,医生提醒,因肥胖或呼吸道狭窄而出现的睡眠呼吸障碍,仰卧会加重阻塞,“采用侧卧位睡觉或许会好一点。”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乐琪
流程编辑:U016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