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贾,你到了吗?”微信群里,不断有人问。
“到了,到了。”小贾一个群一个群地回复。
小贾是卖草莓的,这样的群,他有7个,每一个都是满的——500人。
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他都到西北旺去送草莓。经常,他的群里,有的人离职退群了,又有新的人进群。小贾沉默寡言,最近关于互联网行业裁员的新闻,他也没关注,“他们不跟我聊不开心的。”
但他的草莓生意,正好开在互联网风暴眼中。
被草莓打破的“护城河”
北京的春天,似乎从来和柔风细雨无关。在上风上水的海淀区西北旺,大风把天空刮得干干净净。空旷的蓝天下,是一栋一栋巨型的办公楼。腾讯、联想、百度、网易、新浪……很多互联网大厂在这里办公。
时至中午,这个互联网风云际会之地,开始人潮涌动。人们从楼内走出来,去吃饭、去健身或者随便逛逛。“其实楼里什么都有,但就是想出来走走。”一个“码农”说,西北旺的每一栋楼里都是满满奋斗着的人生。而在街面上,每天早晨是疾行如风,夜间是归心似箭,只有午休这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可以让情绪慢下来。
去找地方吃饭的路上,聊几句最近看的综艺。在街心公园跑步的时候,停下来拍几朵花的照片。或者,单纯地,就是走出大楼,去买一盒草莓。
小贾的草莓,在西北旺,有口皆碑。但一开始,他不往西北旺送货。
老家在河南驻马店农村的小贾,早早就领略了生活的艰辛。他去大连打过工,“进厂,流水线”。他在北京上过工地,跑过滴滴,送过闪送,还收过破烂。他的草莓生意,最初起始于五道口的清华家属院。“原先也卖不过人家,我从批发市场进货,卖得再便宜,也没人买。后来,知道了,是不好吃。”小贾于是从本地进货,找在昌平种草莓的老乡。品质提升,客源随之拓宽。他发现,除了家属院,还有附近上班的“码农”来买草莓。“我一问,是网易的。”慢慢地,网易成了他的“大客户”。
在那时候,五道口附近,有搜狐、网易、快手。后来,百度把园区建在了西北旺,网易、新浪、腾讯、快手接踵而至。从2015年开始,小贾的草莓生意,也一分为二,中午送西北旺,下午送清华家属院。
“为什么大家都说我的草莓好吃,原因很简单,我的草莓是当天早上现采的。超市里的,从外地长途运输来北京,采摘的时候,肯定不能那么熟,不然,一路上,就给碰烂了。”
“小贾的草莓好吃”——口碑在西北旺逐渐传播开来。“我感觉,大厂之间跳槽挺频繁的,所以,有的人从网易去了别的公司,又带了新同事来买草莓。还有人离开网易,过两年,又回来了。”
草莓群从一个变成了七个,小贾微信里8000多个联系人,有六成以上,是他的草莓客户。
互联网企业之间,很讲究“护城河”,相互间存在壁垒。而在小贾的草莓群里,“护城河”荡然无存。各个大厂的员工,挤在一个群里,起初只聊草莓,后来开始分享生活信息,合租房子。疫情突如其来,网易大厦出现确认病例的那天,其他大厂,还在群里给对方加油。
一不小心,草莓也“互联网+”
大厂的大楼里,其实都有便利店。在西北旺街面上就很难看到商业气息。一个卖手工面包的小贩,离自己的摊位远远地站着,似乎这不是他的生意。只有人靠近看货的时候,他才走过来迎客。一个骑着电动车卖草莓的小贩,草莓藏在尾箱里,他戴着墨镜,不停地四下观望。西北旺严查街头游商,所以只能零星看见几个小贩。
后厂村没有什么商业元素,严禁游商摆摊,很难看见小贩的身影。
要生存就要改变,互联网企业随时想着创新。而小贾也早就放弃了游商的模式,悄悄完成了他的“互联网+”改造。最初,客户在微信群里下单,他根据订单量送货。每天中午12点半到2点,是小贾到西北旺送货的时间。拿货的客户,经常要排起长队。
客户拿到货,再到微信群里发红包。生意不错,红包也多。有时候,有客户忘了结账。有时候,小贾忘了点红包。小贾很长时间都没有改变收款方式,“都是回头客,没有人故意不给钱,相互信任。”
都说大厂员工收入高,小贾却不打听,“基层员工应该也不会特别高吧”。但消费能力确实强,“有人每天都订草莓”。200多元一箱的车厘子,几个同事拼单,也非常好卖。生意好的原因,可能还有西北旺的消费场景稀缺。“真没什么买东西的地方。”
在生意上,小贾一直尝试着新突破,最近还上线了小程序。手机里,他常使用的APP倒是没怎么变过。“看新闻,用网易。导航,使百度。跟人联系,主要还是微信。”他是大厂产品的用户,大厂员工是他的客户。他从来没想过当着面,给设计APP的大厂员工们提提意见。“咱这个文化程度,也不敢跟人提意见。只能人家给我提意见,什么水果好吃,什么不好吃。”
但不经意间,小贾也能看见一些变化。微信群里的人,每隔几天就会少几个。那表示,他们离职了。有几次,有人订了草莓,却在送货前突然离职。“我把钱退给人家,人家也跟我说,不好意思,会想着我的草莓。”
小贾没当真,直到有人问他送不送CBD,因为从西北旺搬到了CBD上班。他很少送西北旺和清华家属院之外的地方,为了老客户,也会跑几趟。“字节最近是不是还不错,不少客户去了字节。”不过,字节不太好送,办公地点分散。
“他们开玩笑说,想跟着我卖草莓”
一段小视频,上周在网上流传,一个刚刚离职的大厂员工,站在昏暗的夜色里崩溃呐喊。据称,视频拍摄地,就在小贾经常送货的地方。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毕业、优化、裁员等等围绕着互联网企业的话题,不断登上热搜。但所有这一切,小贾都不关心,他关心的,只是微信群人数的变化。他准备拓展自己的业务,因为微信群人数在增加,客户需求也在增加。“都是那么大的企业,肯定没事的。”
每周一到周五,他中午送西北旺,下午送清华家属院。周末,送其他零散居住的熟客。这个季节,他卖草莓。“五·一”以后,他卖西瓜。秋天卖葡萄。每年10月到12月,北京没什么水果出产了,他就休息。12月之后,草莓又上市了。年复一年,如此循环。
奔忙在路上,不轻松,但也不用坐班。“我天天在路上跑,累了听听歌,比总坐着强。”曾经有大厂让小贾去办公楼里卖水果,他想了想拒绝了。“我现在这样,有奔头。而且,你让我坐一个小时,行。坐一天,坐不下来。”小贾的姐姐和弟弟,如今在昌平种草莓,自己家族已经快要搭建起完整的供应链。他老婆孩子都在昌平,租了个3000块钱(月租)的两居室。“够住,日子过得还行,不错。”他说,卖草莓,改变了他的人生。
有时候,送完草莓,半夜从城里回昌平,路过西北旺,看见灯火通明的大楼,就知道那里还在加班。有时候,看见草莓群里分享的租房信息,3000块钱(月租)租个主卧,“感觉人家压力真大”。
客户们只买草莓,极少给他聊工作上的事。但小贾能看出来,有的人很累,刚刚熬过夜,黑眼圈深。有的人,刚大学毕业时间没多久,发量已经不多。有不止一个人,会跟他说:“小贾,我跟你卖草莓去吧。”小贾嘴角一扬,知道是玩笑。
“曾经吧,我也羡慕过他们。”小贾说,自己不是读书的料,早早步入社会,尝尽人间冷暖。在工地上班的时候,最苦最累。他会想,要是有文化,考了大学,毕业能进办公室上班,有空调有暖气,该多好。
机缘巧合,他因为卖草莓,接触了天天在办公室上班的人群。“不容易,我说实话,觉得他们不容易。人家大楼还亮着灯的时候,我都已经上床睡觉了。”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毅
流程编辑:U016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