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历史

丁龙何许人也?一张支票和一封发起信揭开“建成汉学系”的秘密

2020-06-24 17:03 北京晚报 TF023

本月28日是丁龙寄支票发起捐建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119周年。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报道,经过多年追寻,终于在广东台山找到丁龙的身世,他原名叫马进隆。因为方言发音和其他因素,在美国的名字改叫丁龙。

作者:海龙


 

今日哥大东亚系一瞥

一个百年前在美国以下层华佣身份生存的中国华工,何以发起这样的义举?并带起全球华人数年来持续不懈的追寻。本文作者作为丁龙传奇最初的史实披露者,多年来持续关注这场追寻的进展情况,此文为作者为本报独家撰写,丁龙——因他以这个名字名世,为叙述史实和方便读者理解计,本文姑且仍称他丁龙。

一. 丁龙魂归何处?-来自台山侨联的确切消息

廿多年前,我撰写哥大校史及汉学史时发现它的东亚系是近百年前一位名叫丁龙的华工发起捐建的。虽然此事作为民间传说有年,但一直流于故事和误传。我当年通过查找校史档案及丁龙、卡本蒂埃同两任校长间亲笔信等文献把事实厘清,在报刊和《哥大与现代中国》一书中发表。其后又应邀在海内外报纸上刊载。近年来这些材料在国内又被自媒体等以各种形式传播,几近家喻户晓。

1990年代尚没有搜索引擎。眼下稍微动动手指头就能轻而易举获得的信息当年都要到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室去大海捞针般搜寻,且时常劳而无功久久没有任何收获。有时一条线索断线或分叉要很多时间修复。其间的辛劳,用筚路蓝缕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所幸我的专业是人类学,我用人类学研讨文化誌的考据方法将文化考古和采访、口述历史结合,并用田野工作的方法甄别原始文献及证据链还原,最后基本上复原了它整个可信的史实过程。

丁龙原只是个名目和模糊的影子,寻找他屡屡碰壁。直到在校史博物馆发现他跟卡本蒂埃的关系才算寻到线索。但是,寻找卡本蒂埃也不容易。他并不是一个名人,在各种工具书上找他都浩渺难寻。后来侥幸在一本《加利福尼亚州指南》上发现了线索我才第一次将他跟丁龙史实渐次厘清。却喜时光和科技都发展飞快,拙文发表后经过数年发展,包括英文网站、资料库和工具书都为此开设了专门渠道。当年的坎坷都成了后来者的坦途。今天找到了丁龙,对先贤的业绩有所告慰,使我感动且如释重负。

丁龙文章在海内外发表后,在全球华文世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后,各家电视台因此来哥大采访多次。因为兼写哥大校史的关系,我被校方指令配合采访并提供原始资料。丁龙后来被过分炒作,我渐渐退居致力发掘史证史料工作。我深知,丁龙是个做实事谦逊的人。他百年前此举并不求闻达,他当年的梦想就是渴盼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被世界尊重,他捐款名下面写的是“一个中国人”。这称呼看似平实,却像金子般沉甸甸的。

遗憾的是,当年我写出了丁龙,却没寻找到丁龙的归宿。丁龙到底魂归何处?媒体也不断发出呼吁。因拙文的契机,引发了后来中、美乃至全球的寻找丁龙运动。

今年已是丁龙发起捐建哥大东亚系119周年。而在前不久,我得到了一个值得欣慰的消息:丁龙找到了!他的家乡在广东台山。这次寻找丁龙的一位主持者是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他事迹的南非华人陈家基先生。陈先生数年前因读到我的文章而万里迢迢来信跟我建立学术交流关系。这些年风风雨雨,其间好多当年热心“寻龙”者烟消云散,而他却一直初心不泯、执着地寻找着百年前丁龙的蛛丝马迹。

四月初,陈先生联系我,请求允准使用多年前我在《羊城晚报》发表写丁龙的长文作为发动台山群众寻丁龙的号召文。坦率讲,当时我并没有特别激动。此事闹腾已经不少年了,这次能否有着落,实在是个未知数。

东亚系所在之垦德楼

没想到,陈先生这次是有备而来。他马上联系了当地政府和侨联,发动全球台山籍华侨在几代人间上下求索,居然很快有了令人鼓舞的消息。——台山侨联转发拙文不久,就有多位当地华侨世家提供线索。陈先生和侨联及相关人士梳理情节,很快认定丁龙之所以一直无法寻获的原因是他不姓“丁”而姓“马”,他的原名叫马进隆。因为当年到美国做苦力,他使用的名字叫“进隆”而台山方言进隆发音是“丁龙”;在美国他的文件资料上的名字Dean Lung就成了后来世人所知的丁龙了。

接着,这个小组不止找到丁龙的家乡、故居、坟墓,更可喜的,是他们找到了丁龙在美国后人的确切信息。通过丁龙的曾孙辈,他们找到了当年丁龙的主人卡本蒂埃给丁龙的信件,上面有丁龙的字迹;所有的地址、情节和当年事实都契合无误。当地政府和CCTV对此做了详尽采访并将调查全程播出。

二.一张支票,一封发起信-丁龙得以建成汉学系的秘密

百年前丁龙以籍籍无名下层华佣之身份,居然能在美国发起并建成世界名校中一个专门研究中国的科系,这在当年华人地位低下的纽约不能不说是个奇迹。直到今天,人们仍然不免感到好奇:一个贫穷劳工,何以能促成如此大事业?

让我们把目光放远些,回顾一百年前的美国和纽约的大环境,这样比较容易看清当年创造“丁龙奇迹”的背景及促成他创建汉学系成功的机会。

1901年世界上发生了不少大事,这一年也是哥大发生大变革时期。它刚从曼哈顿中城搬到晨边高地现址不久;校名也从学院改为大学,它力求拓展提振士气、以新面目示人。那时的哥大除了扩大了校址无数倍以外,它也在攻城略地筹建新学科、在全世界招兵买马誓将哥大建成世界级名校。这些都为汉学系的诞生创造了客观条件并铺垫了序曲。

而这时,世界东方的中国更是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动荡:头一年刚经历过八国联军的蹂躏,清廷此年被逼订立了丧权辱国的 “辛丑条约” 。这轰动世界的大事不可能不震惊纽约。中国以此等面目为当时纽约关注,实在使人心碎;因为刚刚几年前李鸿章访美才在纽约引起过旋风般的欢迎和轰动,而这次亮相,竟是这种悲催的结局。

由于远东暨东亚事务无疑会在今后国际关系上承担更重要意义,恰巧在1900年哥大有著名东方语言学家威廉姆斯?杰克逊、理查?高泽尔和著名人类学大师弗兰兹?博厄斯三教授向校长呼吁哥大要建立汉学研究项目。巧合的是,当时的哥大校长赛斯?洛家世中也有中国背景。校长家族为19世纪后期纽约最大的中国贸易商,他祖辈和父辈多人参与创办并管理远东最著名的美资旗昌洋行,旗昌主要贸易伙伴是广州的十三行。所以,毋庸讳言,校长对中国也是感兴趣的。就哥大建汉学系而言,这时几乎是最佳良机了。

恰在此时,丁龙和他的主人卡本蒂埃给哥大校长写了这封著名的发起信并寄来了支票。值得留心的是,他们紧锣密鼓在纽约计议成立汉学系时,正是清廷遭逢奇耻大辱之日。地球的另一边,在1901年5月26日,慈禧向八国联军通电同意庚子赔款9. 8亿两白银——这是整个中国11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基于其时中美两地通讯之艰难和政治机密的原因,当时丁龙们显然不可能知晓中国被逼的这桩耻辱的交易。但巧合的却是在6月28日,丁龙用一己的意志力发起捐建汉学系并渴求以此架起沟通中美两国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桥梁。丁龙的脚踩的步点正在世界变革史的始发键上。

而当时的美国面临上升期,它有占领知识制高点、理解世界的愿望。要想了解世界,当然避不开理解中国。因此,可以说丁龙建汉学系的呼唤正呼应了时代和世界的潮流,哥大汉学系也是这种天时地利人和诸因素的合力催生的。

东亚系所在之垦德楼远眺

而这件事的“人和”部分最重要。汉学系的创建我们不能忘记卡本蒂埃的贡献。没有他的力争和坚持,我们今天不会看到丁龙的名字,甚至不可能建成这样一个系科。首先,他任哥大校董有跟校方上层沟通渠道。其次,丁龙的呼吁和捐助只是发起,卡本蒂埃本人为此追加了数十倍于此的捐款,甚至几乎为此倾家荡产。第三,卡本蒂埃拒绝用清廷高官或自己命名而坚持如不用丁龙命名教授讲席他就撤资坚决退出。这最后一点让校方不得不妥协而保留了丁龙的名字,使我们在百年后有了追溯事迹本源的可能。

其实还有另一名丁龙同伴Mah Jim也为成立汉学系捐了款;他们是同乡、同事,也同样是朴实的中国人。传统的中国人除了有一种关心天下事的襟怀,还有一种侠义之风。丁龙读过孔夫子的书,也在旧金山和纽约这样的大码头闯荡过,建立了汉学系,他没居功却云逸隐去;使得后人因此寻找了百年……

在这次的找寻中我们获知,这些年人们在全球千呼万唤,丁龙在美国的第四代已经知道了当年曾祖的故事甚至已经到哥大实地踏勘过。但如同乃祖,其后人并没有因此居功。在CCTV已经播出丁龙事迹并全球呼唤时,他们除了提供必要的证据以外,连面都没有显露一下。

三.丁龙与卡本蒂埃-同样的胸襟,一生的友谊

丁龙原为卡本蒂埃的佣工,但卡本蒂埃却从他身上看到了华人勤恳、宽容和忠恕的品质。丁龙成了他认识中国人、认识中国的一个窗口。经历了多年的风风雨雨,他们从雇佣关系变成了同伴甚至亲友般的关系,可这种关系却并没能如他们所愿的那样持续下去。于是,前面丁龙的故事就没了结局。这也是百年后人们全球寻找丁龙的一个肇因。

当年我根据史料还原了丁龙故事后并没有停步,我当然想找到丁龙的归宿。但哥大档案里几乎没有丁龙的线索,我只能从紧盯卡本蒂埃入手。卡氏后来成为哥大女校和哥大本部的校董,他的信息似乎好找些。但查遍哥大相关档案,却不再有丁龙的任何记录。2004年为了庆祝哥大建校250周年,我扩大线索查找了纽约州府和市府的文献。很幸运地,我发现在纽约州高文镇有一条以丁龙命名的路!

这线索太振奋人心了。按照这个信息继续搜寻,我发现这个小镇是卡本蒂埃家乡的邻镇、他晚年就终老于斯。事情已历近百年,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我给当地镇公诉写了封信咨询情况。没想到不久,高文镇公所居然回信了!镇上的历史学家(大概相当我们的文书兼史志办主任)菲莉斯?基勒热情提供了很多信息,让我喜出望外。她还悉心复印并寄来了了一些罕见的丁龙和卡本蒂埃资料。在她寄来当地史志学家布朗逊?泰勒的《高文镇史图册》相关章节里,说到丁龙可能殁于此地,而且葬于卡本蒂埃祖茔;但基勒女士说那里并没有丁龙死亡证书和坟墓标志。不想这个信息却误导了我多年。我因此在纽约和旧金山档案寻找了很久。

卡本蒂埃卖掉捐款建汉学系的在纽约市的故居

我也发现了卡本蒂埃当年曾经捐款给岭南医学院的信息并在文汇报等报刊上刊介,希望能帮助国内学者能打开思路在广东地区找寻线索。丁龙到底是终老美国还是回到了中国家乡,我时常抚摸着当年丁龙、卡本蒂埃和两任校长通信的复印件苦思冥想寻找线索,思索着丁龙的归宿。卡本蒂埃当年给校长信里的话语滚烫,催促我了解此事的结局。当年他给校长写道:

“五十多年来,我是从喝威士忌和抽烟草的帐单里一点一点地省出钱来。这笔钱随此信奉上。我以诚悦之心情将之献予您去筹建一个中国语言、文学、宗教和法律的系;并愿您以丁龙汉学讲座教授为之命名。这笔捐赠是无条件的,惟一的条件是不必提及我的名字。但是我还想保留今后再追加赠款的权利。……” (1901年6月8日信)

言及丁龙的个人品格,他这样写道:“不错,他是一个异教徒,正像苏格拉底、留克利希阿斯、艾皮克蒂塔也都是异教徒一样。…… 这是一个罕有的表里一致、中庸有度、虑事周全、勇敢且仁慈的人;谨谨慎慎,克勤克俭。在天性和后天教育上,他是孔夫子的信徒;在行为上,他像一个清教徒;在信仰上,他是一个佛教徒;但在性格上,他则像一个基督徒。” (1901年7月20日信)

后来我发现,这同一封信里的观点,后来他也申诉给了1905年《哥伦比亚大学季刊》。在这里,他暗示美国国家政策对丁龙的不公以及丁龙有可能离开了美国:“关于丁龙,我想说几句话。他本该很愉悦自由地在这块土地上安家并接受教育。但是,并没进行任何关于是否适合及配不配享有的考量,他就被拒绝了在此定居和获得公民的权利。这种权利,其实几乎一钱不值——差不多从南欧和西亚蜂拥而至的任何一个流浪汉和杀人犯、甚至从非洲来的未开化者都能随意获取。……”

事实上,根据最近发现的资料显示,丁龙真的是在那时候被迫离开了美国。卡本蒂埃对美国当年排华法案的控诉是一针见血和充满悲愤的。

丁龙回到了家乡广东,从此他们相隔万里。此时的卡本蒂埃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他非常怀旧,在这风烛残年,他写给丁龙的信很感伤。今天我们从丁龙曾孙辈提供卡本蒂埃亲笔信中可以读到,直到93岁即将去世前一年,他还写信给丁龙,盼望丁龙能到高文镇再来看望一下他。

丁龙当然也思念卡本蒂埃。他不断给后人述说着当年,说着卡本蒂埃和哥大汉学系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孩子们的心里发了芽;所以他们知道卡本蒂埃信的意义,冒危险将它们保存到了今天……

卡本蒂埃是个慷慨的人。他不只是助捐了汉学系,他几乎把全部家产都捐给了教育和医学事业。据哥大档案记载,除了汉学系,他也给哥大女校、哥大本部和哥大医学院、儿童医疗机构捐资很多。卡本蒂埃也曾捐资加州大学兴建中国研究系科和项目。前面说过,他还给遥远的岭南医学院捐款;据说这“卡朋蒂埃堂”今天还屹立在中山大学东北区。

除了教育,他也关注医疗;在他晚年,他回到了高文镇。他将父亲的祖产捐建肺结核(当时是绝症)疗养院,并连年捐款资助。他还捐建了镇医院,建成了疗养院和医院后,他的善举资助了很多当地人就业。别忘了,他在家乡还捐建了“丁龙路”。他去世以前几乎把一切都贡献了,用今天的话说,是纯纯粹粹的“裸捐”。

而在世界的另一头,根据最近发现的丁龙家乡史料,丁龙回国后也继续捐建家乡教育等公益事业。他的后人里也有多位做教师。虽然远隔万里,他们的情怀和胸襟是一致的。

四.薪火相传-从《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到《四库荟要》

哥大建起了汉学系,若没有中文图书的支撑当然也难以进行起码的教学和科研。在讨论汉学系建系过程中,适逢哥大赛斯?洛和尼古拉斯?巴特勒两任校长交接,他们几人间书信往来频繁。信中披露为了表彰丁龙和卡本蒂埃的贡献,当年夏季哥大学生毕业典礼时校方就宣布了即将建立汉学系的消息。

紧接着,当年10月13日《纽约论坛报》上也用很大篇幅介绍了丁龙捐建汉学系消息。这些情况引起清廷驻美大员的关注迅疾将此事报告了北京。我曾经查阅到在此期校长信件中提到伍廷芳接触及想用清廷大员名义参与的内容,可见在丁龙发起建立汉学系之后中国政府官方人士参与了互动。其后慈禧太后为丁龙精神感动,捐助了全套五千多册宫廷珍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巨著。这套丛书卷帙浩繁、版本也非常珍贵,慈禧的赠书成了初建中文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经历了百年风雨,原来的汉学系此后渐次扩展成了中日文系、东亚系。它在探索汉学以及儒学乃至于译介中国古典文献方面贡献卓著,在研究中国文学方面也深有影响。但坦率地说,这些影响在1999年我写华工丁龙建立哥大汉学系的文化誌发掘报告发表以前,其优异只是闻名于学术界内部的。拙文在海内外书籍报刊上发表后,这个比较偏重于象牙塔的学术系科开始为一般读者瞩目。自此“丁龙热” 全球启动。

当年慈禧太后捐赠给哥大中文图书馆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与系科相呼应,哥大与汉学研究配套的中文图书馆此后一百年间也表现不俗。因为种种特殊因缘,留美的哥大学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影响几乎超过了任何一所国外名校,我曾出版《哥大与现代中国》大致介绍。据考,哥大中文图书馆的建立在北美是第一家,而它中文资料庋藏也属名冠北美的。

除开创时期,其后在抗战年间很多中国学人及美国中国研究巨擘费正清也帮助哥大东亚图书馆搜集购买珍稀中日文图书。迄今,不止是中国古典文献收集较全,哥大收藏中国近现代史报刊杂志也属海外独擅。此外,图书馆当年收集的中国县志和家谱也堪称一绝,很多国内已不存的资料这儿仍能发现。因之,常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投奔这里研究孤本并核对珍稀史料。

值得特别书写一笔的是,自廿年前笔者关于丁龙事迹文章发表后,华人世界深受其感动:当年中国风雨飘摇国难当头,丁龙尚能以羸弱之身支撑强国梦,而2000年的中国正是厚积薄发冉冉待升的当口。其时亚美欧各洲的华文媒体传播丁龙业绩,CCTV也来纽约采访播放丁龙史实,引发了景仰先贤的热潮。除在民间的热议,也引来了不少的效法丁龙、薪传中华文明的善举。其中最著名的是2014年初香港某慈善机构通过我向哥大东亚图书馆捐赠了又一中华宝典《四库全书荟要》。

这跟一世纪前慈禧赠书形成了一个隔世的百年呼应。《四库荟要》是乾隆敕令编纂《四库全书》时的一份摘要精粹本。但学界公认《四库荟要》有着《四库全书》无法相匹的特点:一是书品精美;二是选编慎重。因为编《四库全书》时皇帝要求对大批古籍进行审查、甄辨,把不利于统治者的内容全都加以改动、删除甚至禁止和焚毁;而编《四库荟要》目的仅供皇帝御览,因此《四库全书》中所删除的文字、段落、篇章,在《四库荟要》中都一一保存,所以它在版本上具有全文全本的优势。作为学术研究,这是一套更权威的版本。

虽是精选本,但《四库荟要》仍然篇幅巨大,共有20828卷。其分量几乎是《四库全书》的三分之一。《四库荟要》自乾隆年间诞生后有着传奇的经历,它躲过多次兵燹战祸,在1924年才被重新发现。这次香港慈善家捐助哥大的《四库荟要》共精装成500册共32大箱,填补了东亚图书馆的馆藏空白,在造福新一代的学子和全世界的读书人。

当然,效法丁龙精神的实例不止是这一桩。此后还有国内学人、美国民众和其他机构读了丁龙事迹后点名向东亚图书馆捐助并建立基金事项,这些都是发扬丁龙精神、维护他当年心志香火永续的业绩见证。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3

分享到

学术界终于找到丁龙了,家书揭示了他的身份

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每一幅绘画作品的后边都站着一个人

历史上的淞沪会战什么样?亲历者张嘉璈的私人日记提供了一个视角

老北京文化第一街居宝地坐拥“朋友圈” 琉璃厂因何得名?

周瑜被抹黑 不怪罗贯中

方能自省最可贵,夏衍的考试在如今也有重要意义

龚自珍三游法源寺 所看所思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