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旧照

AI技术修复上色的老北京火了,从影片内容看可能有这个错误

2020-06-02 11:17 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TF019

最近,一段10分钟的老北京视频火了,网友点赞超过10万人次。这段百年前的彩色视频有着油画般的质感,人物也更活灵活现,让老北京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大阮府胡同,一四合院二门垂花门前,两位老北京在寒暄。 上色视频静态修复图

这段视频是由北京小伙儿“大谷Spitzer”利用AI技术修复上色的,黑白视频上色后,仿佛有了灵气,人物面目更清晰,动作流畅。

据大谷Spitzer介绍,原始视频使用的是来自加拿大数据库,标注为1920年至1929年拍摄的资料影片。不过,从影片内容看,年代标注可能有误。片中人物都留着辫子,正阳门城门已经修缮完毕,克林德牌坊尚未拆除,由此可以判断出,视频拍摄于清末,大体是1908年至1910年间。

1908年,大户人家(带大型棺罩)的出殡队伍穿过克林德牌坊。上色视频截图

这一拍摄时间和“地球档案”的拍摄时间基本吻合。在1909年到1931年间,巴黎银行家阿尔伯特·肯恩聘请了6位摄影师,前往50多个国家,拍摄了几百小时的电影和72000张彩色照片,这一壮举被称为“地球档案”。

1909年到1913年间,肯恩和他的摄影师两次来到中国,拍摄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彩色照片,这些修复前的黑白影片很可能也是当时拍摄的。

原始视频比修复过的长4分钟,几乎都是街拍,但正是这种随机记录,将集市、出行、送葬、买卖、礼仪等老北京的生活方式收录了进去。

原视频中的西洋马车

我们可以看到清末的街道繁华,交通工具也丰富,既有传统的轿子、驴车、骆驼,也有刚引进不久的西洋四轮马车和东洋人力车。

老百姓出行用的驴子两轮车

1930年代的西洋马车

1930年代的人力车夫

在老北京,只有少数官宦人家才可能有条件使用马车,大宗货物则使用比驴车更便宜的骆驼运输。普通百姓出行基本靠木轮驴车,由于中式驴车没有减震,车内空间小,舒适度差,清末又引入西洋四轮马车。这种车拥有转向系统、悬挂系统,一般是高等级的外国官员才用得起。1900年前后,日本的人力车引入北京,没橡胶轮胎,车轮仍用铁皮,但造价低廉,很快就流行起来。视频中可以看到,中式马车和东洋人力车是当时重要和常见的交通工具。

上色修复视频中:一位满族妇女与一男子行礼

拍摄地大阮府胡同民宅

视频中还有一段完整演示,发生在大阮府胡同一个四合院的二门垂花门前。几个人打招呼,因人物民族、性别、身份不同,礼节也多有不同,可以说是对老北京礼仪的真实示范。

这段视频摆拍的痕迹很重,因为打招呼的场景明显应该是发生在四合院大门外,而非二门外。北京人老礼儿多,两个不同辈的满族人相遇,一般使用“打千儿礼”,打千儿是施礼者左膝前屈,大腿后弯,上体稍向前俯,右手下垂,这是一种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间的礼节,通常是晚辈给长辈行的礼,如果用在同辈中人,代表对对方特别尊重。同辈的汉族相遇,一般用“作揖礼”,行礼时双手互握合于胸前,表示真诚与尊敬。满族妇女相遇,通常使用“蹲安礼”,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

破庙中隆福寺庙会

视频中还出现了两个热闹的庙会场景,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庙会风格。其中,在空地摆摊或搭棚的是厂甸庙会,有破庙的是隆福寺庙会。

1930年代人山人海的长甸庙会

厂甸周围有三座庙,乾隆年间这里的庙会就已经闻名京城。1918年,厂甸庙会被北洋政府认定为当时惟一的官设春节庙会。在厂甸的土地祠西侧,有一条小巷叫安平里,得名于胡同口的安平公所。它的职能有三:种牛痘局,接种天花疫苗;训练兵勇,每夜巡逻;同时还要负责公共消防灭火。视频中,在热闹的小吃摊后面的墙上,就写着“安平公所”。

1920年前后的隆福寺山门外古董摊儿 山本明摄

还有一段庙会场景,明显在一个破败寺庙中。1901年,一场大火把隆福寺的钟楼、鼓楼、韦驮殿、大雄宝殿烧成一片废墟,隆福寺的宗教活动开始衰落,商业逐步占据了被烧毁的寺庙空间,甚至有些商用房已经建在了寺庙之内。

1908年,大户人家(带大型棺罩)的出殡队伍穿过克林德牌坊。上色视频截图

清末明信片中的大户人家出殡场景

过去,殡葬仪式的繁复程度可以和婚礼媲美,这些繁琐的仪式非常容易吸引外国人的目光。视频中能看到三组不同身份的人的出殡,有两组是16人的小杠,有一组32人的大杠。清代,使用多少杠夫抬棺是有等级限制的,普通人家通常8人、12人、16人,官员可以使用32人、48人、64人,只有皇帝才能使用108人的最高规格。出殡时,前面是打着招魂幡的逝者直系亲属,后面有抬着伞盖的,也有鼓乐等仪仗人员。杠夫都是一水儿的绿色或蓝色号衣,头戴红缨帽,单手叉腰,喊着号子前行。

一段视频,就还原出这么多历史细节。解读这些内容,仿佛时空穿越一样,让我们看到了今古的相同与不同。

1908年,安平公所前的摊位及厂甸庙会土地祠、吕祖祠。 原视频截图拼接图

来源: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流程编辑:tf019

分享到

北京街头小吃撤摊儿进店:卫生改善价格略涨,不再“靠天吃饭”

无论“土著”还是“北漂”,在这套丛书中可以找到老北京风貌

逝水流年,往事如烟,忆老北京东四一带故人故事

老北京水井为何苦井多甜井少?宫廷每天派车出西直门,到京西玉泉山取水

记忆,是能够让老北京复活并显影的“试纸”

老北京无空调无电扇的年代怎么过三伏?暑汤摇扇夏衣别有特色

老北京夏天的味道:“旱三白”、“蛤蟆酥”、“酥瓜”都是啥?

从数字看老北京:一口京腔,二口二黄,三餐佳肴,四季衣裳

老北京风情:大碗茶

天贶节:老北京的“洗晒节”

老北京这道名小吃颜值味道都不讨喜,大家为何却越来越上瘾

老北京人钟爱的老豆腐好不好吃全在作料,对比豆腐脑至少有4点不同

180余张珍贵照片,46万字原刊报道,1870年代外国人怎么看中国?

八臂哪吒与明朝改建北京城有关?施爱东:传说的产生不会早于1940年代

端午节是防疫节,老北京为了与疾病作斗争也是拼了

“崇效寺的牡丹,花之寺的海棠” 一日看遍旧京花

将火车车厢作为临时隔离营,自制口罩,北京曾有位战“疫”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