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地理

探寻亓连要塞:隘口名称扑朔迷离,明初发生过一场著名战事

2019-12-03 01:02 北京晚报 TF011

亓(qí)连关也称亓连口或亓连口关,位于怀柔区雁栖镇莲花池村,与慕田峪长城遥遥相望。虽说亓连关的名气不大,但因其古时位于长城孔道险要之处,又是著名的蓟镇长城与昌镇长城的分界关隘,是蓟镇石塘路西起第一关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明代《四镇三关志》和清代《顺天府志》均记载,蓟镇“东自山海关,连辽东界;西抵石塘路亓连口,接慕田峪昌镇界,延袤一千七百六十五里。”《三镇边务总要》记载:“亓连口,通大川,正关水口宽漫,通连骑,极冲。”

极冲之地,自有其魅力所在。亓连关长城为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所建,至今已有600余年。光阴荏苒,岁月沧桑。今天,亓连关长城仍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原生态的风貌呈现于世人面前,诉说着它风云激荡的前世今生。

作者:于书文

1908年,美国人威廉拍摄过亓连关长城,从同一位置拍摄可见,此段长城变化不大。 摄影:袁维忠

扑朔迷离的隘口名称

亓连关建于山谷处,这里山势陡直,关口处急转直下,城墙也修出90度的雉堞,极为惊险。山顶上,城墙连接着敌楼,一路伸展而去。山上的敌楼与城墙还保持着原样,旧关于1972年修建“范崎公路”时拆掉。目前的亓连关是按照当年关城样式择地重修的,现莲花池桥的位置才是当年亓连关水关遗址。

此关为明蓟镇长城石塘路管辖的最西关隘,向西南可连接慕田峪长城大角楼,向东可达神堂峪长城。今属密云的石塘路是九边十一镇长城中蓟镇“西协四路”之一,明代军事上的地位,大致相当于一个军分区指挥部驻地。

我曾探究过怀柔长城的所有关口,唯独亓连关的名字十分奇特。它既不属于地形特征,也与附近村庄毫无关联,史籍中更无任何记载。走访民间,大致有三种说法,各有不同,更显得扑朔迷离,神秘莫测。

一说修建长城时,一位名叫亓连的督军带领修关,他身先士卒,与兵士同甘共苦,后不幸殉职,时人为纪念这位督军而命名亓连关。另有一说,修关时条件艰苦,耗时数载,凿石筑墙,砌砖和灰,极尽人力物力。虽水源充足,用之不竭,但粮食有限,供应不及时,饿死了很多人,人称“缺粮口”,后讹传为“亓连口”。

第三种说法似乎也有一定道理。亓连关所在的村子叫莲花池,姓氏以温、傅、张为主,大都为明代山西移民而来,也有守城官军的后代,但并无亓姓人家。老人回忆,村内的莲花泉,泉水一直清澈透明,无论季节更迭,干旱灾荒、兵荒马乱从没间断过。此泉为雁栖湖的一支源头,泉水很大,喷涌而出,就像盛开的莲花,村庄由此得名。过去,亓连关也有写作“开莲关”的,不知是笔误,还是这个名字确实与莲花泉有关。

与村内老人聊起此事,对几种说法均不能断定。无论怎样,亓连关都是重要关口,我很倾向第一种说法,尽管在史籍中还没有发现“亓连”这个名字,但心里仍希望这一座关口能与英雄的名字相联。站在关口前,望着两侧高山,山势险要,中间山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有翻过这座山,才是关外的交界河。现在,山上的敌楼与城墙还基本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关口处急转直下,关门外曾遗存有两门古铁炮,后来修公路时把门拆了,铁炮则当废铁卖掉了,令人十分痛惜。

笔者遍查史料,明代关于亓连关较早的记载应当在《明实录》中,洪武十五年(1382年):“北平都司言:边卫之设,所以限隔内外,宜谨烽火,远斥堠,控守要害。然后可以詟服胡虏,抚辑边民。按所辖关隘……曰亓连口……凡二百处,宜以各卫校卒戍守其地。诏从之。”《四镇三关志》记载亓连关始建于明永乐年间,隆庆四年、万历十七年、万历三十三年均有重修。

今年8月,我在慕田峪参加长城文化节期间,景区的王峰告诉我,明代有关亓连关的三通重修石碑,均收藏于慕田峪。于是见到了万历十七年修城碑碑文:“万历十七年春防,分修亓连关敌台一座,周长一十二丈……望亭房一座。又修亓连关堡营房九间,于五月二十七日修完。”隆庆四年碑文记名蓟辽总督谭纶、巡抚刘应节、总兵戚继光,石塘岭等处地方参将陈勋等鼎建;万历三十三年碑文记名都司韩锡、千总阮继光,鼎建完成敌台城墙墙体。他们的名字刻写在石头上,那些石头和名字与巍峨的长城一起万古流芳。

原关口在修建公路时已被拆除,此为异地复建的亓连关口。摄影:于书文

史上留名的明初战事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军攻克大都,元朝顺帝向北逃遁,元王朝土崩瓦解。但是,元朝的残余势力在北方依然十分活跃,他们从未放弃对中原的回望。明军则采取攻势,以消灭元军有生力量为主。为了避免在沙漠作战,明军重点占领战略要地,对其他地方,先打后退,引诱元军,再来再打。

明初,大将军徐达奉命北征,率军在亓连关长城关外与元军展开了最后一战。结果徐达大获全胜,擒获了元平章事康同佥(相当于丞相)。元顺帝退走漠北草原,元朝灭亡。《明史纪事本末》有“徐达败元于此”的简略记载。600多年过去了,这次发生于怀柔长城的著名战事几乎很少有人提及,甚至没有人知道当年的古战场就在亓连关外的交界河。为了弄清楚这次怀柔长城历史上著名的战事,笔者曾多次到交界河附近探访。最近查看并拜读了学者梁向东《大明宣府纪事——扫除残元势力》一文,对此战事有了较为详尽的了解。

明洪武二年(1369年),元顺帝携后妃、太子等盘踞在上都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为了覆其巢穴,最终解除元军对北平的威胁,征虏大将军徐达率军出击。当年11月,徐达率领大军进入燕山山脉,追剿败退的元军。经过昼夜行军,于怀柔亓连关外的三角村(今交界河)与敌遭遇。顿时狼烟四起,喊杀之声声震山谷,血战之中,擒获了职位相当于丞相的平章事康同佥及一名皇家医官。元顺帝带领后宫妃嫔、一些皇族以及数万残军退走漠北草原,元朝就此灭亡了。

关于这次战事,我曾拜访过怀柔文化名宿王宝骏老先生,他说这是明代推翻元朝的最后一战,也是发生在怀柔长城关外的著名战事,由于时间久远,史籍记载得不多,人们很难了解战事详情。对于战事发生地,老人说过去曾有人认为在八道河村,不准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直隶”二记载,“亓连口,在黄花镇东第十一关口也。其东北二十八里有三角城,本名三角村,徐达败元于此。”王老曾写过《三角城三角村三尖塔》一文,对三角村演变为交界河做过考证,认为交界河西通臭水坑、南通亓连口、隔山通慕田峪、贾儿岭,“三角”实为“三交”,是今交界河独具的特点。

昔日古战场,如今新农村。村内绿色河谷边一个简洁的现代派建筑映入眼帘,这就是全球最美的十八座图书馆里排名第八的篱苑书屋,国内仅此一座入选。设计者是清华大学教授李晓东。书屋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方形建筑外观,采用当地柴火棍装点,显得别出心裁,新颖独特。设计者把来自满山遍野的4.5万根柴火棍,布置在玻璃幕墙上而形成篱笆,原本图书馆的玻璃与钢的混搭结构,因为错落有致的柴火棍的点缀而变得平易近人,别有韵味地营造出浓浓的书卷气。

我看到很多人慕名而来,有旅行的,有享受午后阳光的,更多的是在静谧的阅读空间,满足知识的渴求。来宾们以各自最舒服的姿势或趴或躺,和书籍做着最亲密的接触。被水面、栈道、鹅卵石以及绿叶幸福包围着的篱苑书屋,像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孩,就这样轻轻出现在大众面前。在这里,长城脚下的战火烽烟早已远去,大自然的恬静幽雅和淡淡书香扑面而来。

亓连关长城最险处位于关口东北侧最高点石人坑附近,长城在此融于山体。摄影:于书文

防御部署非常缜密

按照常规,两镇交界的结合部都会有一点缝隙,三不管地带,往往都是军事防御最薄弱的环节。但亓连关的布防却壁垒森严。

明初,刚刚在南京登上皇位的朱元璋,非常看重长城的作用,他下诏重修边墙,防备退居漠北的元残余势力卷土重来。朱元璋借鉴了秦始皇修长城的教训,没有选择强硬的方式,在他的诏书中,改称长城为边墙,这使得新工程的名字听上去似乎简单得多,容易被人接受。我曾多次听到长城脚下村里的百姓称长城为“边”或“边墙”。

这道边墙的戍守划分成九个防守区段,称之为“九边”,每边设镇守,谓之九边重镇。九边九镇之外,为了加强京城的防务和保护帝陵(今明十三陵)的需要,于嘉靖三十年(1551)又在北京的西北增设了昌镇和真保镇,共为十一镇,构成了“九边十一镇”的防御布局。蓟昌二镇位于“京师北门,长陵玄武”,明嘉靖后,特别是隆庆万历年间,俺答大兵压境,边备紧迫,昌蓟形势危急,亓连关一带的军防显得更为重要。

由于古北口和居庸关向来防守严密,草原骑兵南下常有意避开这两处险要,从延庆盆地而来,沿妫水河谷西行,自永宁、四海方面,从怀九河、怀沙河、雁栖河等沟谷中穿行,突袭京师北部防线。此地外平内险,易攻难守。北部地势平漫,许多地段牵马可上。所以明朝特别注意这一带长城的修筑和防御层次布局。明代的亓连关、慕田峪不是一般的长城堡塞,而是一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布防区,是防止由西北边塞外面直接进犯的重要军事要塞。

亓连关长城总长约有10公里,最险处位于关口东北侧最高点石人坑附近,长城于此融于山体,体现了以险制塞的形制。前几年,我们曾对这段长城进行过考察,只见山崖巉岩耸峙,环列左右,峭拔兀立,几近人形;且神态诡异,俯仰窥视;深谷幽涧,林木森森。的确感受到了石人坑的惊险。过了左侧山崖,有一段残墙,垭口处一座方方正正的敌楼扼守于此,尺寸规格均大于附近所有敌楼。大概因为楼顶为木质结构(墙壁有安装木柱的痕迹),顶部全部坍塌,并长满杂树。碎砖和水嘴等石质构件零乱地堆放着。这座敌楼俗称“坐楼”,空心台,二层,第一层是高出墙体的实心台,在其上建造空心台,中间砌筑券顶,周围小券为走廊,四周设有箭窗,供官兵射箭、放铳炮,中间还有守卫官兵居住的小房间。

“坐楼”北面山顶边墙的最高处筑有敌台,可燃放烽火,用来传递军事情报,官兵昼夜守望。遇有敌情,白天燃烟,晚上点火,将敌情传递给军事指挥中心。施放烟火的同时,还要鸣炮。根据敌情决定烽炮数量。千余名敌人,举放三烽三炮;5000名敌人以上,举放四烽四炮;万余名敌兵来犯,必须举放五烽五炮。于是,军事决策者便立即得知来犯敌人的实力,以便迅速制定御敌方案,调兵遣将,适时出击。

“坐楼”也是折返点,残墙从此处拐弯,越过柳树沟,串起四个敌楼,朝向关口。关口西南侧崖壁陡峭,城墙紧贴山崖,与东侧明显不同,石条之上,全部用青砖垒砌,似有一种拔地而起之势,显得巍峨雄壮,颠连起伏,直奔慕田峪大角楼。

与所有的关口不同,亓连关长城竟建有两座城堡,一为莲花池堡,一为长园堡。两座城堡均为千总率兵驻守,相当于营级单位。《怀柔文物集成》记述,莲花池堡位于关口南500米,河西岸,堡长100米,宽48米,南向,开有东西两门。10年前城堡西北角还有墙体,东西长8米,南北长5米,高5米。那时在山脚下已很显眼,能看出城的形制。如今已很难辨认这块土堆了。土堆是城堡的北墙,城堡背山面水,眼前为城内,公路穿城而过。

长园堡北距亓连关约3000米,大约在神堂峪关与亓连关之间的长城脚下。设置此堡有两个目的,一是抵御从亓连关和柳树沟方向可能突入的南犯之敌,另一个目的是坚守大石湖。大石湖外侧悬崖绝壁,易守难攻,但离关堡较远,不易守城将士轮番更替。在此设堡,可以从小路直达磨刀石敌台,扼守大石湖长城。另外,东西两关若有警情,均可迅速驰援。

蓟镇长城军事系统极为严密,从上到下层层节制。总兵官作为镇一级的军事长官,受兵部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卫所兵是蓟镇戍守长城军队的主要来源,守军一般以依靠蓟镇所在地原卫所为主。戍守军队沿长城城墙及隘口,按垛拨兵防守。每空心敌台守兵六十人,三十人守台,内立一台长。三十人守垛,分为六伍,每伍内立一垛长。每墙台(又称马面)守兵十四人,四人守台,十人守垛,分为两伍,每伍一旗。守城军队采取小聚居、大分散的形式,各个营寨分布于长城沿边要害、东西适中之处,平时则首尾相望、遥相呼应,有警则一呼百应、遏其要冲,灵活机动,容易形成拳头,有利于增强整体战斗力。

垭口处略显残破的“坐楼”。摄影:于书文

留痕百年的老照片

旧时亓连关所在的莲花池村,是一个因雁栖河源头泉水而命名的美丽村庄,曾处于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古往今来,这条被称为“西道”的长城孔道,既是明代军事关防节点,又是商贸往来的必经之地,饱经历史的风霜洗礼。改革开放后,这里的山水风光、长城文化焕发出惊人的魅力。由“虹鳟鱼一条沟”到“雁栖不夜谷”,昔日的边关古道变得欢乐和繁华。

沿着溪流而上,新式度假村、垂钓园在从长园到莲花池村的路上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莲花池已成为市级民俗村,在这里,我曾见到不同需求的游客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家”。他们在清风明月中度假休闲,背倚长城,坐在河边撑着大伞、挂着灯笼或点上蜡烛,让普通的用餐也会增添浪漫风雅的氛围。

有山有水,还有古老的长城,这是莲花池村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

时光回溯到1908年,一个金发碧眼的老外突然出现在莲花池村。他是谁,来这里干什么?原来,他的名字叫威廉·埃德加·盖洛,美国人,旅游是他平生最爱,古老长城的魅力,促使他慕名而来,有亓连关的莲花池村自然不能例外。

《中国长城志·老照片》中,记载长城志愿者张保田用十多年的时间潜心搜集长城的老照片,并在原址进行复拍,通过新老照片的对比,反映长城的历史变迁。《与盖洛的世纪约会——从莲花池启程》,记载了盖洛一行从莲花池启程考察长城的经历。盖洛一行夜宿莲花池村,受到乡绅和村民的热情接待。次日清晨太阳尚未升起,盖洛团队一行至少12人,赶上骡马从莲花池村出发,踏上寻找东岔道的旅程。这段旅程他们一共用了两天时间。第一天,从莲花池到慕田峪正关台登上长城,然后一直沿着长城向贾儿岭攀登,最后由贾儿岭下山到达西栅子南吉利村。

这是盖洛考察长城全程中最艰苦卓绝的一天。从海拔高度297米的莲花池出发,攀登海拔高度1004米的贾儿岭,高差达707米。而且这段路程中间没有人居住,不论是百年前的盖洛团队,还是今天的登山者,要完成这段路程而又不想在野外露营的话,就必须当天翻越贾儿岭。700米高差,30华里陡峭的山路,对盖洛团队来说是空前绝后的。这一天他们拍摄了13幅长城照片,其中4幅是在城下山地上拍摄的。团队中的画家詹能斯还绘制了一幅精确的写生水彩画“东岔道”。盖洛在其著作《中国长城》中对内外长城交会点的描述,就是现在所说的“北京结”。

1908年的亓连关长城。摄影:威廉·埃德加·盖洛

“东岔道附近著名的长城莲花池关”在盖洛的著作《中国长城》中占据了封二的位置,全书的第一幅图片,凸显莲花池在盖洛考察长城旅程中的重要性。这是当天盖洛拍摄的第一幅照片,照片说明中首次使用了“东岔道附近”修饰语,说明此地离盖洛的目标已经不远。图片为黑白照,有些模糊不清,但长城关口坍塌的痕迹、河谷中乱石横陈的景象,还有骡马驼队出行的身影依稀可见。与盖洛百年前的老照片对比,长城依然巍峨,没有太大的变化,但长城垛口坍塌的痕迹明显比当年严重。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城墙两侧的林木比百年前茂密了很多,尤其是每到春夏之际,放眼望去,茫茫林海,一片绿色。山杨、栎树、松柏树郁郁葱葱,浓荫匝地,古老的长城掩映在无边的树林中,显得格外雄壮巍峨。

盖洛一行由亓连关登上慕田峪,过牛犄角边,又拍了几幅照片,其中一幅对面山上的正北楼清晰在目。巧合的是正北楼后面,一左一右两座山尖正好就是“鹰飞倒仰”和“天梯”,长城在那些犀利的山尖上穿行。而右面隔一座山峰就是盖洛梦寐以求的“东岔道”。这幅照片也许是人类第一次把正北楼、鹰飞倒仰、天梯、北京结(东岔道)等长城著名景观集中在一张底片上记录下来。

在历时3个多月的长城考察途中,他拍照片、做记录、收集资料,于第二年在纽约和伦敦同时出版发行了这次考察的成果——《中国长城》。正是因为这本老相册,盖洛被人们称之为“第一个全程考察长城的国际友人”。

对照威廉·盖洛的老照片寻找当年的印记,对比百年长城的变化,亓连关在历史的烟云中更显得巍峨壮观。我想,百年风雨、百年沧桑。岁月在长城上留下了印痕,关塞如铁,壮绝京北,也许它变得苍老了,但唯一不变的是长城的风骨、长城的精神,还有长城永恒的魅力。

 

 

来源:北京晚报

分享到

南昌投资1亿建山寨长城,横跨山巅,每隔一段都会有一座烽火台

“长城巴士”直通车今天开通,双程往返费用为80元

5年拍摄30余万张照片 摄影师用镜头丈量长城

九眼楼长城景区下月重新开放,加装登城步道、景观水系

痛心!怀柔这段古长城惨遭“游人”蹂躏,附近水库被严重污染

如何为长城保留一份完整准确档案?现场探访,无人机、数字建模齐上阵

近5千平方公里!北京将出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保护规划

36年前,邓小平、习仲勋同志为这件事题词,背后还有不少贴心故事

北京八达岭长城景区,全网络实名制预约售票已实行满一年

长城保护有了“千里眼”,发现问题随时随地拍照上传

暖心!女游客慕田峪长城崴脚,闪送小哥送药后背她下山

慕田峪长城刻字女生道歉并参与清理,家长陪其到公安机关接受处理

本周四“双星伴月”,夜空将绽放“歪着嘴的笑脸”

文津楼:与北海琼岛隔水相映,是当年全国规模最大的图书馆

七夕正赶上出伏头一天,天文专家:今晚头顶最亮的就是织女星

55年前《人民日报》的一则读者来信 引出北京胡同改名旧事

本周日夜空将上演“火星合月”,南大西洋等地还可见月掩火星

“保卫华北”!一二·九运动纪念亭:北京植物园樱桃沟红色纪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