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专栏公道

“屏幕”没有奇迹,均衡教育资源才能“知识改变命运”

2018-12-14 19:41 北京日报 TF003

这两天,不少人的朋友圈都被一篇题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报道刷了屏。据这篇报道介绍,成都七中开设网络直播班16年来,为200多所贫困地区的学校提供优质教育服务,7.2万名学生在远端同步学习,88人考上了清华北大,不少人因之改变命运。

文章读罢,让人五味杂陈,既感动于“这块屏幕”给山区孩子带来的希望之光,也心酸于大山深处不知还有多少“被贫穷限制了”的想象力。此外,正如一些跟进报道所指出的:有很多消息,《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并没有写到。比如,看成都七中直播视频的机会,只有少数优等生才有——禄劝一中1300多位高三学生,只有两个网络班的学生可以看视频(2017年之前只有一个班)。

笔者无意于纠结各方报道所呈现的一个个侧面,比如这块屏幕是做公益还是做商业,有没有个人在其中大发其财等等,毕竟所有侧面综合起来才能还原事件的原貌。

但围绕于“这块屏幕”的种种感动和争议,让我不由得想到了前些年一位亲戚的“内心纠结”:高考临近,孩子突然放弃高考的决定让他坐卧不安,一天几个电话找人劝。但孩子却异常平静:“上四年大学,一年得花两万多,到头来工作还是不好找,不如现在出去打工。”在她就读的乡镇中学,升学率低,上好大学难,弃考的同学屡见不鲜,“除非你考上一线名校,否则念书也念不出头”。

这番对话,像极了“屏幕”背后的隐喻。读书改变命运,这是我们从小认定的道理,然而在很多农村孩子眼中,这条路正越来越难,正如在禄劝第一中学,能看到“屏幕”的也只是“尖子班”。过去10多年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大,但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所占比例却逐年下降。不少农村学子放弃高考,因为他们深知自己与一线名校的距离。

农村孩子不愿跃“龙门”,症结在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竞争不公平。农村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年,教育投入越来越给力,但教育嫌贫爱富的现象依然存在,越是大城市,越是名校投入越多,动辄花上亿元建设超级中学,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到少数学校。而一些农村学校,却成了被忽略的大多数,农村孩子入学率、升学率和受教育程度远低于城市。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农村孩子难跟城里孩子比拼,上大学也被看作一项不太划算的事。

“这块屏幕”引发热议,传递出的不仅有改变命运的渴望,更有社会对教育资源均衡化的焦虑。透过它,我们看到了直播教学对贫困地区孩子的价值,亦看到了当前城乡之间教育鸿沟的巨大;看到了“屏幕”背后所承载的向上动力,亦看到了改变落后地区教育现状远非“连通网络”就可以实现。

它提醒我们,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不能仅是看起来很美,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比如打破教育城乡分割格局,推进教师资源配置的均衡化;比如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让教育资源从“高地”流向“洼地”;比如加大帮困力度,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保障弱势群体学生的受教育权利,等等。

技术带来改变,但成功终究离不开人的努力。一个地方教育水平的提升,是综合因素的结果。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当下更为紧要的,或许是通过“屏幕”这样的外力加持,筑牢他们“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心,并激发为之奋斗的动力。以禄劝一中为例,直播教育给其带来了甜头,但背后不容忽视的一个细节是,禄劝县的年财政收入为6.1亿元,但县里、市里都注资教育,使得全县教育支出反超财政总收入3.5亿元。这份对教育的专注和投入,或许就是当地孩子开始将“完全不觉得自己能考上”的名校定为自己理想大学的深层动因。

一个成功的案例,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感动,更需要从中找到先进方法、发现教育规律,让感动能传递,让成功可复制。将“这块屏幕”置于时代背景下审视,我们还能看到,针对寒门子弟的国家专项计划,自2012年实施以来,受惠学生由2012年的1万人扩大到2016年的9.1万人……一系列可喜的变化,让我们对“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有了更多的信心。

补齐农村教育“短板”,非一日之功。只要多走一小步,就能让农村学子重燃希望,社会就能前进一大步。

--------------- The End ----------------

撰文:张砥

编辑:张砥

流程编辑:刘伟利

来源:北京日报 长安观察

分享到

大跌眼镜!复课半月超千名学生感染,这所美国大学竟忙着下封口令

高考受瞩目,大V狂赞民国教育公平遭群嘲:如今还当国民是文盲?

读懂国庆,更爱国家!这个长假,爱国是最核心的主题

所罗门群岛与中国正式建交,王毅外长这几句话很提气

乱港暴徒今欲“决一死战”,总指挥们却跑路,可悲“炮灰”看不透

港警别无选择首次鸣枪示警!面对暴力升级,该出手时必须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