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中央和的落脚点出发点 6.5万余里长征路终点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共中央的驻地也几经变迁。从最初的上海,到武汉,再回到上海。直到1933年中央来到江西瑞金,来到毛泽东领导的赣南、闽西苏区,才获得了暂时的安宁。
延安市宝塔山上合影的参观者
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央红军踏上征程。经过一年时间,抵达了陕北吴起镇,完成了2.5万华里的长征。但革命的征程并未结束。
从吴起镇出发,中央沿着洛河向东抵达下寺湾。在这里,党中央兵分两路。一路南下直罗镇拒敌,一路北上瓦窑堡安家。
在瓦窑堡的7个月里,党中央不仅召开了瓦窑堡会议,还先后东征阎锡山,西征二马。但由于瓦窑堡被敌人攻占,党中央转移到保安县。直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东北军从延安撤走,中央才从保安进驻到延安。
毛主席说,陕北是落脚点,陕北是出发点。直到进驻延安,中央和红军才有了一个稳定的落脚点。
对于走完了漫长征途的红军战士来说,他们还不知道寒冬里北平学生们的呐喊。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走上街头,高喊“停止内战,一直对外”的口号。
也就是从此时开始,中国革命开启了新的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在有了稳定的落脚点之后,也找到了新的出发点。
直罗镇的奠基礼
自从下寺湾分兵之后,中央转而北上,想着瓦窑堡前进。这时,南下的部队由毛泽东率领,在直罗镇与敌人进行了一场战斗。无论是在长征中,还是在到达陕北以后,红军从来没有远离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红军到达陕北,引起了国民党军队的极大恐慌。1935年10月28日,国民党军队的东北军调动五个师的兵力,对红一方面军形成封锁线。东北军,正是张学良的部队。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张学良率领部队撤入关内,驻扎在陕甘一带。
当时,张学良是国民党西北“剿总”副总司令,总司令是蒋介石。后来在西安事变前夕,东北军与红军达成默契。那是后话,但在1935年10月的直罗镇,这一仗不得不打。
刚刚抵达陕北的红一方面军,一旦被东北军战斗精良的五个师封锁,整个红军的生存将面临严重危机。这一仗,如果东北军获胜,红军将不得不再次转战。好不容易看到陕北,看到希望的红军战士,已经没有退路。
最终,红军取得了歼敌一个师又一个团的重大胜利。直罗镇战役,不仅巩固了陕甘根据地,更是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
瓦窑堡的窑洞
1935年11月7日,立冬后的第四天,积雪还未融化,中共中央抵达瓦窑堡。根据记载,当天中午,中央机关的队伍出现了。少共中央的娃娃兵唱着歌,走在队伍前面,领头的是儿童团书记赖大超、秘书长胡耀邦。后面跟着的是包括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在内的干部团。张闻天走在队伍中间,不时向着瓦窑堡的欢迎人群招手。
经历了一年长征的红军队伍,面容憔悴,衣衫不整。这只从死神那里走出来的队伍,穿袜子的很少,赤脚打着裹缠。一些战士的长裤变成短裤,腿上和前后背裹着麻袋片或羊皮,露在外面的肉皮冻得发黑。
瓦窑堡的第三个字“堡”,究竟是该念作"bao"还是"bu",当地人也说不太清。记者询问了多位当地老人,只得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用陕北话说,就念作"bu";用普通话讲,就念作"bao"。
毛泽东所住的窑洞,和后来瓦窑堡会议召开时所在的窑洞,都是那时候当地最好的窑洞,就在县城中心。这个依山而建的小县城,山坡上满是窑洞,不过那是一种土窑洞。陕北多黄土。外面的土松,要打到里面,土质才坚硬。穷苦人就依山而建,在山坡上掏一个窑洞,全家住进去。
如今,瓦窑堡山坡上仍有土窑洞,但早已无人居住废弃多年。如果走进土窑洞,没有住过的人一定会觉得寒冷。并非冬暖夏凉,而是冬冷夏凉。窑洞里只有烧起火炕才会暖和,也才会干燥一些。
在县城的中心,当年的建筑也都是一些平房。只不过,陕北人祖祖辈辈住在窑洞,盖起了平房,也盖成窑洞形状。这也不按间计算,而是按孔。一间房就是一孔窑洞。
五孔窑洞比较常见。瓦窑堡会议就是在一处五孔窑洞里举行的。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史称瓦窑堡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解决的是军事领导上的问题。而到了陕北瓦窑堡,中央才有了解决结合当时形势,解决政治策略问题的时机。
东征阎锡山 西征二马
虽然直罗镇的战斗让中央站稳了脚跟,但国民党的敌人从未放弃“剿共”。当时,陕甘根据地的南部和西南部有杨虎城和张学良的部队,北部有井岳秀和高桂滋的部队。在东边,黄河西岸和东岸都有阎锡山的晋绥军,依黄河为屏障,防堵红军进入山西。
瓦窑堡会议后,红一方面军的战略方针变为“打通抗日路线”和“巩固扩大现有苏区”。因此,红一方面军决定向东边的山西省和北面的绥远省发展。
从1936年2月20日至5月5日,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东征,彭德怀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委。东征期间,红军渡过黄河,与阎锡山的军队正面交锋。两军交锋中,蒋介石又命陈诚任山西“剿共”军总司令,调集10个师号称20万人增援。
5月初,中共中央为了避免内战,保存抗日力量,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开展,决定撤回黄河以西,结束东征。两个多月的东征,红军在山西建立起来一些游击队和游击区。
回师以后,蒋介石再次调集军队“围剿”。中央决定,在东征结束后开始西征。5月18日,中革军委决定组成西方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
此时的西征,与1936年11月的红四方面军组成的西路军并不是一回事。那时的西路军,已经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以后了,但最终失败。
彭德怀领导的西方野战军与盘踞宁夏多年的马鸿逵、马鸿宾的部队直接开战,攻占甘肃东部和陕西西北部,直达宁夏一带。
可惜的是,6月21日,国民党86师511团突然偷袭瓦窑堡。由于红军主力正在西征,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撤出瓦窑堡,并于6月底辗转到达保安县城。
到延安去
保安县,就是如今的志丹县。当时是一个非常小的县城,两边全是山。和瓦窑堡的驻地相比,中共中央在保安县所住的窑洞就要破旧很多,只不过是山坡上的窑洞。
在保安,中央还建立起了抗日红军大学。抗日红军大学的第一期,于6月1日在瓦窑堡开学。中央机关抵达志丹后,在县城南桥沟的半山坡上重新开学。如今,半山坡上的遗址里仍能看到,“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轰炸。”
在保安,中央与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十七路军积极联系,取得了两军的支持。西安事变以后,东北军让出延安,中央得以进驻。
抵达吴起镇的时候,红一方面军结束了长征。抵达延安的时候,中央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落脚点。
从“红都”延安回望“红都”瑞金,红军穿越14个省份,总计走过了6.5万余里的路程。其中,红一方面军历时一年,里程累计2.5万里;红二方面军历时九个月,里程累计2万余里;红四方面军历时一年零七个月,里程累计1万余里;红二十五军历时十个月,累计里程近1万里。
1960年,毛泽东回忆那段历史时说:“我们的军事力量在长征前曾经达到过三十万人,因为犯错误,后来剩下不到三万人,不到十分之一。重要的是在困难的时候不要动摇。三万人比三十万人哪个更强大?因为得到了教训,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三十万人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