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深读封面

林谷芳访谈:不以时潮看待艺术 它才可以充分作用于生命

2016-07-07 12:00 网络 admin

有关电影《百鸟朝凤》的电影风波,似乎已经告一段落。制片人的伤心一跪,与影片中吹唢呐者的泣血一吹,正好内外呼应,为某种逝去的传统奏一曲挽歌。只是,行为虽然悲壮,但就其电影本身,争议与遗憾仍然存在,而我的遗憾则在于,吴导以如此有名的乐曲《百鸟朝凤》做片名,但却只把它当成传统的象征符号在说事。以一场唢呐与西洋乐队的对峙,说尽当今的乡村生活中,民俗的音乐如何不敌西洋乐队的排场的末落,却自始至终没有给这首著名的曲子,一次终极呈现的机会。而这音乐本身之精彩的缺席,终使得观众无法领会,这被唢呐匠视为珍宝的《百鸟朝凤》,到底为什么值得用生命接续下去。

作者 孙小宁


 

47_调整大小

琴画(宋·无款《临流抚琴图》)

其实,当今的很多传统课,问题也出自这里。我们尽管反复呼吁对传统的珍视,却从没有想着如何能从人的内心,唤起对传统的热爱。而最关键的一点又是,我们并不知传统好在哪里。传统与我们自己生命最深处的联接,又在哪里。

看电影《百鸟朝凤》,我把这个思考带进对这首曲子的探求之中。我在一张CD里,反复倾听它完整的历史录音,并在与CD相应的书里,追寻对曲子的诠释。CD与书我早都拥有,连同它的书名《谛观有情:中国音乐里的人文世界》,已经陪伴我很多年。但因为电影带起的疑问,这次的阅读与倾听变得更加有的放矢。由一首曲子再到演奏它的乐器,这里面似乎又有更多的问题可追寻。而更多的答案,则在今年的一本新书《宛然如真:中国乐器的生命性》里得到解答。虽然里面并没有特别谈及唢呐这个乐器,但我们却能从其它乐器在中国历史上的此消彼长,知道乐器的生命力,因何而立,因何得以继续。

这两本书的作者其实是同一个,就是台湾的音乐家林谷芳先生。在成为纯然的禅者之前的很多年,他的所有努力,都是让我们,在自己的音乐系统中,认识到中国人的文化特质与生命情性。

一、从《白鸟朝凤》看一首名曲,一个乐器

孙小宁(以下简称孙):谈您的新书《宛然如真》,还是想从电影《百鸟朝凤》说起。看完吴天明导演的电影,就想听一回完整的《百鸟朝凤》。您当年《谛观有情》音乐书里的CD,恰好录有这首,听起来还是和电影中不一样。遗憾的是,看电影的观众无法从电影中领略其完整风貌。请您从音乐的角度介绍下这支曲子。

林谷芳(以下简称林):《百鸟朝凤》在唢呐独奏曲中,是最出名的一首。它流传的范围比较广,华北、华中好几个地区都有。记忆没错的话,流传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山西一带。反而是电影的故事背景,陕西好像没这首曲子。创作者可能是取它的意象,一种代表性,借由唢呐来谈传统在当代的一个处境。

这首曲子的代表性在于,它把唢呐的技艺,从外形上发挥得淋漓尽致。《百鸟朝凤》与其说是一首曲子,不如说是一个曲式。前面一个引子,再加上一两个曲牌,带出气氛,然后就进入乐人发挥技艺的部分,模拟百鸟之鸣,最后再回到一个热闹的结尾。简单说,前后曲牌加一段模拟音乐,就是它的基本曲式构成。

孙:嗯,我在您录的任同祥吹的《百鸟朝凤》里,还听到了《红高粱》颠轿歌的音乐。原来赵季平当年的电影音乐,是从这里化出的。

林:这首曲子还有一个特点,尽管中间有大家习惯用的曲牌,但并没有严格规范。留给乐人自由发挥的地方还是很大。所以你听不同版本的《百鸟朝凤》,外形看起来固然很像,但演奏者又完全可以在这中间显现出自己独到的掌握。唢呐在模拟声腔、鸟叫,甚至吹戏等方面,都有它几可乱真之处,比胡琴拉戏、模拟都传神。

孙:其实电影在《百鸟朝凤》鸟叫那部分,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回头听您那张CD,它之前的笛子曲《鹧鸪飞》、《荫中鸟》等,发现其它乐器演绎鸟叫,也不输于唢呐啊。所以,一个鸟叫声,似乎还不足以传达唢呐这门乐器的特质。

林:唢呐在模拟上还是更自由,幅度更宽广。但这之外,它当然还有一个夺人耳目的特色,就是它的金铁之声,唢呐的音色非常有穿透性,且这种穿透性并不完全靠宏大的音量、高亢的音色来完成。它一样能有音质的柔美、委婉,但却丝毫无减于它音乐的穿透性。这些在乐曲《百鸟朝凤》里也都有体现。

孙:那么电影给了这首曲子一种寓意,说它是只有德行好的人过世之后,才配吹的曲子。是这样吗?

林:我倒没有听过这种说法。可能是一种比喻吧。相信即使有,也是少数。

唢呐本身是很民俗的,一种民间底层的乐器。为什么民间叫做吹鼓手?这个说法本身就说明,在过去的社会里,它是没地位的。即便是吹唢呐神乎其技的乐人,也是如此。如果举福建南音为例,这件事会好理解一些。因为它自诩为雅乐,所以有类似礼乐的规则,会有奏乐对象的德行问题。“乐要合乎礼”,但唢呐纵使有这种内在追求,也不会形诸于文,乐人在这里,是被用的角色,不是主体。再说得明确一些,这种只为有德行的人奏的说法放在古琴就很适当。有些琴人标举九忌十八伤,说遇俗人不弹,遇什么什么不弹的,以此标举它的清高。这因为古琴就是文人音乐。文人清高自许,一定程度上跟他是社会的秀异阶层有关。因此可以孤高自命,可以风流自赏。但一个民间的东西原本就没有什么地位,还要有如此强烈、明显的价值判定,且加之于人,应该是不太可能的。电影如此布置情节,主要是想以此体现民间、传统的尊严吧。

孙:不过由这部电影内外都透出的信息,还是让人觉出悲观的意味,尤其是最后唢呐老艺人泣血而吹,都意味着传统消逝的无奈。时代在轮转,我们该怎么看待这种消逝呢?

林:正像你说的,时代已经不同了。我们的穿衣都和过去不一样。有手机后更是行为模式都在变。有许多人就用这来反驳延续或保护传统。但对传统,即便不说我们是因它而来,它是我们祖先的东西,血脉相传之类带情感性的诉求。重视传统,我们也还是有另外的重要理由的。其中一个是,艺术对生命的作用。我常讲:现实所未及之处,正是艺术的开始。在这方面,传统恰好和现实有一段距离,反而能让你在这个地方寄情,能在里面寄寓各种情性、扮演各种角色。

你如果深深器入王昌龄的《出塞诗》,你不就再也不只是21世纪的一个生命,同时兼有盛唐时代边塞诗人的生命情性了吗?所以,谈艺术,不能够只以过时不过时来论定。

我在《谛观有情》里也谈到,时代性,只是指一个社会之时潮,当时之主流。任何时潮、主流过一段时间,也都会过去。艺术的伟大则在于,让生命能在艺术世界里有许多可能。尤其现在已经拥有了生命选择的多元,更不应该只限于时潮来看待艺术,这样,艺术才可以充分作用于我们的生命。

就这点来说,传统艺术本来就应成为我们很重要一个选项。何况这种选项又跟我们生命的深层密切关联。

第二,即便从未来讲,从艺术文化的发展来讲,我们都晓得近代的文化理论很受生物学理论的影响。在这里,会特别强调文化基因的多样性,因为能这样,我们未来的选择性也就增加许多。传统,也是基因库里一环。所以,在力所能及之处,我们对传统就应该有一定的保护与足够的尊重。而不是以一时一地的显隐来论列它的价值。

分享到

《百鸟朝凤》制片人跪求排片引关注 能否让网络点播助力文艺片?

《百鸟朝凤》之“跪”叩问文艺片之艰 多方建言求发展前路

北京慢行系统加速跑:5年治理3200公里自行车道

守护大运河 京杭再出发

明天起车险将有重大变化!责任限额提高,删减免责条款

少儿考级花样繁多,套路深

峨嵋酒家行政总厨开“宫保鸡丁”抖音号,退休打算拍“一周一菜”

白塔寺街区更新 优雅的精致这样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