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鸽情 永字鸽哨哨口制作是一绝
2016年4月27日讯,“这么难得的好天气,真像我小时候的北京城。”春日的燕郊梁家务村一户整洁的院落里,永字鸽哨第四代传人何永江把自己制作的鸽哨绑在白鸽身上放飞,白云映衬下的天际里即刻回荡起“嗡嗡嘟嘟”的鸽哨声。
如今在北京周边,能够用于制作鸽哨的原料越来越不好找,老何干脆自己在家里种上葫芦,以方便选料。
白鸽有祈福和平的美好寓意。何永江家精心饲养着数十只优秀的观赏鸽。
晴朗的春日,鸽哨在小院上空回荡。何永江说这“嗡嗡嘟嘟”的声音是老北京的图腾,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
鸽哨的绑法大有讲究,并非“绑在脚上”,而是绑在鸽子的尾羽上。好哨让鸽子飞得轻快、稳定,不伤力。
“一百把鸽哨一百个样子”,在何永江的努力下,已有百余种传统鸽哨得以恢复,每件鸽哨都凝聚着老何的心血。
新中国同龄人何永江有个愿望,希望在2019年祖国70岁生日那天,天安门广场上放飞的鸽子能带上他亲手制作的老北京鸽哨,让这有着悠久历史的吉祥之声祝福世界。眼下,他已经做出了100余把。
提起老北京的鸽哨,作为该项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何永江可谓情深意切,感慨良多。这是他毕生钟爱的事业,同时,已经67岁的他也深切地感到传承这项非遗任重道远。
回溯历史,从嘉庆年间被尊称为一代宗师的“惠”字制哨家,到公认堪称名家的“永”(老永)、“鸣”、“兴”、“永”(小永)、“祥”、“文”、“鸿”等七人,共得八家,百花齐放。从老北京隆福寺鸽哨文化的盛极一时,到永字门几代人历尽万难传承技艺,这老祖宗留下的鸽哨文化和制作手艺传到何永江手上,经过了太多的艰辛与磨难。
好日子还是来了。改革开放以后,政府重视老北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北京鸽哨(永字鸽哨)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老何经历了手艺人在乱世中的不易,看到今天的好环境,他来了劲头。为了让永字鸽哨的制作方法和排字传承下去,何永江让自己的儿子和姑爷都学习了这一技艺。如今,老何和老伴尚利平两人在老家京东燕郊的老院子里专研鸽哨制作技艺,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