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北京如何管理运营?九门内百姓生活离不开中央
2015年12月3日讯,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作为大一统中国的国都,也有近八百年的历史,这里是中央权力所在地,是全国的“神经中枢”。在某种程度上,作为首都,北京城存在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历经着改朝换代,见证着潮起潮落的政治风云,但在市井层面,旧时的北京城作为一个城市,又是怎么管理和运营的,相信如今的老北京人也未必清楚。
东四南大街,沿街商铺栉比鳞臻,门面装饰精雕细刻,自左而右依次是合芳楼糕点铺、宝裕号茶叶店以及某帐房。合芳楼制作的大八件、中八件、小八件的饽饽名闻京城,很受顾客欢迎。
九门提督与顺天府
在封建王朝时期,老北京贵为国都,居然没有庞大的行政机构,只设“九门提督”,有时候是一名,有时候同时任命两名。“九门提督”工作,更专一,专门负责维护京城地面的治安,为中央提供可靠的安全环境。至于居住在京城的百姓,他们的杂事纠纷乃至官司,北京城南以永定门为起点,北到地安门、钟鼓楼,现在说是“中轴路”,以此为界,东边归大兴县,西边归宛平县署理。就连“九门提督”缉拿到的各类嫌犯,也要移交这两个县处理,“九门提督”没有审判权。二位县太爷,虽名义上贵为“京官”,他们绝无过问中央事务的可能,中央不给他们这个权限,也不需要他们为中央提供各种服务,只对居民有司法权,相当于法院,为什么这么说,看下去您自会明白。
先广义的介绍一下元、明、清老北京城分布,俗语是“三步一庙、五步一寺”,这些庙宇,占据了京都许多地方。为什么寺庙多,不光是宗教信仰,还有许多读书人也借住庙里,庙里不但有空闲的房屋,还有藏经楼。藏经楼,收藏佛教经典,也收藏四书五经等经典,它就是座图书馆,读书人朝思暮想的好地方,因为古代没有图书馆,每一座寺庙就相当于图书馆,众多的寺庙,使京城成为真正的文化中心,同时也慈悲着四海的读书人。
有记载,进京赶考的举子最多的一年,达到一万人。这里禁不住要离题,说一下古代的“人才选拔”,我们的老祖宗对此极为重视,视为“永延帝祚”的关键,规定必须层层举荐,如果大臣不能向皇帝荐举,那会受到处罚。这个“举荐”,可以自荐,也可以通过“访贤”发现。举荐不看年龄,甘罗十三姜子牙八十都可以,也不问出处,只要是读书人均能入围,但要过三关,第一,观察此人的人性是否善良,第二,试察他的人品是否忠、厚(忠诚是操守,厚重是修养,两个方面),第三关,很实际了,要听他饱读诗书,体察社会后,“治国平天下”的“志向是否可取”。得到举荐人首肯后,就可以向上提名了。现在的青年人会说,谁能通过,这么难?其实不难,读书人从六岁启蒙读的书,都是这些内容,就看谁在书本知识和自我改造的结合上,扎实的下了真功夫,“十年寒窗苦”,苦在这里。
国都,赶考举子和各省官员要频频来暂住,不能都进庙里,于是,名目甚多的会馆林立,会馆大多都是三进四合院,据考,老北京城里,会馆有将近五百家,散布在京城各处,占地亦广。
还有一点要提及,老北京的皇城里和四九城门以里,有相当的地盘,不建筑王公府邸和各色民居,它们属于上驷院的“御马厩”,“御马厩”遍布京城,饲养着几千匹御马,这些精良的宝马,是为紫禁城的皇帝以及王府的王爷服务的,御马厩还饲养大批战骡和负重的骆驼,以备不虞。“御马厩”连着草料场,占地惊人。比如紫禁城东面的御河边,就遍布御马厩。正因为有此需要,上驷院的人员编制,也数目不小。不光城里,城外还饲养着万匹精良战马,那是御林军的坐骑。每年,城里御马要去塞外草原“吃青”,来去的场面,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了,真正的“万马奔腾”“烟尘蔽日”。
开篇说的大兴县和宛平县,它们头上还摆着个上级--顺天府,这个顺天府,乍听底下有州有县,但它主要管的事情是科举,衙门边上就是顺天府学。偶尔有涉及“中央”的司法案件,府尹也得听上头的意见再拍板。老北京城以里,顺天府名义上和九门提督共管,其实九门提督根本不会和他商量;老北京城以外,顺天府对自己辖区也不能独断,和直隶总督府共管,直隶总督是一品大员,顺天府尹才三品,“共管”只是客气话。至于其他中央的各类具体事情,则更不需要他操心,中央有自设的衙门署理。
举个例子,京城历来居住大量的皇族,这些人会产生出庞大复杂的日常事务,于是设立“宗人府”,这些人犯了法,由皇帝判罪发落;各级官吏包括大臣触犯条律,也归朝廷处理。各级官员,有自己的衙门,史称“六部”,为您提供福利,到了六月,大暑天,发冰票,衙门口直接发给您,去冰窖取冰。至于冰窖,那都是皇商的,与顺天府的大兴县、宛平县更没丝毫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