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深读封面

汪兆骞在那个文学时代的流光记忆 《侃爷王朔》轰动一时

2015-11-13 12:00 网络 admin

2015年11月13日讯,给汪兆骞先生打电话,老爷子一听就乐了:“《北京晚报》啊!1959年,我上高中时就在晚报上发表过文章呐。还有那篇《侃爷王朔》,也是在你们那儿连载的,哎呦,当时影响可大了!”

1_调整大小

说起汪兆骞,你可能没听过,但你肯定熟悉王朔,还有下面这一连串名字:莫言、王蒙、张贤亮、冯骥才、陈忠实、阿来、李国文、张抗抗、铁凝、张炜……这份名单囊括进了数十位中国当代文坛的“大腕”,而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汪兆骞“朋友圈”里的。汪兆骞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下简称“人文社”)当了几十年编辑,和作家们当了几十年朋友,对他们的往事“门儿清”。最近,年过七旬的汪兆骞写了一本《往事流光——见证文学的光荣年代》,以编辑的身份评介了他们的创作,更以朋友的身份追忆了不少作家们的轶事。

汪兆骞生于1941年,“文革”前夕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他被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当编辑,后来又成为人文社主办的纯文学刊物《当代》的副主编。令他备感幸运的是,上任时恰逢新时期伊始,被压抑、阻断了十多年的中国文学长河正奔涌而下,新作家新作品层出不穷。百废待兴之际,出版社不多,而人文社因其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承揽了其中最好的作品——用当时的话来说,“是不是中国一流作家,就看有没有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过书”。赶上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缘,汪兆骞和一群一流作家们交上了朋友。除了工作,他和他们在生活中的关系也十分亲密,年纪比他大些的,比如张贤亮,他叫做“老哥”,而年纪比他小些的,比如张炜、阿来、邓贤等,都是他的“小兄弟”。包括他在圈中的外号“汪爷”,都是被他戏称为“侃爷”的王朔给起的。

三十多年过去,当了半辈子编辑的汪兆骞也拿起笔来,尝试去记述那个他所能忆起的远去的文学光荣年代,以及与它有关的所有作家往事。如他所料,这本书写得很快,只用了四五个月,几乎是一气呵成。“烂熟于心,太熟悉了!根本不用去编去想,我一合上眼睛就是和他们的交往。”稿子是用铅笔写成的,没有改也没有誊抄,就被来取另一部书稿的出版社“顺手”拿走了。

古稀之年的汪兆骞已一头银发,过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纪。而那些与他交好的作家们,有的已捧得诺贝尔和茅盾文学奖,有的在作协担任要职,有的转向其他方面,也有的已经仙逝。但汪兆骞对他们的记忆,还多半停留在那个被他称为“文学的光荣年代”的八九十年代。那时,他们有的刚刚平反,有的才初出茅庐,虽还未曾获得后来的盛名,但笔锋间流露出的某些气质,常令汪兆骞在位于朝阳门内大街166号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办公室里欣喜不已,感叹“挖到了宝”。如同《往事流光》的副题,他确是一个特殊文学时代的“见证者”,难得而珍贵——“敢写这本书,是因为我对他们的人品、文品都很了解。”

人文社的老社长严文井曾说:“我仅存一个愿望,我要在达到终点之前,多懂一点真相,多听见一些真诚的声音,我不怕给自己难堪。”而汪兆骞将这个句子稍稍改动了一下说道:“我也有一个愿望,我要在到达终点以前,把我所了解的一些真相、听到的一些真相写出来,我也不怕给自己难堪。”

分享到

北京为什么盛产侃爷?先纠正一个概念他们跟老炮两回事

北京慢行系统加速跑:5年治理3200公里自行车道

守护大运河 京杭再出发

明天起车险将有重大变化!责任限额提高,删减免责条款

少儿考级花样繁多,套路深

峨嵋酒家行政总厨开“宫保鸡丁”抖音号,退休打算拍“一周一菜”

白塔寺街区更新 优雅的精致这样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