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书乡

古稀学者揭秘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精神生活

2015-11-06 12:20 网络 TF003

2015年11月6日讯,1945年出生的赵园今年正好七十岁,退休前一直在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出版过多部研究著作。古稀之年,她看起来依旧气色俨然、气质端庄。头发花白,着一件中式对襟盘纽灰布夹衣,戴一双细边椭圆眼镜,身上的知识分子气质没有在时间的流逝中损耗分毫,看起来竟有些像是从“五四”时代走近来的人,或是明清之际疏朗磊落的士大夫。这两个时代,正巧贯穿了她学术研究的前半生与后半生,都有着她所服膺的“光明俊伟的气象”。

家人父子

 

前不久,她刚刚出版了新作《家人父子》。这是她从现代文学研究转型明清历史研究后推出的又一部作品,也是她整个学术生涯的收官之作。她和人民大学清史所副所长杨念群关于这本书的对话在三联书店举行,来听的人挤满了不大的场地。她到得早,坐下来后就对听众说,来,咱们聊聊天。一边说着,一边就指着自己的眼睛径自讲起来:“这几天我的眼睛不好了,一只眼睛看不见了……”

赵园说话的时候思路格外清晰,沿着自己的逻辑向下延伸,以一种诚实而坦然的态度抵达她所阐述的问题核心。有好问的年轻听众再三打断她的话,别人都急了,她却说“没关系,让他讲下去”,并切换到另一种专注凝神倾听的姿态。几十年中,她的研究对象不断转换,却那种作为学者的方正和优雅,却始终没有改变。

有“痛感”的学术研究

《家人父子》这本书有个副标题,叫做“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精神生活”。按照自序中的说法,就是尝试经由最为重要的家庭关系“父子”、“夫妇”,进入明清之际士大夫最为日常的生活世界。不同于大历史的叙述,她更希望强调“日常性”、“日用伦常”和“家庭”,看看这些著书立说的士大夫们是怎样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家族、家庭及其伦理关系的。

无论怎样来看,这都是一个很大的研究对象。不同于传统史学研究,赵园选择从士大夫们自己的文字表述和记述来入手。自然,这是一种文学式的路径,但她坦言,她其实没有兴趣更没有能力去构建某种“理论模型”,而是更加关注内在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无论士大夫还是普通人,他的生活中,婚姻关系、家庭内部关系及内部生活,都是各种各样的。”

“我在伦理问题上有一点特殊的敏感,有的时候甚至有一种自虐的倾向。”赵园说,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她在很多时候都是有“痛感”的,“感同身受的那种痛”。作为外人,很难清晰概括出她所说的这种“痛”,但也可以想见,这其中必然有她作为一个女性学者的切身感受。读她的叙述文字,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这种差异。她比任何男性历史研究者都更注意“夫妻”一伦中的“妻”、“妻/妾”关系中的“妾”,以及她们在整个宗法家族中的位置。明末的冒襄和董小宛、钱谦益和柳如是、侯方域和李香君、吴梅村和卞玉京,今人讲起来,常以之为风流通脱名士与色艺双绝名妓的美丽传奇,但赵园却说,她一向对过于“美丽”的故事心存怀疑,怕修饰太过。甚至,看到那些儒者之徒抛出一些类似“女子无才便是德”、“一家之中,男子本也”的言论,她会毫不掩饰主观情绪,直陈“儒者嘴脸在这种事上最可憎”。

赵园

赵园

“撞墙”与“换路”

赵园一直把《家人父子》称作“这本小书”。事实上,它是她“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收官之作,也是她几十年学术研究的收官之作,这以后,还会写,还会不断反顾,但不会做严格意义上的系统、规范的考察了。“说‘收官’我怕有点自我炒作的意味,但它只是一个事实,画一条线,就是到此为止。”

决定写《家人父子》时,她还没有退休。写这本书,也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必须再接着做点学术,否则跟单位不好交代”。这本书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夫妻一伦”,后一部分是“父子及其他”,包括父亲、母亲、兄弟等等。她有些抱歉地说,做完“夫妻”这部分她就退休了,中间改做别的题目耽搁了一阵,后来才又接着写后面的,“动力不足,精神涣散”,所以“父子”那部分“写得很弱”。“这本小书我不满意,不是成功的学术作品。这么多人在这儿听,我觉得有点愧疚。”她轻轻说道,脸上的表情有些严肃。

九十年代末,在转型做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之前,赵园是位优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她1969年从北大中文系本科毕业,又在1978年重新考回北大念研究生,师从现代文学研究奠基者王瑶先生,那年她已经三十三岁。多年以后回忆起来,她说自己选择这个专业有点像“投机”,因为“好考”——而据她自己所写,之前她连《子夜》、《骆驼祥子》都没有读过。

八十年代,她接连出了一系列现当代文学研究经典作品,包括《艰难的选择》、《论小说十家》、《北京:城与人》、《地之子》等等。这些作品,至今还被学现代文学的学生置于案头,反复引用。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赵园突然对自己已有的学术研究感到了“厌倦”。她觉得,她好像走到了一个地方,前面有一堵墙,“是要再碰一碰它,还是再转回来寻找别的可能性?”她不愿意炒冷饭,但也深深意识到,“再走下去肯定是自我重复”。她感到有些走投无路,有时一想起这“绝望”,竟会泪流满面。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平原、夏晓虹夫妇建议她不妨试试明清。这是从“现代”到“古代”的一个巨大的跨越,但赵园还是去尝试了。1999年,她出版了自己第一部相关著作《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接着一鼓作气,十几年中又有《易堂寻踪》、《聚合与流散》、《制度﹒言论﹒心态》、《想象与叙述》等诸种新作问世。赵园说,其实她一直就是个古代文学爱好者,“如果我有机会读古代文学,或者古代的作品,我会觉得是一种弥补、补偿,也是圆了自己的一个梦”。

古稀之年,坦然面对

作为一个专业的文学研究者,半路转行史学研究,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一开始,她有时连线装书的断句都断不好。这期间,也有很多来自史学界的怀疑的声音,认为她并未遵循严谨的历史研究的路数。对此,赵园总是虚心处之。她当着大众,会很诚恳地说,“我要承认我在理学方面确实门也没进,很难进入理学脉络”,或者“我对西学了解甚少”,丝毫不讳饰什么。在后记中,她坦言这些是她的短板,但一路溯洄而上,不难看出她亦有自己的路径,那就是“经由人物进入历史”——从“五四”上返“明清”,她始终为那些改革健将们或是粹儒名士们光明俊伟的气象、正大鲜明的人格所深深吸引和触动。

“我曾经把‘题无剩义’作为一个目标,现在我已经不敢对自己提这种要求了。我已经到古稀之年,已经能够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能力和生理极限。突然之间一只眼睛失去了视力,这种变化是很可怕的,你下面还能做什么,一切都不可预测。”

前几年,她曾经出版了一部文集《昔我往矣》,用《诗经》中的句子来对自己的一生作以观照。如同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学术生涯一般,她也坦然地接受着自己生命、生活中的种种变动、种种更易。她没有什么遗憾,只是希望能把后续郑重地交给后来人,如她自己所言,“这些学术的过程,过去了就过去了,每一段过程都不可逆,再也不能重复,我只希望大家接着做,做出更好的东西。”(张玉瑶)

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分享到

“国庆七十年·京城瞬间”地坛庙会话家常 民生情怀注解伟大时代

使用12项调查措施保持惩腐高压态势 北京两级监委已经留置61人

北京西城区为老旧小区更换39部电梯:困扰居民十几年的心病解除了

北京东城城管今天拆除14处自建房

北京地铁13号线五道口拥堵问题解决:“小手术”后大变样

政府办事大厅服务柜台该多高?标准答案:80厘米

北京“万能”便民服务中心对外开放:一个独特之处吸引市民注意

十亿元共享单车押金未退 中消协:预授权制“冻结”押金防挪用

北京最新天气预报:明天空气转差 后天北风再来

朝阳区小鲁店村有了集中充电车棚 电动车不进村居民更安全

小偷两度光顾张仪村路 盗走数万元财务仍未落网

《美在雅安》获纽约电影金像奖“最佳纪录片大奖”

《协和大院》维度丰富,在城市里建构一个故乡

北京的这座大院里,有说不尽的传奇

从“动物来信”中看儿童教育,用动物写信的方式总结科学、历史

从鲁迅郁达夫到莫言刘震云,边梳理中国新文学,边感受其中魅力

长篇小说《家》问世89周年,巴金为何没有续写以觉慧为中心的《群》?

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我的妈妈是精灵2》续写经典儿童幻想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