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在京西哪些地方落过脚 从蓝靛厂到杏石口
2015年10月8日讯,今年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诞辰300周年。有关曹雪芹的出生年代,红学界比较公认的是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生于江宁(今南京)织造府,晚年在北京西郊创作了《红楼梦》。然而,对于曹雪芹究竟居住于京西何处迄今仍无定论,多红学家认定为香山脚下的黄叶村即今天的北京植物园内的曹雪芹纪念馆是其在京西的故居。其实,曹雪芹在京西居住时还有多处落脚地,如蓝靛厂、门头村、六郎庄、北辛村、北沟村、上坡村、白家疃、法海寺、功德寺、杏石口……
搬离蒜市口后暂居蓝靛厂祖父故友家中
蓝靛厂位于京西长河西侧,清代在此设外火器营。《曹雪芹与北京》称“曹雪芹曾在蓝靛厂东北的火器营住过。”《曹雪芹传》也称“曹家自乾隆年间被二次抄家以后,生活越发地困难了,于是从京城的崇文门迁到蓝靛厂镶蓝旗暂住。”《曹雪芹在北京的足迹》称:“曹雪芹自崇文门旧居搬到京西,曾在多处暂居,蓝靛厂也是其中之一,因老营房有其祖父之故友,但只暂住了较短的时间,后迁往香山一带。”
据考,曹雪芹自雍正六年(1728年)由南京回北京后先是居于京城,住在今磁器口十字路口东北角原称蒜市口的一处老宅,后移居西郊居住。在京西,曹雪芹最初住在蓝靛厂镶蓝旗西面的两小间营房里,为了写书,他与村子里的人拉家常和寻访蓝靛厂周边的古迹,搜集素材。蓝靛厂的广仁宫(俗称西顶庙)和立马关帝庙是他去的最多的地方,因为那里来来往往的人很多,由此结识了好几位朋友,对写作《石头记》(即《红楼梦》)有不少帮助。但他在这里住了没多久就发现旗营的房子狭小,人声嘈杂,终日迎来送往,实在静不下心来写书,便想另找地方。半年后,经他父亲一位故友的介绍,从蓝靛厂搬到了香山健锐营。
据当地满族老人介绍,曹雪芹对医术很精通,当年在蓝靛厂居住时,常给村民看病,从不收一文钱。有时他还到蓝靛厂的“益达堂”药铺里给病人抓药。一些被他看过病的人痊愈后便买些东西送予他,以报救命之恩,但曹雪芹绝对不收。
曹雪芹之所以与蓝靛厂有某些关联,有史学家推断,虽然当时蓝靛厂附近还未建外火器营,但已有圆明园八旗护军之一的镶蓝旗,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驻有八旗官兵上百人,其中应有与曹家父辈关系甚密的故友,当曹家被抄和败落后,出于同情之心,对曹家提供救济,曹雪芹在此暂居也有可能。
居门头村时与酒铺掌柜结为挚友
门头村地处香山南麓,是京西一带颇有名气的古村落。《长安客话》称:“下碧云循故道而南,约十里许,曰门头村。盖此地为西山门径,故名。1961年北京市文化局调查曹雪芹西山居所与葬地时,曾经得到一条线索,认为曹雪芹一度住在北辛庄。红学家吴恩裕先生寻访中又听门头村的老人说,曹雪芹住过门头村。
《曹雪芹西山足迹考略》中列举了十余处曹雪芹在西山一带的疑似居住地,门头村即是其中之一:“门头村紧邻西山健锐营右翼营房,是旗营官兵及家眷经常购物之地,曹雪芹对门头村、北辛庄、礼王坟一带较为熟悉,时有走动,民间早有关于他在门头村的传闻。上世纪六十年代曾有红学家到此考证,并略有论述。”
据传,曹雪芹在门头村断断续续居住了三个多月,是住在一位与他同在右翼宗学里任职的同事家中,时间大致为乾隆九年(1744年)左右。这里远离京城,格外清静。曹雪芹曾寻访过村落周边的许多古迹,而村南面的礼王坟一带,他寻访过多次。
乾隆年间门头村有家“杏花春酒馆”,掌柜的姓杨,山西人,所出售的酒为自制陈酿,醇香四溢,许多人慕名而来,曹雪芹也慕名前往。这酒馆的杨掌柜上过几年私塾,识文断字,好看古书,还写得一手好字,很快和曹雪芹成了好朋友,所以曹雪芹一有空就到酒馆里来,谈天说地,聊古论今,还把写好的书稿拿给杨掌柜看,听听他的见解,由此二人成为挚友。曹雪芹离开门头村后,还多次回来看望杨掌柜。
因居六郎庄“京西稻”被写进《红楼梦》
六郎庄位于颐和园东墙外,明代称“牛栏庄”,因此地多植杨柳也称“柳浪庄”,清代附会杨家将的故事改称“六郎庄”。
据红学家吴恩裕所撰写的《考稗小记--曹雪芹红楼梦琐记》记载:“曹雪芹穷居著书,死于六郎庄之小关帝庙,死时甚困。”《北京文化史略》也有“穷困之中,曹霑(号‘雪芹’)曾暂居于海淀镇之西六郎庄,甲申年(乾隆二十九年,即公元1764年)故去”的记述。这两种说法不禁使人联想到康熙年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当年修建畅春园西花园时,曾在六郎庄修葺真武庙,还建了园户住房三十间。曹雪芹迁家于此地是否与此事有关呢?可备查考。
有史料称曹寅在监造真武庙时,与当地多位人士交往甚密,曹雪芹迁家于此有可能是暂时投靠祖父的密友。
历史上的六郎庄以“京西稻”知名,因清代作为贡品入宫,故有“贡米”之称。据传曹雪芹在六郎庄居住时,时常与稻农交流,了解这一带的风土人情、风物景观、时令农事等。《红楼梦》第四十二回写平儿给刘姥姥准备礼物时说:“如今这个里头装了两斗御田粳米,熬粥是难得的……”第七十五回中又写:“贾母因问,‘拿些稀米饭来吃吧’,尤氏早捧过一碗来,说是红稻米粥。”有学者考证,《红楼梦》里所写的“御田胭脂米”、“红稻米”即是“京西稻”。
居北沟村观“石中松”写出宝黛 “木石姻缘”
北沟村位于香山卧佛寺西侧,村民原本居住在香山脚下,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因营建静宜园而迁至樱桃沟口外。红学家周汝昌考证认为,曹雪芹是住在卧佛寺附近的北沟村,1963年出版的《曹雪芹》和《红楼梦新证》都认为其京西的居住地址在卧佛寺西南的北沟村。周汝昌认为:“曹雪芹当日的故居附近曾有成片的竹子,这倒是一个很好的线索。”
北沟村也确有曹雪芹暂居于此的传闻。据说曹雪芹生来嗜酒,每天著书,吟诗作对,总是离不开酒。自被查抄家、由南京迁居北京后,家境十分贫寒,所以常付不起酒钱,只好赊账。他不但文章写得好,还善于书画,最拿手的是山水画和画扇面。有时叫村里酒铺掌柜子找来纸墨,随手画几个扇面,叫他拿去换些银子,算是抵了酒钱。所以在香山一带提起曹雪芹嗜酒,有“卖画钱来付酒家”之说。北沟村南面不远处有个万花山娘娘庙,每有庙会,曹雪芹便把事先画好的山水画和扇面请村里在庙前摆摊的徐大哥代卖,换来的银两除了用于购买写书用的纸墨,便是换酒喝了。
北沟村的北面是樱桃沟,早年间古迹众多,而水源头的元宝石和石上松是两处奇观。据传曹雪芹在北沟村居住时,时常到樱桃沟里寻访古迹。他观“石中松”生出灵感,在《红楼梦》中写出了贾宝玉和林黛玉“木石姻缘”的爱情故事。
北沟村的东侧是千年古刹卧佛寺,传说那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琉璃牌坊,就是《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的原型,而且卧佛寺中的行宫院、藏经橱、娑罗树等也在《红楼梦》中有着相应的描写,卧佛寺也因此成为很多红学家所认同的《红楼梦》的背景地。
最后五年居于白家疃怡贤亲王祠西边的“四间土屋”
白家疃地处香山北侧,与正白旗有一山之隔。有学者考证,曹雪芹在香山居住期间,经常沿着山间小道(后被称为“曹雪芹小道”)从正白旗至白家疃访友。《曹雪芹生平考》称:“曹雪芹从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春迁徙到白家疃,到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除夕去世,除乾隆二十四、五年(公元1759、公元1760年)南京之行一年外,在白家疃整整生活了五年时间。这五年的时间是曹雪芹人生中最重要的五年,尽管这五年曹雪芹的生活最为窘迫,但他把精力完全投入到了《红楼梦》的修改之中。”
查阅有关资料,曹雪芹的好友敦敏在《瓶湖懋斋记盛》中确切地记载是乾隆二十三年春,曹雪芹迁徙白家疃,并有原注为证:“春间芹圃(曹雪芹的号)曾过舍以告,将迁徙白家疃。”在该文写作后,敦敏因请曹雪芹鉴定书画又先后两次去白家疃,不巧,曹雪芹都不在家。该文注中敦敏还大致讲了雪芹在白家疃新居的情况。
红学家吴恩裕多次到白家疃寻访,《曹雪芹丛考》中多有叙述。他推断曹雪芹从山前樱桃沟北上经三炷香到山后白家疃,于怡贤亲王祠西边建“土屋四间”,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五年。当地人向他介绍说,白家疃村西有座小石桥,附近就是曹雪芹的故居所在地。(户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