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就要干到位!“接诉即办”与“每月一题”有机结合,重在自我加压
“接诉即办”工作机制从诞生到成熟,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就是从“接诉”走向“找题”,从“要我办”走向“我要办”。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关键是找准靶向、精准施策。从这个意义上说,“每月一题”既是对复杂问题的把脉会诊,更是治理理念的更新升级。
“办证难决不能让百姓买单”“在建党百年之际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近日,市委书记蔡奇围绕“接诉即办”“每月一题”开展专题调研,探“专班”、进社区,强调要聚焦高频问题集中攻坚、主动治理,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作为“接诉即办”工作机制的重要创新,“每月一题”在“闻风而动、有一办一”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主动治理、未诉先办”,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牵涉利益众多、多年未能解决的“硬骨头”“老大难”,已成为破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有力抓手。既有的27个高频热点问题,来自于12345热线的1100多万条民生数据,可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再加上市级部门牵头主责和各区、配合单位分层调度,问题范围与治理主体实现高度匹配,解决问题效率显著提高。经过半年多扎实实践,“不动产登记难”“老旧小区改造难”“预付费退费难”等问题得到不同程度解决,“无错优先”“首接负责”“靶向监督”等有效经验为群众广泛点赞。持续巩固良好态势,扭住一类问题寻根究底、疏障清淤,推动城市治理“向前一步”,正当其时。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关键是找准靶向、精准施策。从这个意义上说,“每月一题”既是对复杂问题的把脉会诊,更是治理理念的更新升级。两年多来,“接诉即办”工作机制从诞生到成熟,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就是从“接诉”走向“找题”,从“要我办”走向“我要办”。特别是“每月一题”,不仅将“民生热力图”打包分类,实现精准聚焦,更建构了以清单机制、调度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等为重点的驱动机制,确保问题解决闭环管理。在这一机制下,问题的解决不再是一事一议,而是群商共治。日常联合督办、月度会商研判、季度抽查核验、年终绩效考评,持续不断的“回头看”倒逼相关治理主体“一插到底”“一管到底”。用一位老街坊的话说:很多问题以前是“割韭菜”,割了一茬又长一茬,现在是“拔大葱”,直接把问题连根拔走、不留后患。
大城精治千头万绪,尤须更加主动的治理姿态。尤其是对北京这样的超大型城市来说,人口众多、流动性大、构成复杂,各区的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也不尽相同,客观上决定了城市治理没有一定之法,而必然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探索求解。老年人较多的社区,对建立社区“综合体”,实现“家门口”看病、康养的需求更大;面积局促的楼群周边,怎样规划停车位、充电桩往往是最大难题;年头较长的居民楼,修缮维护、解决漏水漏风可能是燃眉之急……这些现实问题的发现和破解不能被动“等投诉”“等派单”,而应主动“上门找”。这也意味着,“每月一题”不仅是市级层面的专题攻坚,更应成为各区、各部门、各街道乃至各社区的治理自觉。各级治理主体都要树牢在基层一线破解难题、担当作为的鲜明导向,主动寻找自己辖区内、权责下的难点难题,围绕自己的“每月一题”积极求解、提炼规律,最大限度做到“下先手棋、打主动仗”。
今天的北京,正处于城市更新的关键阶段,城市发展建设提速,市民诉求不断变化,“每月一题”始终处于动态调整之中。透过12345热线,我们能收集到鲜活的民生诉求,但多少存在“时差”,更早发现和解决问题,关键还是要俯下身子、主动聆听,找到群众生活的最近点,感知体会民生诉求。太多事实告诉我们,群众对身边的治理难题最有感触,对解决方案也最有想法。多引导大家坐在一起、表达意见,实现利益协调的同时,也往往能碰撞出同类问题的解决办法。比如,为了解决人定湖北街的边界确权问题,德胜街道通过多方协调,确立了“四区五街道边界共治共管机制”,而这种街道社区搭建议事平台,多部门协商协同解决问题的方法,随后在本市多个交界地带的综合治理中得到借鉴采用。在“每月一题”的生动实践中,让“各村的高招”交流互鉴,共同提高,我们的城市治理也就有了更多源头活水。
接就要接到底,干就要干到位。动真碰硬、驰而不息,将“闻风而动、接诉即办”与“每月一题、标本兼治”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治理机制,大城精治的为民底色将更加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