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航天员天地通话,背后有他们的功劳!
据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3日上午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同正在天和核心舱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亲切通话。
在这次天地通话中,视频、音频在离地数百公里高度的空间站核心舱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之间实时传递,整个过程图像清晰,话音清楚,传输流畅!
这一切的背后,我国的中继卫星系统功不可没。
中继卫星系统是个啥?
“关键词:实时、高速、全覆盖”
指针回拨到2003年,我国航天员杨利伟第一次顺利进入太空。其间,他数次与地面控制站进行“天地通话”,但每次都有着严格的时间窗口限制。
简单来说,中继卫星就是太空数据“中转站”,可为中、低轨道航天器提供天基测控、数据中继服务。这相当于把地面测控站提升到几万公里的轨道高度,依照各类航天器、飞行器不同的数据应用部门,把它们产生的各类数据分别进行实时转发,这样,既提高了数据回传时效性,又增强了应急协调联动能力。
那时,我国境内的观测站有效保持通信时间相当有限。而“天链”系列中继卫星的诞生,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1颗“天链”卫星能观测到中、低轨道航天器的一半轨道,2颗“天链”卫星能覆盖大部分轨道,3颗“天链”卫星组网就可实现全球覆盖。有了它们,我们所面临的视场外测控通信“黑障”的窘迫将一去不复返!极大地提升了载人航天任务的安全性可靠性。
中继卫星系统都能干啥?
“太空中装WIFI、航天员看《新闻联播》、进行太空授课……都靠它!”
2008年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那句“我已出舱,感觉良好!”从遥远太空中的神舟七号飞船舱外,传回地面,又通过新闻直播传遍全球,引爆了国人空前的逐梦太空热情,这次任务中的天地音画直播是“天链”系列中继卫星系统在载人航天任务中的“首秀”。从那以后,中继卫星系统在见证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优化自身,为任务提供越来越好的服务。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任务翟志刚出舱直播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任务中,航天员景海鹏通过天地音视频通话向全国人民进行汇报
2013年,神舟十号和天宫一号载人航天任务,航天员王亚平为全国中小学生上了一堂长达51分钟的太空课。这51分钟,是“天链”卫星对神舟十号飞船超过30000公里距离的陪伴,更是“天路”团队,基于此项任务长达数年的专项攻关——相较以往的天地通话,太空直播时间更长,飞船飞越的弧段更多,如何保证接力跟踪真·无缝?如何保证跨星切换真·实时?如何保证任务计划真·高效?
每一项技术攻关点都是真·难点,不仅涉及到顶层任务模式设计与流程推演,还涉及到底层软硬件设备的优化改进和协议规范调优,“天路”团队从任务论证下达的那一刻起,开始了一段历经无数鏖战和无数试验的旅程。
从北京到西安,从西安到喀什,从喀什到鲸湾,天南海北都有“天路”团队丈量过的山河草木,终于,在神舟十号天空授课直播顺利实施的时候,古人吟咏的“天涯若比邻”,在天路团队和中继卫星系统的支撑下成为现实。
在今年进行的神舟十二号任务中,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二代中继卫星“天链二号”01星,首次亮相载人航天任务,二代中继卫星系统具备更广范围的全景波束,更高速率的传输速度,更强能力的多目标支持等特点,两代系统接力组网,成为飞船与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重要测控手段之一。在太空中安装无线WIFI、使用手机APP、使用无线耳机通话……
这一切,都有着“天链”中继卫星系统在背后的支撑。
按照中国空间站在轨建设计划,后续还将发射多艘载人飞船、实验舱等航天器,“天链”系列卫星将更好地为这些航天器,提供高速、广域、稳定的天基测控和数据中继服务,搭起太空与地面之间的“信息天路”。
是谁在操作中继卫星?
“一群可爱的人。”
现如今,九天之上身处“天和”的航天员,能够随时随地与地面进行实时、双向天地通话,意味着我国天地之间信息传输,已经步入常态化高效、高速、全球覆盖的态势,而架起这条“信息天路”,赋能天地通话的幕后英雄,正是默默无闻的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天路”团队!
从2003年第一代“天链”中继卫星系统立项论证,到如今一、二代中继卫星组网运行,18年来,他们编织起以“天链”卫星为核心的“信息天路”,一直助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前行,一直助力我国天基测控通信系统不断完善。
为了激活“天链”系统的满身本领,为了赋能“信息天路”联天通地的强大能力,他们都始终坚守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在通往星辰大海的征途上稳步前行!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张航
通讯员:张楠 周永刚 王然 郭浩然 张梦梅 邹芳 陈飞 李源龙
流程编辑 :u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