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向女儿算账式催婚”火了:25岁脱单比30岁脱单多幸福5年
2月8日,四川成都一位爸爸向女儿“算账式”催婚的视频走红。这位爸爸说:“25岁找到自己的幸福比30岁才找到,多幸福5年。”他还用女儿每月给家里的生活费算了一笔经济上的帐。视频拍摄者悦儿称,自己今年25岁,是家中的独生女。
延伸阅读:
海外调查:面对催婚,如何“优秀”自救
同一个世界,同样的爸妈。面对类似灵魂拷问,我们不是孤军作战。
去年春节,国际君送上日本独特的“租友服务”博君一乐:年度催婚大戏又来?在日本,不仅可以租对象,还可以租到一家子。今年的帖子更贴心,我们采访了多国“难友”,看看人家在催婚“盘丝洞”里,如何保持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扛住压力。
韩国:“我辞职了”
现年34岁的柳小姐感到自去年妹妹结婚后压力倍增。在首尔担任大学老师的她跟记者分享了自己的应对妙招:
——第一招: 默默喝碗年糕汤,表达无声抗议。
按照韩国传统,新年喝年糕汤代表年龄长一岁。
2018年韩国男性平均结婚年龄为33.2岁、女性30.4岁。另有调查显示,韩国未婚者普遍将三十出头视为理想结婚年龄,更有近三成男性、近两成女性视35岁以上为理想婚龄。
这也是现实所致,韩国男性要服兵役,来个环球旅行玩上一年半载也是寻常。另外,找工作的求职期也经常以年计算。
——第二招: 带着不可思议的表情反问: “难道现在不是那些没魅力、没自信的人才急着结婚吗?”
如今,晚婚、不婚等多种因素导致独居成为韩国最主流的家庭形态。韩国统计厅数据显示,2019年韩国独居家庭数量首次超过“父母+子女”家庭。
尽管目前仍存在地区差异,首尔、釜山等大城市地区独居比例较高,但预计2028年独居风将席卷全国。
——第三招:用 可怜兮兮的表情问,“全税房”保证金您准备好了吗? 反正我还没存够零头。
结婚时,家长往往需要协助新人准备新房。如果没有能力买房,至少也要准备一笔相当于购房款三分之二的资金,用来租赁“全税房”,开启相对稳定的婚姻生活。
那些没备齐房款的家长,怎么好再给自己找不自在?
——第四招:拿事实撑腰: 结了婚的那些表姐妹并不幸福啊!
婚后紧接着就是育儿。韩国老人一般不愿照看孙辈,刚步入婚姻的女性或将迎来“产后离职、三年抱俩”的宿命。
韩国媒体揭示了晚婚独居女性增多的深层原因:受过高等教育、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却在家庭分工中,尤其是育儿方面独自承受巨大压力。
现实倒逼女性借助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进行无声抗争。
——第五招: 我喜欢的人还没有出现,也还没等到喜欢我的人。 所以,请继续耐心等待。
韩剧中有一句台词很戳心:“这是我的人生!”
不同于国内大龄青年普遍的焦虑,记者在多方了解中感受到韩国青年在“催婚”问题上更自信、更坦然的人生态度。
“如果这都不行呢?”柳小姐还有一个四字绝招:“我辞职了”!
在韩国家长看来,在就业问题前其他都是浮云。这时所有人都会关心你的工作前途,催婚“警报”就此解除。
日本:“你能借我钱吗”
日剧中经常有这样的情节:回乡过年,若被亲戚问起婚姻状态,最好的方式就是笑一笑,“我也很想结婚,但实在没遇到另一半啊” 。
这已经成为许多未婚青年的标准回答。
日本网友支招,如果遇到只是场面社交的人,还可以调侃一下:
——“哎,没法和山下智久(日本男演员)结婚,所以只能单身喽! ”
——“我现在欠债30亿,没还清之前没法结婚啊。 你能借我钱吗? ”
碰到真正关心自己的人,可以认真回答:“我不是独身主义,但和不是很喜欢的人结婚估计也不会幸福,所以不想随随便便就结婚。 ”
如果老爸催问,可以开玩笑地说:“因为我还没遇到像爸爸一样好的人 ”。这样还有助于拉近父女关系。
还有一些网友建议,应减少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降低“催婚”发生的几率。比如自掏腰包、孝敬父母外出旅游,或者充分掌握父母作息规律后约上朋友完美错开 。不过,这种做法有一定的风险,可能被扣上“不与父母交流”帽子,招致不满。
记者在东京街头随机采访几位路人。来自三重县的未婚女孩增田告诉记者,虽然父母尊重她的意愿,但身边一些已经恋爱结婚的人有时会“啰嗦几句”。她说,“面对催婚催恋爱,我会正面拒绝,直接告诉他们,自己就是不愿意。”
东京本地未婚男士铃木告诉记者,可以给“催婚”者举一些“反例”:比如自己身边很多人结婚后很快就离婚 ,又比如一些认识的夫妇生了孩子以后逐渐关系不和、最终以离婚收场。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数据,2016年日本男生的平均结婚年龄为31.4岁,女性为29.4岁。2015年日本国势调查结果显示,日本男性中终生未婚率达23.4%。
日本政府2019年发布的《少子化社会对策白皮书》中提到,未婚的最大原因是“未能遇到合适的另一半”。这其中约有60%的人完全没参加过为寻找另一半而开设的各类婚介活动。
美国:孤独压力大
此前,一则美国单身女青年花30美元买假婚戒回家过感恩节的消息在网上引发热议。
美国年轻人也有催婚压力?这似乎有点“反直觉”。在普遍尊重个人选择的氛围里,怎么也会在结婚这件私事上“指手画脚”?
76岁的美国医生埃利奥特⋅雷菲尔德认为,催婚是每个社会都有的现象,只是在美国没那么明显。
来自纽约的S女士今年33岁,已婚,父亲是非洲裔,母亲是丹麦裔。从个人经历来看,父母从没有对她催婚。
她设想,如果自己没有在所谓适婚年龄结婚,也许父亲那边的家庭会稍稍催促,而母亲那边的家庭则完全不会。
她认为,在一个从1到10的刻度盘上,美国的催婚程度估计只有2吧。双方的交流方式是,长辈会直接跟她谈,她也直接说明单身原因。
S认为,买假婚戒应该只是个案,而且可能不是用于应对催婚,而为“防狼”,一些未订婚但又无意找男友的女性可戴上假婚戒避免被搭讪。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还有一种“对象租赁”服务。这一类型服务专门提供暂时的“对象”,用以在婚礼、宴会、鸡尾酒会等公共场合应酬,价格一般是几百美元一小时。
服务供应商rentadate.com网站列出了人们需要对象陪护的各种理由,其中一些折射出介意单身、讨厌孤独的社会心理 :“没有人愿意被看到孤孤单单”、“每个人都希望看上去光彩照人”。
丹麦:催婚?不存在的
“交不交男女朋友,结不结婚是个人的事情,朋友和家人都不会干涉 ,”哥本哈根居民安德斯说,“况且在丹麦生孩子,也不需要结婚啊。 ”
丹麦统计局2018年数据显示,丹麦的结婚率和离婚率“双高”,在欧洲同时名列前茅。46.4%的成年人处于婚姻状态,离婚率也达到了46.8%。
这表明丹麦人对婚姻持相对开放的态度,而催婚在丹麦基本不存在 。在丹麦,一起抚养孩子、共同生活一辈子却未领结婚证的伴侣比比皆是。
丹麦是高税收福利社会,对就业、失业、医疗、教育等有一套较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其中,对于个人是否处于婚姻状态的保障基本没有差别。这让丹麦人在婚恋观上有更多的自主性,可以更忠实于自己。
催婚不胜其扰,但正如东京男士铃木所说,应该尊重父母及他人的关心和好意,同时也不应过度在意他们的看法。“毕竟这不是父母的人生,认真考虑自己应如何获得幸福才最重要。”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值得自己真心托付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