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新闻舆论

2020观点回眸,2021御风踏浪,向辽阔新时空进发

2020-12-30 11:45 北京日报 u015

总有一些年份,注定会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即将作别的2020年,“黑天鹅”频频振翅,“灰犀牛”横冲直撞,以至于有人感慨:“我们先后见证了‘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1929年大萧条’‘2008年金融危机’,如果你是美国人,还要加上一个‘1968年种族大骚乱’……”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也正是这“魔幻”的一年,充分检验了“中国之治”的强大定力,充分证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

在中国的时间坐标里,2020年本就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而就在此刻,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成为历史给我们出的一道“加试题”。中央果断决策,“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集结逆行,14亿人守望相助、众志成城……这场鏖战以一种特殊方式,将一个政党的鲜活初心、一个国家的为民精神、一个民族的家国情怀、一种制度的显著优势,真切地展露出来,铿锵有力地宣示着:英雄的中国、伟大的人民,坚不可摧、不可战胜!

率先于疫情中突围的中国,开启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做好“六稳”“六保”,壮大新业态,培育新模式,有形之手推动中国经济重回正轨;聚焦“三区三州”,发力消费扶贫,深化异地协作,中国方案让全面小康成色十足;“嫦娥”揽月,“九章”问世,“奋斗者”坐底,创新硕果提振中国智造图强信心;民法典颁行,香港国安法落地,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扩容,良法善治为长远发展清淤除障……重重挑战、种种风波,未能阻断前进道路,反而让中国人更加清醒、更加坚定、更加豪迈。

今日之世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贸易霸凌主义沉渣泛起,疫情更成为一些人抹黑中国、制造对立、转嫁责任的操弄话题。然而公道自在人心,在中国抗疫的艰难时刻,国际援助阐释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真情。疫情肆虐全球,“中国邮包”火速派发,“中国专家”接续出征,“中国经验”倾囊相授,“东方之约”提振全球商业信心。事实胜于雄辩,在剧变的时代共克时艰的经历,会让更多人明白,那套被视为全球通行的“西方标准”已经不合时宜,“零和博弈”“冷战思维”等早该进入历史的垃圾堆,团结向善才是国际主流,和谐共赢才是普遍追求。

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无论什么样的风雨,都无法阻挡中国人民奔向美好生活的脚步。2021年,又是一个新的时间节点,“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与此同时,我们又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必须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一路栉风沐雨积淀下来的制度优势、治理经验、精神文化,是我们战胜风险挑战的坚强支撑,也将成为我们向更辽阔的新时空进发的力量源泉。


漫画:琚理

1 接力奋斗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张张时间表路线图前后相续、有机衔接,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重大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战略部署。有人形象地指出:当别人都在搞“拳击赛”的时候,中国正一棒接一棒地跑着历史的“接力赛”。

——《以中国制度优势持续激发“规划红利”》,10月30日

编辑手记

中国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传统,“思而有备,行而有成”更是一种深刻的民族文化基因。新中国成立后,一个个周密系统的长远规划,不仅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发挥了统筹协调的作用,也让中国穿过了几十年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风雨雨,一步步稳健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十四五”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本版接连刊发《坚定改革开放续写“春天的故事”》(10月 16日)《中国优势成就“最成功的脱贫故事”》(11月27日)等文章,提出中国既具备科学规划的能力,又具备执行规划的能力,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一代接着一代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中国号”巨轮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2 全民战疫

中国展现出很多国家难以达到的凝聚力、战斗力、行动力。强大的国家动员,根植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源自于中国社会组织能力的强大聚合,离不开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文化根脉。

——《让抗疫之战成为提升国家治理的契机》,2月21日

编辑手记

一个人口占据世界五分之一的国家,如何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进行一场全民战役?党中央坐镇指挥、迅速部署,各省区市守望相助、协同应战,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勇毅逆行,基层干部坚守岗位、夙夜在公,各条战线各司其职、主动担责……14亿人拧成一股绳,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效率之高是世界罕见的。

我们在《从战疫动员看中国社会深刻变化》(2月14日)《战疫行动力昭示中国治理密码》(6月19日)等文章中分析认为,社会主义制度重塑了这个古老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决定了全国一盘棋的动员机制;人民当家做主,前所未有地唤醒了主人翁意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深入人心……这些既是战疫行动力的来源,也是中国治理的密码。

3 开顶风船

一穷二白时,外部敌对势力尚且扼杀不了我们,以今天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想要搞出针对中国的新冷战,拉出一个反华阵线把中国的发展势头彻底压制住,没有可能。

——《以斗争精神应对复兴路上各种挑战》,8月19日

编辑手记

面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不是所有人都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尤其是当美国这样的世界头号强国自身结构性矛盾积重难返,对外挑起争端、转嫁矛盾的意愿与日俱增,不仅给两国交往频频制造障碍,更给地区乃至全球局势带来巨大不确定性。

《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要用好底线思维》(4月15日)《以自信和定力应对外部环境变化》(7月17日)等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新兴国家在崛起的关键性阶段,无一例外地会受到极力打压,这是必然遇到的“成长的烦恼”。正如《专心发展是面对外部风浪的最好姿态》(7月29日)中所言,“外部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只要拿出“打持久战”的精神、心态和策略做好“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就能够“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4 化危为机

此次疫情虽然对中国经济带来影响,但这种影响是短期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空间充足,各类针对性政策的出台将为战胜疫情和恢复生产提供支撑,中国经济的前景依然光明。

——《疫情之“危”激发中国经济之“机”》,2月26日

编辑手记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国不但早在上半年就有效控制住了疫情,且在年内就实现了以核心指标转正为标志的经济回归——11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0.7%,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0.3%,民间投资增长0.2%,显示了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

中国经济何以化危为机?本版刊发的《小长假见证中国经济修复速度》(5月8日)《火热“双十一”折射高质量发展底气》(11月4日)《核心指标转正彰显中国经济强大韧劲》(12月18日)等评论以小见大,进行了探因和解读。总体来看,需求侧是中国经济的强大引擎,供给侧是中国经济的坚固“车身”。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空间充足,国家力量所在,正是战疫底气所在,制胜信心所在。

5 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从来都是一条艰难长路,但一旦有所突破,实现的将是质的跨越。而让“中国芯”加速生长拔节,不能靠一两家企业单兵突进,必须培育上上下下的产业链,形成强大坚实的生态系统。

——《以南泥湾精神冲破核心技术瓶颈》,8月12日

编辑手记

从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与之同时,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禁令”“翻脸”“断供”成为某些守成大国打压新兴国家的惯用伎俩。

在这样不进则退的关键节点,我们尤须坚定不移、沿着自主创新道路走下去。在《保持创新力是华为突破重围的关键》(7月17日)《掌握创新主动权才有抗击风雨的力量》(8月26日)《把“断供”危机变成突围契机》(9月18日)等评论中,我们反复阐释一条铁律:一心一意攻关核心技术,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才能充满自信面对外部环境的风风雨雨。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挑战当做机遇,汇聚起科技自立的巨大潜能,我们终将走过山重水复,迎来柳暗花明。

6 科技伦理

追求“无门槛”的便利最大化,不是一种照顾,而是公共服务的题中应有之义。无论是对哪个群体、多数还是少数,都要一视同仁,尊重其利益、倾听其声音、保障其权益。

——《提供多元选择是公共服务的本分》,11月27日

编辑手记

万物互联时代,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却也平添了不少烦恼。《智能时代要照顾那些“掉队”的人》(6月5日)《让老年人不再苦恼于出行难》(10月30日)着眼数字鸿沟,《莫让人脸在大数据时代“裸奔”》(10月30日)《倒卖“人脸数据”亟须严打》(8月12日)剑指隐私泄露,《不全面授权,APP就不能用?》(6月12日)关注平台霸权。不同的切入角度表达了同一个观点:我们要坚持的是以人为本,要追求的是科技向善,尽量避免技术给一部分人“添彩”却给另一部分人“添堵”。

7 大城之治

治理课题由粗到细、由浅入深,也由易转难,传统的条块分割治理模式已不合时宜,无论是条条,还是块块,都应是主动的治理者。多一些“向前一步”、协同发力,也就能多一些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发展到哪里治理就应该跟进到哪里》,12月4日

编辑手记

城市治理看似宏大,其实往往体现在细枝末节、民生小事之中。从推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到强化12345市民热线回应督办机制,再到以“闻风而动、接诉即办”快速响应百姓需求,北京正以一次次流程变革、机制创新,盘活治理资源,校正治理姿态。

随着治理走向深入,“难啃的硬骨头”越来越多。今年北京将垃圾分类、物业管理两件“关键小事”摆到重要位置,实践中遭遇了不少新问题新挑战。本版密切关注城市治理动态,《跨界积水路背后的协同课题》(7月15日)《大城精治要问需于民更要问计于民》(10月23日)等评论通过“解剖麻雀”,发现症结、总结经验。为民办事是政府部门的天职,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北京的宜居底色才能越来越浓。

8 大国精神

大国崛起不只意味着经济腾飞、科技赶超,更在于国民心态的成长成熟。物质上“强起来”,理应在精神上也“立起来”。当一个国家的年轻人头脑清醒,能够理性认知、积极表达,以坚定自信的姿态面向世界,真正的大国国民心态才算真正涵养起来。

——《强起来的中国理应在精神上“立起来”》,12月4日

编辑手记

今天的中国,发展奇迹举世瞩目,人们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也与日俱增。特别是随着更多国人走出国门,亲身对照“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更能以一种平视的眼光去看待和审视世界。

当然,面对外界的纷纷扰扰,国内还是有少数人患上了严重的“精神软骨病”,宣扬毫无原则的委曲求全。《面对抹黑泼污该回击就要回击》(3月27日)《舆论阻击战也是“战疫”的一部分》(4月3日)《用好作品书写国民气质激扬大国精神》(10月28日)等文章从“大国成本”的角度出发,解释了为何今日中国不能靠“低调”而避免“招风”。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从容自信,理性开放,这才是中国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每一位国民应有的心态。

9 大国责任

何为大国?可能包括幅员辽阔、实力雄厚等诸多因素,但责任与担当同样是不可或缺的维度。从整体意识、全球思维、人类情怀的视角出发,自然不会热衷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只会努力寻求和谐共存、合作共赢。

——《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展现大国责任担当》,9月25日

编辑手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某些国家高筑壁垒、隔岸观火,某些人“甩锅”塞责、以邻为壑。本版在《丢了大国的样子,路只会越走越窄》(9月30日)等文章中犀利批评这种思想和做派的狭隘,认为把世界秩序搅得一团糟,不仅无益于自身问题的解决,更会给自己带来新问题。

《后疫情时代要坚决反对“逆全球化”》(3月11日)等评论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不但要以进一步为全球治理提供优质公共产品来反对某些国家更加猛烈的“逆全球化”思潮,更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蕴含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10 西方之乱

不论是9年前暴发的“占领华尔街”运动,还是此次抗议人群高喊的“吃大户”口号,矛头所向皆是阶级矛盾。而美国的“金主政治”也不断加剧着阶级对立,看似民主的“一人一票”实为“一美元一票”,登台唱戏的政党只会服务大财团,少数族裔、底层民众并无“代言人”,最终造成“暴力成为这个国家唯一能听得懂的语言”。

——《是什么让美国民众“无法呼吸”》,6月5日

编辑手记

新冠肺炎疫情告急,经济颓势日现,种族冲突不断……大选尘埃终将落定,但摆在美国面前的诸多难题却愈发无解。《失去光环的美国给全世界上了一课》(6月3日)一文梳理了美国近年来的种种表现,得出美国绝非“山巅之城”、西方制度绝非“灵丹妙药”、西方媒体绝非“业界良心”等结论,再次发出“西方月亮并不更圆”的提示。

以更大视野来看,美国光环的黯淡只是西方神话破灭的一个缩影。一年来,许多学者在本版发表了他们对西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闭关锁国”的英国将走向何方》(7月24日)《摒弃傲慢是解决文明冲突的前提》(10月30日)《低效治理让欧洲遭受双重危机》(11月4日)《深度撕裂的美国社会难以弥合》(12月18日)等文章有理有据地揭露了西方中心论思想和金钱政治的弊端。光环是虚妄的,神话是易碎的,平视世界,自信自强,我们才能笑对外部风浪,继续脚踏实地追求中国人自己的梦想。

(原标题:御风踏浪,向辽阔新时空进发)

来源:北京日报     文字:崔文佳 郑宇飞

分享到

新冠药入医保发挥兜底作用

孙杨8年禁赛令撤销!被“种族主义”侵蚀的裁定谈何公信力

经济日报评蚂蚁被二次约谈:在加强监管中规范发展

人民日报评阿里被调查:加强反垄断监管是为了更好发展

疫苗优先接种映照截然不同价值观,“以人为本”不是耍嘴皮子说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