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开工,两千年前古城将“唤醒”
土黄色的楔形古“城墙”畔,绿荫环抱,曲径通幽,已有两千年的路县故城将和新建的博物馆相望,当下的观众与古老的历史无障碍沟通……这一切愿景将从今天开始落地。上午11时,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市文物局介绍,这里将成为路县故城遗址乃至城市副中心的考古科研、保护、教育及展示中心,成为保护通州历史的“雏形”、文脉延续的“活化石”,也将发挥路县故城遗址在文化、交通和经济上的传承作用和纽带地位,体现出通州历史发展和演变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从汉代到明清“时空轴”被打通
路县故城遗址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西北,运潮减河南岸,京秦铁路东侧,距北京市中心约25公里。
通过这座城,宛若打通了一条跨越汉代到明清时期的“时空轴”。专家介绍,路县故城遗址的延续时间长,根据考古发掘结果,该区域内的地层堆积自上而下主要可分为扰土层四层、明清文化层、唐辽金文化层和汉代文化层,各层出土有相应时期的遗迹和遗物。其中,汉代遗存最为丰富,包括城墙基址、道路、城壕、沟渠、房址、灶、灰坑等。
此外,遗址周边历年来曾发现众多墓葬,在整体空间上以城址为核心分布,年代从战国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与该城址始筑、使用和废弃时代息息相关。
遗址与博物馆交相辉映
开工现场,一个个规整的探方亮出来。市文物局介绍,路县故城遗址是在2016年城市副中心建设前期考古勘探时发现的西汉遗址,已获评“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开工建设的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融展览展示、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社会教育四大基本功能为一体,整合搭建博物馆展示、考古研究、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学科平台,总建筑规模约1.8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0.85万平方米,建筑高度12米。
在开工现场,这座主体建筑将于2022年完工的博物馆模型已亮相。从沙盘上看,这里将被绿树环绕,形成遗址与博物馆交相辉映的格局。文物局表示,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及保护展示工程将打造成为北京考古遗址公园的典范,成为城市副中心和大运河文化带上的一颗璀璨文化明珠。
重现6000余座战国至明清时期墓葬
路县故城遗址是目前所知通州地区最早的古代城址。考古工作者介绍,这里发掘出了路县故城遗址城内主干道、南城壕东段和东城墙北段等遗迹,建构起城址的主体框架,揭示了城址时代和形制等基本问题。可初步明确路县故城遗址的基本结构为城墙和城壕组成城址本体。
为配合基本建设,文物部门还先后在城外西南部和南部的遗址区内发掘了25000余平方米,发掘出30余座房址、140余口水井、10余座窑址、10余条道路、1000余座灰坑等,掌握了城外遗迹的主要特点。另外,在城址外北部、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发掘了6000余座战国至明清时期的古代墓葬,明确了墓葬和随葬器物的演变轨迹。
遗址中出土的器物种类主要有陶器、铜器、铁器、石器、玉器、骨角器等。此外,还有大量瓦当、筒瓦、板瓦、青砖等建筑构件。其中汉代墓葬中随葬器物的种类主要有陶器、铜器、铁器、石器、玉器、骨角器等,以陶器的数量和类型最多,包括鼎、罐、壶、碗、盆、盘、盒、奁、狗、鸡、猪、仓、井、灶、灯座、案、耳杯等;铜器有带钩、环首刀、钱币、印章、发簪等;石器有石案、石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