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专栏公众号

戏说不是胡说,乱炖版《花木兰》为何翻车?

2020-09-17 17:03 长安观察 TF015

在国外颇受好评的电影《花木兰》,近日在国内公映后遭遇口碑滑铁卢,不仅评分一路走低,更被挑出诸多历史细节的硬伤。一部本是讲述中国故事、也意在赢得中国市场的好莱坞大片,何以反在中国“翻了车”?

中外市场褒贬悬殊至此,也出乎很多人意料。要知道,为强化该片的“中国元素”,迪士尼确实下了功夫,不论是面试千人选中东方面孔的刘亦菲任主演,还是在中国辗转多地实景拍摄,为的就是拉近与中国观众的距离。然而,在中国人看来,这劲儿完全使错了方向——木兰明明是一位北魏历史人物,却住在福建的土楼;“当户理红妆”“对镜贴花黄”明明可以很美,电影中的“服化道”却怪异丑陋;“代父从军”明明是个现实故事,电影却拍成一部天赋异禀的魔幻大片……可以说,除了“花木兰”这个家喻户晓的“IP”,电影中其他中华文化元素几乎都是“关公战秦琼”的乱炖,与中国观众的传统认知大相径庭,在观影时自然会产生巨大不适。

对这部错配版《花木兰》,舆论场中有一种力倡“理性”的声音,提出应超越文化和历史的局限,“单纯从一部外国电影的角度看,观影过程还是很愉悦的”。诚然,影视作品不是教科书,我们不能要求其百分百还原历史,没有天马行空的艺术加工。但影视作品,特别是包含历史元素、着眼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注定要依托特定的时代背景、历史人物,指向特定的受众人群,才有存在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基本史实和传统认知是最应遵循的创作底线,也是观众不“出戏”的基础。无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文化背景,强拍脑门臆想,让“木兰对阵女巫”“兵马俑变木乃伊”,把戏说得离谱的中国故事讲给中国人听,还想让别人愉悦地接受,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些年来,很多文艺创作有“泛娱乐化”的倾向。以戏说代替正说,以调侃代替中立,以消费历史代替认识历史,以娱乐历史代替思考历史,这种胡编式作品还很有一定市场。但久而久之,人们发现,所谓“架空”的故事其实站不住脚,胡乱“颠覆”不仅浅薄媚俗,也越来越招人反感。“愚乐”效应,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对那些价值观尚未定型、鉴别力还有欠缺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害莫大焉。

“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无论怎样的讲述,都需要抱有对历史的敬意,对受众文化认知的尊重。《花木兰》在外国人眼中也许是好看的,因为爆米花电影就图一乐,但在中国人眼中,这个文化符号绝不是哈哈一乐的事。某种意义上,关于《花木兰》这场不大不小的争论也是对中国影视创作者的一次提醒:戏说需谨慎,莫要乱架空。文化表达,用的不仅是钱,更得是心。

来源:长安观察

流程编辑:TF015

分享到

从海报妆容到台词都让人“笑中带泪”,看完吐槽贴还是想去看《花木兰》

《花木兰》上映当天,港独黄之锋就来碰瓷,它戳痛了反华势力哪根神经?

4.9分的《花木兰》缺点显而易见,为何国内外评价如此悬殊?

《花木兰》将在北美“网播”,迪士尼管理层:这是“最佳选择”

《花木兰》取消北美院线上映,转流媒体放映

诺兰《信条》再度改档,刘亦菲主演《花木兰》改至8月21公映

多部好莱坞大片被迫改档,可能推迟至明年或撤档

花之为姓,灼灼其华,为花取名也是大有讲究的

遍访五大洲试镜上千人,刘亦菲凭什么独占鳌头拿下《花木兰》?

迪士尼确认花木兰档期,7月24日北美上映,主演刘亦菲隔离后首次出门

《花木兰》宣布全球撤档,新档期待定,还有《速度与激情9》等

天津进入战时状态!确诊病例情况及行动轨迹公布

明日立冬!北京将迎大风降温,但有个好消息

@北京居民,收到这条医保缴费短信,需注意以下事项

长沙300米路安了298条减速带!“搓衣板路”是谁的行为艺术

今天凌晨,四川俩小时内连发三次地震,又是同一位置

“二次感染不值得讨论”,张文宏:现在最重要的有两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