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京津冀及周边区域重污染预报准确率接近100%
9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科技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介绍,“2+26”城市区域具有半封闭地形、环境容量小的特点,北京地处“2+26”区域的最北端,也是区域大气扩散条件相对较差的城市。北京近年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客观讲,首先北京市自身持续不断努力,同时我们必须要看到,北京市的空气质量改善,有区域其他城市联防联控的贡献。在这其中,科技支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先进技术和手段在“2+26”各城市的广泛应用,对整个区域的精准治污、有效治污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作用。当然,在科技支撑方面,北京市也是走在了区域乃至全国的前面。
一是建立空天地一体化大气环境监测体系,运用了新一代高时空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激光雷达垂直监测、大气组分观测、在线监测、走航监测等新技术手段,构建了涵盖乡镇(街道)PM2.5和TSP高密度的监测网,全方位助力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
二是创新建立了大气PM2.5综合源解析技术,实现了大气PM2.5精细化的来源解析,支撑精准治理。
三是创新污染源排放监管技术,实现精准执法,运用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的精细化管控技术,建立了重型柴油车远程在线监控平台;集成卫星遥感、地面PM2.5高密度监测网和污染源点位等数据,开展网格布点,进行“点穴式执法”。
四是预测预报技术显著提升,实现了精准预警。建立了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城市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技术体系,目前整个区域重污染过程的预报准确率接近100%,重污染过程会及时预测出来,向公众预警,预报的时长由提前7天拓展到了提前10天。
五是包括超低排放在内的一系列绿色制造和污染治理新技术,实现了产业升级和高效治污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