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开园的北京温榆河公园,里面藏着四个“水秘密”
从本月起,有京城最大“绿肺”之称的北京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正式开园迎客。湖泊、小溪、曲河、滩涂……进来游玩的游客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水多。作为一个兼具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的“双修”公园和“海绵”公园,这里有什么“水秘密”?近日,记者对示范区水利水生态项目负责人进行了专访。
【秘密1】
地处通州堰“上蓄”范围,为副中心防洪安全保驾护航
位于北京中心城区东北边缘的温榆河公园,地处朝阳、顺义、昌平三区交界,也是温榆河、清河两河交汇处。“从地图上看,也许你会觉得这里与东南方向20公里开外的城市副中心没有什么关联,但实际上,它是城市副中心‘通州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副中心的防洪安全保驾护航。”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工设计所副所长、示范区水利水生态项目负责人龚俊伟说。
城市副中心水网密布,百余条大小河流汇入北运河,所以这里自古就有“九河下梢”之称,防洪压力更是不言而喻。为了保证安全行洪,“通州堰”应运而生。龚俊伟介绍,“通州堰”分洪体系分为上蓄、中疏、下排三大版块,主要目的是分流和蓄滞北运河上游洪水,提高下游行洪能力,最大限度在城市副中心外围进行分洪蓄滞,减少洪水穿城。
这其中的“上蓄”,就是在上游建设蓄滞工程,如果暴雨来临,来不及下泄的雨水会在此暂存,起到削减洪峰的作用。待云开雨散,洪峰过后,再重新排入河道。虽然北运河上游有宋庄蓄滞洪区,但仅900万立方米的蓄滞能力远远不够,于是规划设计者将目光放到了上游的温榆河和清河。
“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第一次做城市总体规划的时候,水务工作者就想把这里变成蓄滞洪区。这次建成温榆河公园,也算是了却了水务工作者60多年来的一个夙愿。”龚俊伟说。
另外,温榆河公园的建成,也将大大提高清河的行洪能力。龚俊伟以今年汛期最强降雨“8.12”降雨举例,当时清河的水位已经接近20年一遇,下游温榆河入河口即将出现顶托,清河水如果进入温榆河公园蓄滞起来,行洪压力将得到缓解。龚俊伟说,待温榆河公园全部建成后,当出现100年一遇洪水水位时,公园可实现最大蓄洪能力1200万立方米,充分保障城市副中心百年一遇的防洪安全。
【秘密2】
首次实现“水绿共治”,河道“乾坤大挪移”
水波碧绿,荷叶田田,一丛丛水草,一簇簇游鱼,加上木桥、草地、花丛,秋风吹过,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内景色如画。走在公园里,顺着步道前行,随处可见开阔水域,但和其他公园不同的是,这里的水域和绿地边界非常模糊。“你不说我还没发现,真的是,水岸边没有水泥护坡,大都是水生绿植或者浅滩地。”一位游客在记者的提醒下惊喜地发现了这个特点。
以前的公园在设计之初,水务和园林之间会划一道红线,水务管水,园林补绿,各管一摊。但如果要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的深度融合,就要让水和绿的边界变得模糊,仿造自然的模样。“这次不一样了,我们从规划层面就深度融合,实现了突破和创新。”龚俊伟说,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温榆河公园建设领导小组起了重要作用,在最初的规划层面,就统筹协调水务和园林部门,共同调整方案。这也是本市首次在公园建设层面实现“水绿共治”。
“正是因为从设计层面就实现了‘水绿共治’,我们才敢放开手脚大胆干,甚至解放了原来的水系,实现河道的‘乾坤大挪移’。”龚俊伟说,以前水务工作者基本上按照河道原本的走向进行设计和改造,“水绿共治”让设计师们从景观、生态、功能等角度全盘思考。他以曲河为例,曲河的前身是沙总排水沟,这条沟横跨公园中部,曾经承担周边地区行洪任务。但建造温榆河公园后,这条沟的行洪能力已被弱化,从公园景观设计的角度也不好看。于是,排水沟从公园的中部整体移到东北部,打造出蜿蜒曲折的“曲河”。行洪的任务,则交给了公园东南角新挖的排水渠。
【秘密3】
随处可见大“海绵”,留住天上水
作为一个典型的“海绵公园”,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也充分贯彻“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并进行了科学布局。龚俊伟介绍,公园内的人工湖、主湖、曲河、湿地等水域,都是“大海绵”,降雨时可随时将“天上水”存入河道内。
此外,公园还建设了雨水生态调节池、透水铺装、下凹绿地等,形成雨水微循环系统,实现涝水自然漫溢、自然淹没。收集后的雨水用于公园绿地浇灌、道路广场浇洒,回灌地下,涵养地下水源。错峰汛期后,收集净化后的雨水连同再生水一并汇入河道。
走在朝阳示范区的灰砖路上,脚下的一块块砖,都是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后的再生产品——海绵砖。如果降雨,这些砖块可以让雨水迅速渗入地表以下,达到海绵城市渗、蓄、滞的功能需求。
目前,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现已基本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90%,园区径流量调蓄规模达到5年一遇24小时降雨不外排,成为朝阳北部一个“留住天上水”的巨型“海绵”。
【秘密4】
首次垂向结合营造湿地,湖水可以竖着流
温榆河公园以水为脉,因此走进公园,随处可见湖泊、河流、湿地、小溪、滩涂等丰富水系形态。龚俊伟介绍,为了保证水质,水务部门对园内24条沟渠进行生态治理,并利用现有河道、沟渠、坑塘等,建设5条净水廊道、10处自然湿地,构建“自然湿地+水下森林+自由水面+水生动物”的自然水生态系统,实现河网联通,水体自然流动、自然净化,为城市副中心及下游地区提供清洁水源。
在公园西区南侧,有一片开阔水域,水深超过1米,游客肯定以为这是一个大湖泊,但龚俊伟说,这里其实是一个湿地。普通的湿地是表浅型湿地,水深在20厘米左右,水会从湿地表面流过。但是对于温榆河公园来说,其他区域已经有了同类湿地,公园需要更多有一定水深的开阔水域,以拓展不同种类的水上活动。
因此,水务人员创新地采用了垂向结合的表浅湿地工艺进行湿地设计,在湖底铺设表面凹凸不平的石料,来自清河第二再生水厂的高品质再生水通过管线垂直向下打进石料,水在穿透石料的过程中,石料表面附着的微生物就会“吃”掉水中污染物,实现水体净化。“所以,如果在湖的侧面切一刀,你会看到里面的水是竖向流动的。”龚俊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