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华科医学专业投档线双双提高,疫情激发年轻人学医热情
近日,记者从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获悉,两校今年医学专业在全国多数省份的投档位次值均有大幅提升。据了解,今年医学专业招生有两大现象,一是报考人数及高分考生较往年更多,二是越是高分越倾向于长学制专业。武汉大学医学部招生负责老师宋娟表示,今年学子们报考医学的热度确实更高,可能是疫情的发生激发了年轻人学医的热情,全社会尊医重卫的氛围更浓厚。
资料图 新华社供图
网友评论
延伸阅读:
学医的“初心”:或自愿或机缘巧合,但都被救死扶伤的使命所激励
学医意味着什么?怎样才能当一个好医生?对此,记者采访了众多行业的前辈大咖们,看看他们会怎样讲医学生涯的“开学第一课”?
“1979年恢复高考,我是一心填报医学专业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著名心脏外科专家刘中民教授回忆,自己之所以一心学医,是因为在当知青期间,切身体验到基层群众缺医少药的困难。
那是一个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下雪天,年轻的刘中民在兴修水利的工地上高烧40度,当地的村医束手无策。他躺在运粮卡车的稻草堆里,经过一天的奔波才被送往县城医院,万幸“捡”回了一条命。从那以后,刘中民就开始自学医术,将当时能找到的赤脚医生手册翻了又翻。
“有一次,有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半夜腹痛导致休克,我就用书里介绍的手法给孩子按摩了一夜,天亮时孩子病情好转。这让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刘中民说。
与刘中民不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梁朝朝年轻时喜爱文学,原本想报考中文专业。“1984年高考我的成绩很好,但长辈们都建议学医,我就填报了医学院。”
“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虽然学医不是我最初的兴趣,但在专业学习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分量和医学的重要性。这份激励至今仍在我胸中鼓荡。”梁朝朝说。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李海潮出身于医生家庭,是在妈妈的建议下选择学医的。“1985年高考那年,我才16岁,本来报的志愿是天文学。当时改了志愿,心里还很不乐意,三天都没怎么吃饭。”
“父母特别开明,学生时代就鼓励我有广泛的兴趣,但唯独在对我职业选择上很坚持。”李海潮说,做医生的父母在当地很受人尊敬,这份伴随成长的尊重之情,让我理解并接受了学医,并最终领略到“临床医学自带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