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创实验区五年探索成绩骄人,今年前5月实现收入357亿元
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化专题展上,国家文创实验区将亮出其挂牌5年来的耀眼成绩单。即将发布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五周年发展成果(2014-2019)》显示,2015年至2018年,实验区内的文化企业共实现税费收入207.6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0.5%;2019年,实验区内1111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收入1270.4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总收入10%。2020年1至5月,实验区内1093家文化单位实现收入357.1亿元。这块产业政策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已结出可复制推广的硕果。
资料图 邓伟 摄
截至目前,实验区内共有掌阅科技、创业黑马、天下秀、万达电影等上市和挂牌文化企业52家(含新三板43家),汇聚了1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和5家文化类独角兽企业。挂牌5年来,在国家文旅部、北京市委市政府和朝阳区的支持下,实验区围绕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等方面,整合各方面资源,针对文化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构建文化产业领域全面改革创新体系,并以其文化政策引导力、文化城市共生力、文化科技内生力、区域发展协同力,营商环境保障力,构建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北京模式”。
文创实验区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覆盖文化产业企业从起步、成长、壮大再到上市的整个生命周期。其出台实施的“政策50条”从内容原创、文化科技研发、文化贸易、贷款贴息、精品园区、投资奖励等十五个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该政策累计已为620个企业(项目)提供支持资金3.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超150亿元,“政策资金+市场资金”联动效应显著。而针对成长型企业实施的“蜂鸟计划”助飞行动,已分三批认定743家“蜂鸟企业”,为其提供信用融资、资金奖励、税收优惠、人才引进、住房保障等多方面的特别支持。
作为全国老旧厂房的重要聚集区和保护利用先行区,文创实验区通过工业厂房改造利用、传统商业设施升级、有形市场腾退转型、农村集体产业选择高精尖共四种方式,转型升级了60个特色文创园区,总建筑规模381.4万平方米。就在今年8月北京发布的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名单中,朝阳区有32家园区入选,其中文创实验区占16家。其中一些品牌园区已输出管理至昆山、杭州、长春等地。
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是一个老问题。文创实验区于2016年发起的全国首个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累计已为748家文化企业提供了贷款融资149.34亿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近三分之一。其中银行贷款平均利息从5%左右降至3%左右,担保费用从2%左右降至1%左右,企业获得融资服务的平均工作周期为30天。疫情以来,信促会合作金融机构已先后为实验区内336家文化企业提供融资贷款54亿多元,缓解企业资金周转难。而全市首个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则形成创业孵化、风险投资、投贷联动、上市培育、政策支持的股权融资服务闭环。另有全市首个百亿规模区级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投资文化精品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眼下数字文化产业正面临难得发展机遇,实验区率先出台了全市首个《文化创意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南》,借助科技手段、资本力量、贸易路径,突破纯文化业态发展的天花板。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应用领域的旗舰企业特斯联,将巡控机器人应用在自己所在的文创园区,通过实时数据分析、AI技术等承担了一部分保安的工作;央视频和中国环球广播电视有限公司落户,快速推广5G+8K等高新传播技术的应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快速发展;智能影像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影谱科技,也以其人工智能影像互动技术,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在文创实验区的带动下,截至目前朝阳区登记注册文化企业达到6.8万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962家,占全市的38%,注册企业数、规模以上企业数均居全市首位。这些企业中,有万达文化、阿里文娱等253家文化企业总部,其中外资文化总部企业127家,成为全国文化品牌企业总部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