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整形”让社区大变样 改造选哪里,居民出主意
在南新园社区,一场“微整形”式的提升改造正在楼前空地上进行。用不了一个月,这处面积仅有190平方米的健身场地,就将变身为更加舒适合理的老幼共享空间;在双合家园社区,一系列围绕交通领域实施的“微整形”也已初见成效,重新设计施划的道路标识不仅大大改善居民出行状况,还让整个小区变得更加安全。事实上,社区改造未必需要大动干戈。只要找准痛点、精准发力,看似不起眼的“微整形”,也能让社区大变样。
改造选哪里 居民出主意
座椅由新型材料竹钢制成,冬天不冰夏天不烫;L型围合长廊给孩子圈出安全奔跑区域,还能为冬天晒太阳的老人遮挡身后寒风;防护网贴心加装在原有栏杆上,乒乓球再不会轻易飞出墙外……
在项目负责人、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惠晓曦看来,南新园小区东区的楼前空地虽小,改造后的价值却非常大。“可以为近千户、2500名居民提供宝贵的休憩、锻炼、交流场所。”而确定这里作为“整形对象”,则要归功于贯穿始终的公众参与。
惠晓曦告诉记者,去年11月,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朝阳分局联合中社社区培育基金等多家单位,共同启动“微空间·向阳而生”项目。身为南磨房地区责任规划师,他与南新园社区书记商讨后,倾向于在南新园小区东区进行选址。“这边是上世纪90年代的老公房,提升空间大,居民诉求也相对强烈。”
具体选哪里?还得请居民出主意,十几位居民代表和项目团队在小区里细细走了好几遍。“有提议将门口菜站拆了建凉亭的,因为以前有居民反映扰民,但调研发现大部分居民还是认为有个菜站比较方便。又考虑从停车场中划出一块地方作为活动场地,但居民确实有停车需求,而且车辆来来往往存在安全隐患和尾气问题,也就放弃了。”
惠晓曦回忆,此前行至16、17号楼前的健身场地时,有居民看着不远处墙根下几位晒太阳的老太太感慨,小区里就这么一处空地,阳光虽好,却没有挡风设施。老人在冬天想晒太阳,还得自己搬了椅子找墙根靠着。望着穿得鼓鼓囊囊的老人,以及场地内已经有些破损的地面,大伙儿意见终于达成一致。
确定改进点位后,惠晓曦团队很快做出设计方案。为使呈现效果更加直观,团队专门使用纯白色的乐高建筑积木,搭出整体模型,并开设工作坊,请居民参照图纸和模型畅所欲言,提出修改意见。
需求皆关注 动静总相宜
惠晓曦坦言,既然倡导公众参与,肯定要有面对“众口难调”的思想准备。“比如有人觉得原来的乒乓球案台特别好,一定得留着,有人就觉得碍事。”团队改变以往健身器材零散放置的状况,将其从场地中央移至西侧。东侧场地作为“静区”,安置L型廊架呈半围合状态。它犹如“静区”的两面墙壁,既与乒乓球活动场地进行分隔,又能在冬季阻挡凛冽寒风。
按照规划,L型廊架围住的区域内,将会贴着小区护栏放置一些小型健身器材,也给孩子留下充足嬉戏空间。内侧长条座椅可供人们如同在自家沙发上般休憩、聊天、看孩子。团队还计划将茂盛的紫藤移过来,让它攀到廊架顶部,起到遮阴和装饰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廊架和配套长椅使用的是曾在北京世园会亮相的一种新型材料——竹钢。惠晓曦介绍,它是将竹、木纤维打碎,加胶后经高温挤压,达到非常大的密度。“常用的防腐木,维护不好可能两三年就不行了,竹钢保质期是20年。而且因为强度大,可以做得比较纤细,不占地方又好看。冬天触摸不冻,夏天不烫,舒适度和耐久性都能满足。”
被挪到场地西侧的乒乓球案,则作为“动区”的核心,一切元素都围绕让居民“打好球”来设计——担心劲儿使大了,会将球抽飞到小区栏杆外,就给栏杆上方加装护网;担心球弹到地上乱蹦,将整个场地的水泥砖全部换为脚感舒适的塑胶地面;担心候场、观看没地方坐,球案侧方加装竹钢长椅,同时兼具挡球功能。
在惠晓曦看来,公众参与除了关注大家“想要”的方面,挖掘“不想”的元素也同样重要。“我们发现场地原本有两组石桌石凳,但都只剩凳子了。据说是居民自己卸掉了两个桌面,因为以前时常有人晚上在那儿喝酒聊天,高楼拢音,比较扰民。这次改造居民也表示不想要桌子,所以我们整个方案里只有座椅,特意没有设计桌子。”
门口做调研 细节成关键
重新施划的斑马线清晰规范,环岛导行标识醒目;小区主路的车道线调整分布,混行现象明显减少;路侧停车的车位线井然有序,减速带隔离栏到位;花瓣广场的边界线增设路障,居民休闲更加安全……
在双合家园,道路“微整形”同样离不开居民的参与。去年10月,这里作为垡头街道建设交通示范社区的试点之一,开始酝酿改造计划。“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照搬同类工程的常规操作,但这样做很可能会偏离居民的真实意愿,结果花钱不落好。”北京建工物业双合家园项目经理杨林军相信,只有深入开展调研,抓住痛点所在,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如果直接发放问卷,给出的选项毕竟有限,没办法将居民的想法全部纳入其中,而如果入户访谈,居民在家里也很难一下子想到究竟有哪些交通方面的问题。”经过再三考虑,杨林军决定把调研地点定在小区大门口,“遇到有开车或骑车进出的居民,就请他们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现场情况谈一谈,这样效果更好些。”社区书记郑树丽表示,为了使交通提升项目得民心,社区党建引领物业企业,让物业充分征集居民意见的同时,社区也发挥移动议事厅作用,广泛征集金点子。
很快,居民的想法不断涌来。“有居民提出,原来主路上的非机动车道紧邻马路牙子,经常会被路侧停车挤占,利用率很低,还有居民认为挨着小区门口的路侧停车位不好拐进去,建议适当加长。”杨林军意识到,这些容易被忽视的小细节,恰恰是改造的关键。
设施皆更新 广场更安全
在调研中,杨林军发现,位于小区中心的十字路口问题最为突出。“由于是小区内部道路,不能安装红绿灯,因此设计为环岛,但之前环岛只是用一些水泥墩简单围起来,中间形成空地,有居民晚上会到里面跳舞,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再加上环岛本身没有明确导行标识,车流量又大,早晚高峰时段经常堵车,既影响出行效率,又容易发生追尾剐蹭等小事故。”在社区共商共治会上,杨林军拿出多套改造方案,包括将环岛中间设计成假山等景观,但又考虑到那样会遮挡视线。最终,各方权衡之下,决定将其改为花坛,里面种上相对低矮的植物,既美观又安全,居民也不会再进去跳舞。花坛周围刷上醒目的黑黄相间导行线,配上箭头指示牌,让车流更加顺畅有序。路口则重新施划斑马线,增设减速带,并安装反光镜,减少事故发生。
“针对交通标识磨损严重、隔离设施生锈老化、车位划线模糊不清等问题,我们也逐一进行修复更新,还将路侧停车位和非机动车道的位置加以调整,给居民骑车留出专用道。”杨林军表示,改造不仅体现在道路上,还延伸至小广场。
作为居民多达7160户的大型保障房小区,双合家园居住密度大,活动空间少,利用楼与楼之间空地修建的分散式花瓣广场成为供居民主要的休闲健身场所。
“这些广场紧邻小区内部道路,而小区停车位都在地上,难以实现人车分流,以往遇到车位紧张的时候,一些车辆就会直接开进花瓣广场,既占空间,又不安全。”在花瓣广场旁,杨林军告诉记者,此次改造中新增的花岗岩石球路障可以避免车辆进入,同时不妨碍居民推轮椅或婴儿车,“这样一来,老人就能放心在广场上遛弯儿,孩子也能尽情撒欢儿。”
(原标题:社区改造未必需要大动干戈 “微整形”也能让社区大变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