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晚首页

人文人文

还记得童年时的铸铁饼铛吗?曾经它可是“奢侈品”

2020-08-16 17:19 北京晚报 TF020

到河北某县采风的时候,我在路边看见一个老乡正摆摊卖旧货,乍一看,那就是一堆破烂儿。可我从紧底下翻出来一只锈迹斑斑的铸铁锅,锅分为两层,底部有三只爪,锅面是凸起来的弧形,盖子上有一个带孔的钮,上面绑了一段铁丝佯装把手,老乡说:“以前这可是有钱人家才用的。”

作者:安建达


很明显,这是一只饼铛,过去很多人家都用蜂窝煤炉子,这只饼铛正好可以放在上面。但我对老乡说的“这可是有钱人才用的”不以为然,铸铁饼铛也许不便宜,但结实耐用,总不至于买得起其他买不起饼铛吧?再说了,即使那些年白面供应很紧张,可烙饼不一定非得用白面,用混合面也可以,毕竟谁都得吃饭。

王金辉制图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在城市里出生。当我有记忆的时候,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液化气了,而且生活条件也优于之前的岁月,所以我对老式烹饪工具并没有感性的认识。但是因为工作需要,我看了很多反映民俗文化的物件,对一张“卖支炉”的插画印象很深。过去穷苦百姓挑着担子,担子里有很多黑陶制的锅碗,沿街叫卖。为什么叫支炉?支炉到底是什么?

为此,我咨询了我的父亲,他已八十多岁,经历风风雨雨,一定知道这些。果然,父亲知道支炉,说支炉是一种陶制的饼铛,新中国成立前后家里用过,之后好像就用铸铁的了。他兴致勃勃地在电话那边形容着,将支炉放在炉子上,把和好的面放上去,因为支炉上有很多气孔,所以烙出来的饼热度和焦煳很均匀。

我非常希望寻到一只支炉。翻看几本民俗展览的图册,并没有见到关于支炉的介绍;网上检索,发现不少支炉的照片,都黑乎乎的,像砂锅一样。我找到一篇文章,里面有这样的描述:“支炉是砂质的饼铛,用细砂浆制成坯,像一个反扣着的圆顶帽子,在上面戳一些小孔,又像是圆眼的漏勺那样,过火烧成,便可扣在炉火上烙饼了。当时北京的平民户大多使用支炉烙饼,既省时间又省煤,还可以不刷油,只在饼剂儿里面刷油,上铛烙时就是干烤。您想,那铸铁饼铛坐在炉子上得烧多大工夫才热呀。居家过日子,人口多收入少,就得过紧日子……”

我恍然大悟,老乡的话没有错,铸铁饼铛在过去确实是奢侈品。

我父亲还说:“别看支炉粗糙,用它做的饼就是好吃,后来再好的厨具,也无法做出那种味道了。”这与砂锅熬粥是一个意思,用炭火、煤火熬出来的粥,肯定与现代灶台煮出来的味道不同。我们总在说过去的味道消失了,以为是自己嘴刁,其实未必,烹饪工具的不同也会引发味道的变化。

伴随生活不断前行,很多工具注定会被淘汰,被人遗忘也好,进入博物馆也罢,都是一种归宿。没准在未来的某一天,它们会齐刷刷地蹦出来,就好比吃惯了精细的小灶后,许多人喜好钻山觅林去寻找所谓的农家饭。不愿意过一成不变的生活,古今中外的人概莫能外,这是人类的共同心理。

(原标题:饼铛和支炉)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20

分享到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将办 重温西山永定河人文内涵

明朝蒙古使者为啥都爱往北京跑?这就不得不提“厚往薄来”原则

《英雄赞歌》填词者非职业作词人,为何非他莫属?

一家17代人守护袁崇焕墓近400年,宋庆龄、周恩来都曾来祭扫

从《红楼梦》王熙凤这番满分操作,品婆媳关系中的智慧

钱浩梁:成也李玉和,毁也李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