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实现千万辆级跨越,北汽累计产量突破3000万辆
从0到100万辆用了35年,100万辆到1000万辆用了18年,1000万辆到2000万辆用了5年,从2000万辆到3000万辆用了4年。2020年8月10日,北汽集团累计产量突破3000万辆。
一连串数字背后,是北京市汽车工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全过程。1958年,北汽试制成功第一辆“井冈山”牌小轿车,成为北京汽车工业的奠基石。
“井冈山”牌小轿车试制成功
很多老北京都对京产越野车印象深刻。1966年,国内首款轻型越野车北京牌BJ212横空出世,创造了BJ212系列产品生产年限横跨50余年、累计产量超过120万辆的业界神话。同年,“北京130”轻型载货汽车也试制成功,随后14个省份竞相仿制,成为全国产量最多的轻型汽车。
这一时期,“北京212”、“北京130”、北京摩托车和北内492汽油机、4115柴油机号称北京汽车工业“三车两机”,享誉全国。
改革开放以后,北汽走向国际合作。1983年成立的北京吉普是中国汽车行业首个整车合资企业,其主要产品“切诺基”风靡一时。至1993年,北汽产量完成了从0到100万辆的跨越,为北汽后来的腾飞奠定了深厚基础。
进入21世纪,对北京市汽车工业和北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的两家合资企业——北京现代和北京奔驰相继成立。
作为中国加入WTO后成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资汽车企业,北京现代在中韩双方的共同努力下,2002年当年筹建、当年出车,仅用63个月便实现累计产销100万辆,创造了令业界称颂的“现代速度”,实现了北京市汽车产业历史性的转折。伊兰特、索纳塔等车型行遍北京大街小巷,圆了北京市汽车工业的“轿车梦”,伊兰特更成为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汽车“新三样”之一。
而2005年奔驰品牌落户京城,结束了北京市汽车工业没有豪华品牌的历史,更确立了北京市汽车工业在中国汽车产业内高端制造的地位。今天,北京奔驰已成功引进奔驰八大主力车型,成为戴姆勒全球同时拥有前驱车、后驱车、电动车三大车型平台,以及发动机与动力电池工厂的合资企业,并实现了发动机核心零部件与整机的出口。
这一时期,北汽自主汽车产业链日臻完善,驶入快车道;同时积极打造整车、零部件、研发、服务贸易、改革调整五大平台,北汽鹏龙、海纳川等产业链支撑企业相继建立起来;也在行业内率先成立了新能源汽车发展平台——北汽新能源,揭开了新一轮汽车技术革命的序幕。
数据显示,2011年至今不到十年,北汽完成了累计产量从1000万辆到3000万辆的跨越,年营收从2000亿元到5000亿元的跃升。与此同时,北汽集团研发体系布局五国七地,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整车及KD工厂,市场遍布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
“面对汽车产业深度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北汽集团也在加快推进向制造服务型与创新型企业的战略转型。”北汽集团方面介绍,在新能源技术上,北汽在全集团实施全面新能源化战略,掌握核心“三电”技术,完善“纯电为主、三线并举”的技术路线,建立新能源整车、零部件、服务贸易等高效协同与支持配合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自主品牌技术进化、产品进化方面,已经形成由ARCFOX、BEIJING汽车、北京越野、北汽福田、北汽昌河组成的“高、新、特”全新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