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氏丝弦”创始人:奉身琴瑟事,复造朱丝弦
随着徒弟的回京,因疫情中断的朱丝琴弦研发得以继续,身体上的各种病痛又无声地催促着71岁的“雷氏丝弦”创始人雷鸿璋,加快“朱丝琴弦”研发速度。
每有琴友到访,雷鸿璋都亲自接待、邀请琴友试弦、倾听琴友意见
雷鸿璋曾是北京化工厂的一名技术员,工厂出于环保考虑停产后,不到55岁的雷鸿璋提前退了休。退休后,他开始销售星海牌小提琴弦。没多久,厂家停止了供货,雷鸿璋决定自己生产琴弦,至今已有14年。
鸿璋带领徒弟柏春丽反复试验,经常是一坐就是十几个钟头
起初,雷鸿璋生产高档小提琴弦,但他后来发现,很多弹琴人迫切需要古琴蚕丝弦。“有人说,古琴之韵在丝弦。无丝弦不古琴,而古琴丝弦难求,好的古琴丝弦更是难求。于是我就开始在古琴丝弦上下功夫。”雷鸿璋把市场上销售的丝弦都买到手,研究它们的结构、性质。雷鸿璋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学习,做琴弦全凭着在工厂里学到的技术,加之对制作丝弦的一股韧劲儿。遇到不懂就上网查,反复试验,雷鸿璋还自己设计、制作设备,为此,几乎花光了家底。
往古琴上安装琴弦是一项力气活儿,雷鸿璋自己设计的装弦神器可以使琴友的操作更加轻松
他还向名家请教,一次,雷鸿璋请老琴家姜抗生试用了雷氏丝弦,姜先生很满意,并建议他把2000多年前管子提出的“三分损益法”应用到琴弦的制作上,这使他很受启发。从2014年开始,雷鸿璋把“三分损益法”引入了古琴丝弦的制作,实践证明,按照这种古老音律理论制作的古琴丝弦具有明显优势,弥补了现有琴弦的不足。“雷氏丝弦”很快在琴友中赢得赞许,但是雷鸿璋没有满足,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早期的“朱丝弦”。
雷鸿璋凭着当年在化工厂工作对机器的了解,自己设计、画图,请人加工。目前他使用的合绳机、拉伸机、缠绕机都是自己原创的“作品”
“朱丝弦是由熟丝制成,是琴弦最早的形态,唐代诗人贾岛,宋代诗人辛弃疾、黄庭坚,明代何景明等名家的诗中都有对朱丝弦的描写,甚至一定程度借指琴瑟。我就是从这些古诗词中得到的灵感,我就是想恢复最古老的琴弦。”雷鸿璋说。于是四年前,雷鸿璋就开始尝试朱丝弦的制作。
多年前,朋友赠送的清代苏州产琴弦雷鸿璋一直视若珍宝
“钢弦琴可以说是应现代舞台演出而生,在舞台演出要求乐器定弦稳定,与其他乐器合奏的时候音量要够大,音色要清亮,随时可以调到需要的各种调。这些都是丝弦无法实现的。钢弦和丝弦弹出的音色在风格上有明显差异,这种风格韵味上的差异,只有合适与否,没有好坏之分。这些年,随着喜爱古琴的人越来越多,更多的琴友更愿意彰显个性,更加追求丝弦的韵味,这也促使我在生丝弦的基础上研发熟丝弦。”雷鸿璋说。
在生产上,雷鸿璋精益求精,坚持“凡做必测”把关每一根丝弦音质,让雷氏丝弦音色美妙“一弦如豆”
对于“朱丝弦”的研发,雷鸿璋还有一个困惑。“琴弦的研发需要演奏者的配合,我在古琴界的朋友比较多,全国范围内诸多古琴名家都可以帮助试弦。我希望能有古筝演奏者参与到研发里来,帮助试弦,扩大朱丝弦的使用范围,能使更多的民乐爱好者感受到真正怡然自得的琴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