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辟谣监听用户聊天记录,数字时代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腾讯微信团队对于外界称其监测聊天记录的质疑作出回应。
资料图 关印制图
6月1日,据微信官方辟谣平台@谣言过滤器的消息,腾讯微信团队表示,聊天内容属于用户的通信秘密和个人隐私,微信不会监测用户的聊天记录,腾讯更不会通过监测用户聊天记录来推送广告。
腾讯微信团队提到,有短视频声称“微信正在监听你的聊天记录”,并在视频中传授所谓“1分钟关闭”诀窍。
澎湃新闻记者在一些短视频平台看到,有短视频称:“微信能监听你的聊天记录!怎么才能让他不监听,看我步骤你来操作。”
该视频实际上是指导用户关闭微信个性化广告。个性化广告是互联网广告的常见模式,即平台对用户的浏览偏好进行收集和标记,形成用户画像,与商品进行匹配,最终完成投放。
腾讯微信团队称,所谓的“按照聊天内容推送广告”,是典型的“嫁接”谣言,腾讯的广告投放标签是针对用户群体而非单个用户,且所有的广告投放都经过加密处理。微信上的广告投放基于用户的合法授权和腾讯的数据技术支持诞生的,可以保护用户隐私的安全。
腾讯微信团队还表示,监听、监视用户聊天并推送广告,微信是绝不会做的,一般来说,广告主会选择把广告投放给设定的目标人群,通常投放的人群非常广,因此很容易出现用户收到的广告“恰好”和自己日常聊天/浏览内容相似的巧合,这并不是“监听、监视”用户聊天,而是正常的概率事件。
澎湃新闻从腾讯微信展示的“腾讯广告工作原理”看到,在通常的投放流程中,广告主提供广告内容并选定希望触达的目标人群,比如一位手机游戏广告主的目标人群可能是“男性、喜爱玩游戏”这一群体,在选定目标人群时,广告主无法看到或获得任何用户的个人信息,仅能选定他们希望触达的群体类型,腾讯广告系统根据用户画像找到符合广告主需求的目标人群,向目标人群展示广告。
“腾讯广告工作原理”写道,用户画像通常包括广告系统对用户注册微信服务时填写的信息(如注册微信时填写的性别信息)及使用腾讯服务时产生的行为数据(如资讯文章阅读)进行推测得到关于用户可能的兴趣爱好等结果。例如,用户在注册微信时填写的性别为“男”,用微信授权登录过手机游戏账号,腾讯广告系统可能判断该用户属于“喜爱玩游戏的男性用户”这一群体。腾讯仅将生成的用户画像用于广告系统自动匹配投放广告,不会将个人的用户画像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延伸阅读:数字时代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近年来,个人信息的内涵与范围均在不断延伸。与姓名、职业、通讯记录、家庭住址等传统信息相较,如今,个人上网痕迹、位置轨迹等数据日益重要,人脸、指纹、声纹等生物特征信息应用日益广泛,相关信息保护工作难度加大。比如,当人们积极拥抱人脸识别技术、享受着“刷脸”带来的便利时,不久前一则17万“人脸数据”在某网络商城公开售卖的消息,就给人们敲响了一记警钟。另据媒体报道,即便是拍照时比“剪刀手”,也有可能会被不法分子获取指纹信息。
未来,当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应用不断涌现,一切皆可能被数字化。应当说,个人信息既关乎个人的隐私和尊严,又天然具有社会公共属性,“数字化生存”需要个人让渡部分个人信息。人们的担忧,主要在于个人信息收集、使用过程中的不透明与不确定性。正因此,在加强隐私保护成为共识的背景下,怎样处理好维护个人权益与合理使用信息的关系,成为信息社会必须直面的现实课题。
解答好个人信息保护这道难题,需要正视不同立场,理解其中可能蕴含的内在冲突。以人脸识别为例:很多人希望,在任何情况下脸部信息的收集、使用,都应以“充分告知+明示同意”为前提;企业或机构则担心,如果个人被过度赋权,会影响信息的合理收集与利用,有碍增进公共利益。事实上,从产业发展角度看,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是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凝聚众智、集聚众力,综合考量社会、产业、个人等不同层面的诉求,求取最大公约数,才能与时俱进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同时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其实,个人信息保护的多元化诉求,并不意味着必须以牺牲个人隐私或产业利益为代价。相反,以保护个人权益和促进信息流通为准绳,找到信息利用和安全的平衡点,有助于数字经济的长远发展。以安全为导向、以场景为基础,划定安全风险边界,是治理的基石;严厉打击非法利用或售卖个人信息的行为,防止“劣币驱逐良币”,净化数据产业生态,才能让信息更有价值。致力于为行业营造良好环境、让公众安心共享信息,我们的数字产业就会行稳致远,前景更加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