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造就艺术,京城中的唯美,晓莲镜头下的“夏宫”
一迈进颐和园西门,晓莲就“燃”起来了!咔咔咔--相机的快门声与她的脚步声交错着落在寂静的晨曦里,衬托着大自然的沉寂。“快一点儿,我们要尽快赶到镜桥去,再晚就赶不上日出了!”我空着手,跌跌撞撞地跟在“全副武装”的晓莲身后,往西堤小跑。
作者:李明新
静谧的颐和园 张晓莲摄
春日清晨的颐和园,天空像一块蓝宝石,钻石般的星星嵌在上面,鸟儿和昆虫还在昏睡,柳枝纹丝不动地垂着。在长堤上一路小跑,柳枝与天幕的星光产生了动漫的效果。渐渐地,东边的天空有了变化,太阳渐渐睁开眼,放出漫光,近处长堤的一溜馒头柳在逆光中渐渐清晰起来。东边的天空先是玫红色,继而晕染成淡藕色。
镜桥位于西堤中部,八角重檐攒尖顶,是颐和园西堤六桥中最华丽的一座,仿照唐朝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诗意而建。镜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年间重建,是拍摄昆明湖晨曦的最佳地点。
西堤上的山桃花开了六分,正是最妩媚的时候,晓莲一边跑一边按下快门。我的心则追随那些花朵,化成了无数瓣,努力汲取大自然每一秒的精彩。
我们赶到镜桥时,太阳正懒散地爬升,她撒出了地平线上的第一缕金色,就像火种一样,顿时把大自然点燃了、唤醒了--柳丝开始微摇,桃花开始轻荡,天空澄蓝、湖水碧绿、天鹅游弋;短暂的半个小时,大自然把人们装进一个四D空间,感官所及,每一秒都在变幻……这是我跟随“晓莲说”的拍摄者张晓莲第一次进颐和园拍摄时看到的情景,因为从未经历,所以终身难忘。
“晓莲说”是一个微信公众号,从2017年3月推出第一期,至今已经更新了一百多期,这个微信公众号主要致力于挖掘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不为人知的美。出自晓莲之手的照片都很有“魔性”,人们再熟悉不过的颐和园,在她的镜头下变得陌生起来。仔细看看,还是那些熟悉的场景,却美得令人窒息。
拍摄古典园林是需要破译“密码”的,这个“密码”就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理解。园林是什么?在古人那里,园林是用来安放心灵的。无论是壮观宏阔的皇家园林,还是精雅小巧的士人园林,都在通过一种特定的园林语言表达着天、地、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如果没有大自然的“表演”,建筑是没有灵魂的;如果没有体现人类文明结晶的建筑,大自然是荒蛮的。
园林的建筑是固定不变的,晓莲需要的是与大自然密切合作,在“天人合一”时破译这个密码;往往这样的机会只在一瞬间。为了这一瞬间,晓莲需要付出几小时、几天,乃至更长的时间,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十网九空”。但是经过多年的观察与实践,晓莲渐入佳境,她对各种开花植物的花期、对园中的小动物、对季节气候都稔熟于心,她甚至还会看天象--傍晚会不会出晚霞,早上会不会有雾,她都能做出准确率很高的预测。她与颐和园早已融为一体。
在观察与实践中,晓莲也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摄影理念:创新、光影、勤奋。
她所言的“创新”,不仅是构图,还有视角。发现不同时间、不同视角的微妙变化中的园林之美,需要沉浸,需要热爱。为此她几乎每天都用脚步丈量颐和园的一寸寸土地,用心灵发现、用镜头表达大自然投放在颐和园这座古典园林中的生命之美。微雨后的建筑倒影、阴天时的静谧湖面、山桃后面的佛香阁,她最有创意的是把西堤拍成了“横看西堤竖看松”。那时候晓莲没有版权意识,她姐姐赞叹别人把杭州的苏堤拍成了这个样子,晓莲说那是我的创意,我早就拍过了。
寻求创新之外,还要有过硬的技术。晓莲之所以能拍出很多动人心魄的作品,关键在于她对光影的准确使用。长廊、窗棂、佛像、门缝、建筑上的脊兽,都在恰如其分的光影中,向观者诉说无尽的往事。正如晓莲说的那样:“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没有光影就没有灵魂,没有勤奋就没有作品。”
2015年,晓莲开始专注于拍摄颐和园,短短五年时间,她拍摄的照片多达六十万张,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市级影展并获奖。她的微信公众号“晓莲说”不仅受到了颐和园影友们的喜爱,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影响,人们一提起颐和园,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张晓莲。现在每当晓莲走在颐和园里,举着相机的人都会称她晓莲老师或者莲姐,晓莲也很享受与大家的互动,她会热心地告诉别人天鹅在哪儿,什么花开了,从哪个角度拍更好。她的作品被无数人模仿,但是这种模仿只停留在角度和构图上,神采和意境是模仿不来的,因为晓莲付出的艰辛没有人能拷贝!
究竟是怎样的艰辛?不妨通过两件事来说明一下。
2019年5月21日,狂风袭击北京,昆明湖里掀起了巨浪,“我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场景,风头一会儿冲上浪尖,一会儿坠入低谷,撩起的雾纱极像刮起了白毛风”。那天,晓莲在新建宫门内湖边的栈桥上拍摄极端天气下的昆明湖,一阵狂风刮过,把她吹得脚底离开地面,若不是有铜栏杆挡住,她就会仰躺在被湖水打湿的桥面上。说不胆怯那是假话,栈桥上只有晓莲一人还坚持着,其他人也许是怕相机被水打湿,也许是怕被狂风卷到湖里,早就跑远了。晓莲也担心相机受损,但是她觉得相机好修,这样的极端天气可能只有一次……衣服被打湿了,狂风之下,她冻得“手痉挛”,但按快门时,依旧果断麻利。
那一期的“晓莲说”发了十张照片,是晓莲冒着风险三次进园拍摄的成果。上午的湖水是蓝色的、下午的湖水是绿色的、傍晚的湖水是金黄色的,为了彰显浪的气势和质感,发表时她选择用黑白来表现。
还有一次拍摄经历令我印象深刻。2019年3月15日清晨,我和晓莲先拍西堤的山桃,然后往佛香阁上跑,因为今天要“出船”。每年春季,颐和园的游船要从西堤北侧的大船坞运到东堤、南湖岛等几个租船码头,待深秋时再拖回船坞。因为游船要在昆明湖上运转,所以必须在万寿山高处的佛香阁才能拍到全景,而且必须在九点前到达拍摄点。从后山的八大庙到佛香阁,路虽然陡,距离却最近,晓莲奋力往山上爬,紧跟其后的我听到她粗重的呼吸声如同拉风箱--她在2016年已被确诊为慢阻肺,但她依然脚步匆匆。
佛香阁的南山门外两侧,有四五十厘米宽的石台,下面是几十米高的台基。我揪心地看着晓莲走到那窄窄的石台上--只有那里才能俯视湖面,拍摄到船队。不知是不是有意“造型”给晓莲看,湖面上的游船连成一串,做出各种造型;天鹅也飞来凑趣,在湖面上舞蹈。此时的晓莲已经连续拍摄四个多小时了,依然亢奋地按着快门……为了减少负重,进园拍摄时晓莲从不带水,她宁可多带一个镜头;为了出手快,她的腰包变成了相机包。鸟儿随时高飞、春天秋天转瞬即逝,她要与时间赛跑。
在我看来,晓莲像耐力极强的骆驼,又像勤奋灵动的雨燕,这种精神来自哪里?
现在的年轻人肯定理解不了,但与晓莲同时代的人会理解,因为在形成价值观的年岁,他们接受的都是这样无私奉献的英雄模本。正是这样的价值观,让晓莲身上有了一股别人学不来也做不到的“拗劲”,正是这执拗的性格,方才成就了她镜头下那么多美好的瞬间。
景色再美,也还是景色。连续拍了几年颐和园,晓莲有了新的体会,给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反映自然之美,更要深挖文化内涵,并且把两者结合起来。她拍的仁寿殿就是一种尝试:前景的凤昂首挺胸,投在大殿上的龙的影子,在虚幻中张牙舞爪,十分切合慈禧垂帘听政时的境况。
记得晓莲曾指着天空下的柳树对我说:“明新,你看她们多美!”湛蓝的天幕上,嫩嫩绿柳在曼妙舞动;我们稍微挪动一下脚步,构图便发生变化,呈现出另一种美。大自然每时每刻都是新的,晓莲的眸子被热烈的爱和柔情燃烧得亮亮的……